
陈兴先生(文学院)。(照片:Thanh Long/USSH)
- 有评论说今年C组和D组的文学考试相当不错,有点出乎意料,您怎么看?
要回答这种考试方式是好是坏,确实很难。只能肯定的是,这些考题符合教育部的方向,即逐步淘汰死记硬背、模式化学习和集中培训。考题中是否有创新或出人意料之处?我认为有一些出人意料之处。例如,在两分题中,C题和D题都选取了两篇补充阅读材料,而非主课内容(阮维的《杜伦》和阮廷氏的《达特诺克》)。这两道题的阅读理解题也摒弃了死记硬背的方法,迫使学生理解学习。如果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就会记住以后要用“理解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课程。如果他们这样学习,考题对考生来说就不会感到意外或困难了。
正如许多人所猜测的那样,今年的文学考试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创新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取消了选答题;题目不再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侧重于综合分析和评述;社会论证部分继续探讨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您对这些变化有何看法?
首先,关于社会论证题,我认为它的出题方式并没有什么新意。这类题目会聚焦于当前一些重要议题(东海问题、领土问题、爱国主义、战争、革命、理想、当代青年的生存意义……)。C部分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东海问题,但通过中国政府“动用武力”这一角度有所体现。D部分的问题探讨的是“贡献与享受”的问题,我认为这在今天仍然属于“生存意义”的范畴。论证题对考生来说并不难,这一点我想强调。
关于写作题(5分),我认为它并不新鲜。这种出题方式已经沿用多年,尤其是去年的考试题型也与之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今年的选题与去年有所不同。然而,尽管这种出题方式并不新鲜,我却非常支持近年来采用的这种出题方式。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逐渐“畏惧”他们在培训机构中仍然沿用的文学学习方法。这种出题方式早就应该实施了,而不是等到培训机构出现“惨败”才去尝试废除它。
这项测试是否兼顾了文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这样的测试能否有效评估考生的文学能力?
就当前的实际问题和书籍而言,很难回答“适量”的文学学习标准是什么。我们不应该“鼓励”提出那些倾向于社会讨论的问题,但我们也需要避免那种只追求“美”的“肤浅”的文学教学方式。文学非常微妙,有时它就是生活本身,有时它又纯粹是文学。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因此,什么样的考试才能恰当地评估学生的能力?我认为,除了教学方式和出题方式之外,教师的评分方式更为重要。多年来,我听到很多人抱怨如今的考试评分存在诸多“风险”。学生们私下里不断“耳语”,说考试时一定要尽可能写得长,写得越长分数越高。这是真的吗?我并不断言所有说法都正确,但大致就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批改文学作文的老师往往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这是因为考试时间太长,受培训机构的影响),所以如果作文太长,他们就不敢给低分。当然,我知道并非所有老师都这样。仍然有一些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会非常仔细地阅读每一篇作文,还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老师。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一些篇幅较长的作文,因为作文不符合考题,所以他们仍然会给低分。
总之,要彻底改革考试,我认为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缩短考题(这样学生就无法写出冗长的题目),彻底杜绝抄袭范文(杜绝阅读和抄袭的做法),延长阅卷时间(不能像教育部规定的那样只有10天到2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除阅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而不仅仅是文学考试。

(图片:成龙/USSH)
人们注意到,今年的社会科学考试全部取消了选考部分,考题也趋于统一,文学、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都涉及海洋和岛屿问题、捍卫主权的斗争以及地区安全等当今热点议题。这种趋势是否预示着社会科学学科的教与学方式将会发生转变?
事实上,取消选修部分就意味着取消标准课程和进阶课程。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出题方式从今年正式实施,以后就不需要再把学生分成两组了。这也是许多人希望的精简课程的一种方式。届时只会使用一本教材。至于岛屿或主权问题,我认为它和其他许多问题一样,比如爱国主义、革命、生存意义、宽容等等,都将永远存在。它关乎书籍和生活。在我看来,这种文学教学方式是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项测试,你能预测分数分布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分数分布取决于老师的评分方法。和去年一样,我预测今年的考试分数会比较低,但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却和往年一样。老师们一直说学生的作业总是遵循某种“模式”,但我感觉老师的评分方法也遵循了这种模式。因此,我看到今年参加C组考试的学生都说考试很难,但最终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可能还是会达到18分、18.5分甚至更高。
谢谢您,先生。
作者:Thanh Ha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