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22:48
这是该校许多年轻讲师从青年联盟和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组织人事部于 2015 年 11 月 25 日组织的“当前大学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讨论会中获得的实际成果。
Nhiều gợi mở về phư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từ góc nhìn người học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

传统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邓景庆教授将就“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需要识别并正确评估学习者

在题为“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的讲座中,邓景庆教授(传统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强调了当代青年的转变。他认为,谈到当代青年,就不得不提及诸如创造力、创新、与众不同、渴望奋斗、打破旧规则等关键词……

邓景庆教授认为,教育年轻人意味着不要把太多知识塞进他们的脑子里,而是要始终在他们的知识中留有空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吸收新的、必要的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学院咨询心理学系主任陈氏明德教授再次就分阶段处理学生道德行为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教授认为,在考虑学生行为时,应该对学生行为和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具体评估。

陈氏明德教授就当前学生的学习心态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学生是成年人,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此外,学生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结合学生的不同经验,帮助他们理解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长期记住问题。要始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想法比他们的对错更重要。在与讲师互动时,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难免会感到困惑,要找出问题并激励他们克服困难。陈氏明德教授分享道,这种推广活动可以基于适当的方法,确保组织形式适合该组学生的心理学水平。

据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光强博士称,只有将教学方法置于系统框架内,才能确定哪种方法才合适:学习者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学习者?他们如何学习?……

孙光强博士认为,教学的本质在于陪伴学习者,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并付诸实践。这指的是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而非仅仅让学习者重复我们所教的内容。

在题为“当前大学教学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的演讲中,Ton Quang Cuong博士还介绍了当前一些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式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光强博士分享了一些当前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有很多解决方案。

哲学系的翠姮女士提出了以下问题:在哲学等理论学科中,概念表达存在困难。

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光强博士分享道: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我们应该让他们掌握基础科学的精髓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举一些与现实相关的例子来启发他们。

与会者分享了刚入大学的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学习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Ton Quang Cuong 博士认为,将部分课程移至大三学期更为合适。然而,这一观点在讨论中遭到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对。

分享学生来自不同课程时,学分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安排课程。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应,那么哪种方法才合适呢?连女士(哲学系)疑惑道。

据陈氏明德教授所述:知识不可能在班级学生中平均分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与学生讨论课程的目标受众——哪些年级的学生适合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其他不符合这些要求的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跟上这门课程。

当然,教师也应该保留一份不适合目标群体的低年级学生名单,以便为他们提供笔记,并鼓励他们多提问。陈氏明德教授指出,这种评估只是相对的,因为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

谭先生(语言学系)分享道:许多学生都有心理学并不理解研究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基础科学学科。那么,究竟该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呢?

阮光柳博士(政治与学生事务系)在分析学生心理时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经历六个阶段:从恐惧到犹豫→接受→自愿→兴趣→热情;而对于教职工而言,其心理过程则是从被迫→自愿→热爱教学。最终目标是激发教师的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必须重视课程的引言部分,因为该部分阐述了课程内容、任务、意义和教学方法。引言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这正是许多教师目前所缺乏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核心内容,因为它们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且意义重大。阮光柳博士建议,要多参加各种课程,以提炼自己的经验。

政治学院的 Thanh Tung 先生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学生们通常关注三种情况:老师讲的趣事;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以及与学生未来生活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内容,即与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应该包含多少才算足够?

邓景庆教授认为,教师需要将定性知识和定量知识相结合,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要避免过分强调外部知识内容而忽略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陈氏明德教授对此问题提出了更为灵活的建议。她认为,学生背景各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介绍许多职业发展方向,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需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理解力,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正如陈氏明德教授所说,如果教师对所教科目缺乏兴趣,就很难有效地授课。

心理学院咨询心理学系主任陈氏明德教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她的观点。

胡老师(东方学系)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三类:积极型、内向型和对学习内容漠不关心型。老师尝试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内向型和漠不关心型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氛围的变化并不明显。然而,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三类学生都找到了好工作,具备了良好的技能。那么,这位讲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好吗?有没有办法量化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Ton Quang Cuong博士提出论点:“参与度高的学生未必就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反之亦然。”学生参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一个小组中,很难让所有学生都保持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持相同观点的陈氏明德教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一个土豆不想动,需要多少人才能把它挪动起来?” 讲师们不应该为此感到太内疚。

“当然,学生永远不会有错,错的只在于老师。教师不必传授自己的知识,而需要传授学生需要的东西,所以方法非常重要,”潘建先生(新闻与传播学院)说道。

与建先生的观点相反,阮光柳先生对如何协调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需求持有不同的看法。柳先生认为,在讨论学生的态度之前,我们需要关注教师的态度。阮光柳先生说:“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学习,首先,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至于学生,他们总是喜欢学习,因为学习是为了解决未来的问题,是将来生活和金钱的来源。”

作者:后庙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