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介绍黎英萱的日记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23:18
1964年末,河内大学一位历史学讲师与一支由文化、教育、卫生、电影等领域的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南方。在那一年前往南方的文职干部队伍中,他是自愿拿起武器却不必“放下笔墨”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背包里装满了教科书和论文。他以教育家和历史学家的身份出发,与代表团中的专家们共同肩负着一项使命:发展解放区的教育,并为即将在南越民族解放阵线基地建立的一所大学组建师资队伍。许多人认出了他。他就是卡黎贤——《追忆故土之雨》的作者,这首诗曾荣获1960年《文艺报》诗歌比赛二等奖。
Giới thiệu Nhật kí Lê Anh Xuân
介绍黎英萱的日记
1964年末,河内大学一位历史学讲师与一支由文化、教育、卫生、电影等领域的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南方。在那一年前往南方的文职干部队伍中,他是自愿拿起武器却不必“放下笔墨”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背包里装满了教科书和论文。他以教育家和历史学家的身份出发,与代表团中的专家们共同肩负着一项使命:发展解放区的教育,并为即将在南越民族解放阵线基地建立的一所大学组建师资队伍。许多人认出了他。他就是卡黎贤——《追忆故土之雨》的作者,这首诗曾荣获1960年《文艺报》诗歌比赛二等奖。穿越长山山脉通往南方的道路陡峭蜿蜒,但这却是他返回故土的必经之路。前方艰苦卓绝、充满牺牲的战斗迫使每个人都选择一个代号或笔名,他选择了黎英春作为自己的笔名。作为槟椥之子,黎英春跟随父亲北上,接受精心的教育和训练,早熟而聪颖。从历史系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在世界历史系任教。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他被国家选中出国深造。通往个人成功和科学事业的道路在他面前敞开,但黎英春拒绝了。他选择了穿越长山山脉的第二条秘密路线,返回故土。在他心中,这条通往战场的道路,成为了他两大挚爱交汇之处: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沉情感。1965年,美国向南方倾泻大量军队,点燃了一场残酷的局部战争。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越南南部中央办公室决定搁置建校计划。黎英春从教育小组委员会调到艺术小组委员会,开始担任记者和前线记者。

自那年起,联络路线和战壕里便留下了这位爱国的槟椥记者的足迹。凭借着敏锐的历史感和诗意的情感,黎英春迅速领悟了南方革命现实的哲学深度和诗意内涵。他撰写文章、诗歌、回忆录,讲述英雄事迹,“黎英春”这个笔名逐渐成为《解放文学》杂志读者和南北同胞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诗集《雄鸡啼鸣》(1965)、《南方无与伦比》(1965)、史诗《阮文追》(1968)、回忆录《守护土地》以及后来收录于诗集《椰花》(1971)的诗作……感动了全国各地的同胞和士兵,他们立刻认出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他早年的作品《追忆故土之雨》也已初露端倪。黎英春依然奔走于战场之上。诗歌《Dua oi》、《Ve Ben Tre》、《Troi ve que toi》、《Khong nao nhu o mien Nam》……在越南之声电台持续播放,触动着全国各地同胞和士兵的心灵。诗人渴望贡献力量,渴望探索现实,渴望创作艺术,他拒绝安于现状。他抓住一切机会参与战斗,不满足于诗人那安全却又无比正当的立场。他不想仅仅置身事外,成为历史的见证者。1968年,黎英春踏上了征程,投身于茂城大攻的第二阶段。临行前,他将自己熬夜创作的一首诗寄给了《解放文学》杂志编辑部。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无名战士在新山一机场英勇牺牲的悲壮故事:《越南的姿态》。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再也没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诗作。1968年5月24日,黎英春在西贡西线英勇牺牲。黎英春虽逝,但他的越南精神永存。这首诗迅速成为一代又一代枪手的挚爱之歌。当人们想象和缅怀这位在跑道上站岗射击、无名牺牲的解放战士时,河内理工大学的许多同事和朋友都会想起多年前在北方,那位身形瘦削、面容明亮的老师——卡黎贤。为了祖国,他放弃了科研生涯,却为自己开创了诗歌事业。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诗歌,通过他战斗和牺牲的榜样,为“创造历史”做出了贡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在数百万学生、大学生和越南诗歌读者的心中,黎英春是一位英雄。为了缅怀和保存河内理工大学历届烈士的宝贵精神遗产,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出版了《与时间长存》一书。在烈士传记和文学作品列表中,除了作家、人民武装力量英雄朱锦峰烈士、记者洪坦烈士(与黎英春一同牺牲)、诗人阮仲定烈士、诗人武勇烈士等名字外,黎英春的名字也赫然出现在其中,他是一位光辉灿烂的战争教师兼诗人。2011年5月18日,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举办了黎英春生平及学术成就研讨会。在这次文化诗歌论坛上,学校师生们得知胡志明市委、人民委员会已指示市文艺协会联合会准备一份文件,提议国家追授烈士黎英春“武装力量英雄”称号,都深受感动和振奋。论坛上,老师、功勋艺术家卡丽红(烈士的妹妹)朗读了黎英春的日记,令在场所有人动容。教职工、学生和学校领导立刻意识到黎英春日记是一份无价之宝,并立即着手整理。在退伍军人协会、学校董事会的协助下,以及烈士家属和槟椥省博物馆的合作与帮助下,黎英春日记的手稿最终得以印刷出版。 《日记》的出版,是对全国众多文化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热爱诗歌的读者共同愿望和期盼的回应。胡志明市文化艺术出版社主动承担了出版该日记的任务。除了介绍文化和思想遗产之外,对出版社而言,这本书也具有向同事致敬的意义。因为诗人黎英春曾工作过的《解放文学》杂志,正是如今胡志明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身。

在本版本中,我们对文本方面并不十分有把握。原因是原版日记中仍存在许多空白段落(或许是由于激烈的战斗中断了日记的写作,又或许这些段落被记录在其他笔记本中?)。此外,还有许多作者以象征性手法写下的句子,无法解读。作者在撰写日记时,不可能预料到他的私事、他的“独白”有朝一日会公之于众,成为数百万人的公共故事。为了遵守日记体裁的特定规则,并尊重原作的真实性,我们请求出版社保留原有内容。值此黎英春日记出版之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衷心感谢胡志明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合作,衷心感谢烈士家属的大力帮助,并感谢英德、黎文草、远芳、慈山、黎光庄等作者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提供的协调、信息和历史文献支持,尤其感谢槟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值此日记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希望继续收到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分校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地址:河内市青春郡阮廌街336号)收到的黎英春烈士的纪念品、照片和遗稿,这些物品可能仍散落在曾与烈士并肩作战的作家、记者、同志和同事的笔记本中。在等待机会收集更多资料和日记新页的同时,河内分校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谨向河内国家大学的教职工、学生以及远近读者隆重介绍黎英春的日记。

值此2011年越南教师节之际,河内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党委会、理事会

作者:行政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