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介绍黎英春的日记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23:18
1964年末,河内大学历史系讲师率领文化、教育、医疗、电影等部门官员代表团前往南方。当年赴乙国的那批文官中,他是自愿拿起武器前往,但不必“放下笔墨”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书包里装满了沉甸甸的课本和论文。他以教育家、历史学家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专家们一起承担起共同的责任:发展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为在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基础上筹备建立的大学培养师资队伍。很多人都认出了他。这就是《怀念故乡的雨》一诗的作者曹黎贤,1960年曾获《万艺报》诗歌比赛二等奖。
Giới thiệu Nhật kí Lê Anh Xuân
介绍黎英春的日记
1964年末,河内大学历史系讲师率领文化、教育、医疗、电影等部门官员代表团前往南方。当年赴乙国的那批文官中,他是自愿拿起武器前往,但不必“放下笔墨”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书包里装满了沉甸甸的课本和论文。他以教育家、历史学家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专家们一起承担起共同的责任:发展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为在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基础上筹备建立的大学培养师资队伍。很多人都认出了他。这就是《怀念故乡的雨》一诗的作者曹黎贤,1960年曾获《万艺报》诗歌比赛二等奖。穿过长山向南的步行道崎岖陡峭,但这是回归祖国的路。未来艰苦卓绝、充满牺牲的斗争迫使每个人选择一个代号或笔名,而他选择了黎英雄作为笔名。作为槟椥家乡的儿子,黎英春跟随父亲来到北方,受到精心的教育和培养,很早就成熟了。历史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在世界史系任教。作为一名年轻、聪明、有天赋的讲师,他被国家选派出国留学。个人成功和科学事业的道路摆在他面前,但黎英雄拒绝了。他选择了第二条穿越长山山脉的秘密道路返回祖国。战斗之路,在他心中,汇聚了两大爱:爱国爱家、爱祖国。 1965年,美国大举出兵南方,引发了一场极为激烈的局部战争。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南越中央办公厅决定搁置兴建大学的计划。黎英春从教育科委调到艺术科委,开始从事记者工作,成为一名一线记者。

从这一年开始,交通要道、战场战壕里开始留下爱国槟椥记者的足迹。黎英雄凭借着自己的历史感和诗意心灵,很快领悟了南方革命现实的哲学深度和诗意深度。黎英雄春撰写文章、诗歌、回忆录和讲述英雄故事,这个笔名已经成为《解放文学》杂志读者和南北人民熟悉和喜爱的名字。诗集《鸡鸣》(1965年)、《南方无处可寻》(1965年)、史诗《阮文卓》(1968年)、回忆录《守护土地》、后来发表在诗集《椰子花》(1971年)……感动了全国人民和士兵,并立即辨认出这位过去曾通过《回忆祖国的雨》崭露头角的才华横溢的风格。黎英春依然活跃在战场上。诗歌《亲爱的》《我是槟椥》《你是我的祖国》《南方无处不见》……在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连续播出,触动了全国同胞和军人的心灵。怀着奉献的愿望、探索现实和创造艺术的愿望,诗人拒绝在基地里静坐。他寻求一切机会参加战斗,并不满足于诗人这个安全但合法的地位。他不想只是站在远处见证历史。 1968年,黎英春出征参加茂单总攻势的第二阶段。临走前,他给《解放文学》杂志编辑部寄回了一首自己熬夜写的诗。这是一首描写新山一机场一位无名战士英勇、骄傲、悲惨牺牲的诗:《越南姿态》。令人悲伤的是,作者再也没有出版过他的诗。 1968年5月24日,黎英春在西贡西部战线阵亡。黎英雄虽逝,但他的越南立场依然存在。这首诗很快成为几代枪手最喜爱的第一首歌曲。想象着那位在跑道上以射击姿势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解放军战士……,河内理工大学的许多同事、同系朋友,都想起了当年在北方的曹丽贤老师那苗条的身材和灿烂的面容。因为祖国需要他,他放弃了科学事业。但作为回报,他为自己创造了诗歌事业。最重要的是,他通过诗歌以及他战斗和牺牲的榜样,为“创造历史”做出了贡献。半个世纪以来,在数百万越南学生和诗歌读者的心目中,黎英雄是一位英雄。为缅怀和保存河内理工大学历任干部、学生烈士的珍贵精神遗物,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出版了《留在时间里》一书。在烈士传记和文献页面中,除了以下名字外,还有:作家、人民武装力量英雄朱锦峰烈士、记者洪晋烈士(与黎英雄同时牺牲)、诗人阮仲定烈士、诗人武勇烈士……黎英雄的名字占据了整个页面,闪耀着战争诗人导师的光辉。 2011年5月18日,河内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黎英春生活和事业的讨论会。在本次文化诗歌论坛上,当得知胡志明市市委、人民委员会已指示市文学艺术协会联合会建立档案,提请国家追授黎英春烈士“武装部队英雄”称号时,学校师生员工都非常感动和兴奋。另外,在这次讨论中,功勋艺术家 Ca Le Hong(烈士的妹妹)的老师朗读了黎英雄的日记,感动了观众。科学家、讲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立即意识到黎英雄的日记是一份无价的纪念品。工作正在紧急部署中。在收集、查找、联系老战士协会、学校董事会的努力下,在烈士家属和槟椥省博物馆的配合和帮助下,《黎英春日记》手稿得以印刷。 《日记》的出版,是响应全国众多文化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组织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共同愿望和期待。胡志明市文化文学出版社自愿出版这本日记。对于出版社来说,这本书除了介绍文化思想遗产的目的之外,还有致敬同行的意义。因为诗人黎英雄所在的《解放文学杂志社》正是如今胡志明市文化文学出版社的前身。

在这个版本中,我们对文本方面并不太有信心。原因是原版日记中还有不少空白期(可能是因为激烈的战斗打断了日记的写作,或者这些空白期已经记录在其他书中了?)。此外,还有许多句子是作者以符号形式书写的,无法辨认。在写日记的时候,作者不可能知道他的私人故事和“独白”有一天会被揭露,成为数百万人知道的公共知识。为了遵守日记体裁的特定规则并尊重原作的真实性,我们请求出版商保留原有的内容。值此向读者介绍黎英雄日记之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谨由衷感谢胡志明市文化文学出版社的合作,由衷感谢烈士家属的大力帮助,感谢作者英雄德、黎文草、元芳、慈山、黎光庄,特别是槟椥省槟椥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提供的协调、信息和历史文献支持。值此出版日记之际,我们热切希望能够继续将黎英雄的纪念品、纪念照片和遗作收藏在河内国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传统系(河内市青春郡阮厝路336号),这些可能仍然保存在作家、记者以及与烈士一起奋斗过的同志和同事的笔记本中。在等待添加更多文件和新日记页面的同时,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谨向河内国立大学的教职员工、学生和远近读者介绍黎英雄日记。

河内,2011 年越南教师节

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党委、董事会、退伍军人协会

作者:行政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