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的人。
每逢节假日,从清化市到三山的省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炎炎夏日,海滩是众多民众和团体游泳的胜地,他们享受着清爽的海风和凉爽的海水,驱散酷暑,为接下来的几天补充能量。距离三山海滩约4公里,在随风沙沙作响的绿叶下,隐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默默印记”。那就是“清化省功臣关怀中心”。在这里,他们照顾着伤员、无家可归的烈士家属、精神病患者以及橙剂受害者……这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的战士,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为革命事业奋斗。他们,也曾是那些承受着伤亡、牺牲、身心伤痛,为抗美援朝、统一祖国贡献着鲜血和力量的人。
在河内社会人文大学老战士协会工会代表团接见伤残军人时,我们见到了身负四分之一伤的黎文清老战士。他回忆说:“他参加过南线胡志明战役。当时,全队正忙着占领战场,却遭到敌军伏击,意图全歼。那场战斗,部队伤亡惨重。他本人也身负两处伤,双臂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头部受伤,双目失明。”
这场失落发生在南方完全解放前两天。他浑身伤痕累累地回到后方,一度以为自己站不起来,但后来一位乡村姑娘倾慕他,爱上了他,他们一起创造了幸福。这份幸福开花结果。三个孩子的出生,是他求生意志的结晶,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无畏地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目前,他的家人住在清化省赵山县新山乡。他是一名重度残疾军人,因此在中心接受治疗和照顾,中心偶尔也会创造条件让他回家探望家人。
一位护士把我们带到伤残军人麦忠拜的房间,说中心里的人都称他为活着的烈士。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年轻的麦忠拜1966年入伍,参加广治战场。1971年,在老挝南部参加九号公路战役时,他不幸遭到敌军炮火袭击,所在部队伤亡惨重,失去了右腿膝盖以上部分,双眼逐渐失明,耳朵被击穿,手臂和肩膀上嵌满了弹片。但炸弹和病痛都打不倒他,因为他内心有一股为生命而战的力量。不仅如此,他还从战场归来,组建了家庭。天灾人祸降临,妻子早逝。就这样,这位伤残军人独自与病痛和贫困抗争,养育了三个孩子。
或许,智障士兵和橙剂受害者的居住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沉痛的印记。智障士兵——他们如同野人,步履矫健,进食矫健,抽着访客的糕点和香烟。他们中许多人已年过花甲,体力尚存,却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战争把他们从正常人变成了疯子,行动无意识,无法控制。他们不得不终生背负着这份伤痛。
橙剂受害者的排排房屋里,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是残酷侵略者疯狂摧残的受害者,直到最后都无法逃脱。69张脸,69种苦难,其中包括62岁的女老兵范氏兰,她曾在广治战场最惨烈的地方参加过战斗。二氧化碳的雨水不仅烧毁了草木,烧毁了岩石和碎石,更摧毁了一条条生命,甚至更多。60多年前,那个天真烂漫、热情似火的女孩兰,如今已是一个痴痴的老妇,两次躺在脑外科手术台上,与邪恶的死神搏斗,试图夺回生命。
感恩之语
每年7月27日荣军烈士纪念日,河内社会人文大学工会老战士协会都会前往慰问荣军烈士和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并赠送礼物,这已成为一项传统。今年,协会的慰问目的地是清化省荣军烈士关怀中心。该校工会主席邓春康副教授表示:“今年,该校工会老战士协会在出差期间,共送去了200份慰问品,以及工会基金和妇联捐款运动捐赠的1000多万越南盾。礼物虽然不多,但却体现了我们为减轻荣军烈士的痛苦而付出的心血和同舟共济的精神。”
学校工会向清化功勋老人护理中心赠送感谢礼物(照片:丁厚)
学校副校长武德义教授在致辞中感慨:“学校工会和老战士协会的慰问和赠送活动,体现了‘吃树不忘树人’的精神。普通人鞋子或凉鞋里扎进小石子都会感到难受,更何况是这里的伤兵们,他们正承受着伤痛、战争的后果和损失,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骨头。我希望,母亲们、兄弟姐妹们能够接受我的谢意和祝愿,永远发扬革命传统,克服失去亲人的痛苦,继续生活下去,继续贡献力量。”
越南语学院讲师碧娥女士正在为受伤士兵和橙剂受害者演唱歌曲(摄影:丁浩)
越南语学院讲师碧娥老师看到失去双腿、双臂,甚至失去记忆的人们,不禁喃喃自语:“真可怜!真可怜!”然后她站起来唱歌。她用歌声唱出关于士兵和河内的歌曲,表达了她对伤病士兵的同情和敬佩。她也同样发自内心地和代表团成员,尤其是妇女联合会的妇女们一起,为该中心捐赠了500万越南盾。功勋关怀中心主任梁世塔先生也感受到了代表团的热情关怀:“中心也经常收到来自各部门、各省和社区的慰问,他们不仅关心伤病士兵,也关心那些正在服役的军人,并送来了鼓励的话语和礼物。”对于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来说,此次探访也体现了人文精神,饮水思源,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祖国儿女们的过去和现在,他们曾浴血奋战,如今却仍在承受战争带来的痛苦。从教职工到教师,我们都理解老师们的心意,并承诺将竭尽全力减轻伤员们的痛苦。
最后一次回首与中心告别时,我不禁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S形土地上,在战争已经结束近四十年的地方,还有多少地方留有战争的痕迹,还有多少地方像这里一样,还有人民在遭受战争的苦难。
作者:范廷兰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