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2014年招生季前漫谈文学院

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 23:34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和发展,文学院(原名语言学院,又称综合文学系)这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如今已迎来了60周年校庆。

我想象着一所国内顶尖文学院校近60年的发展史,与一个人六十岁的人生轨迹。突然间,对比起来,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颇有意思。一个接近60岁的人,很难断言自己还能像二十几岁或十八岁时那样精力充沛,但文学院却可以。这就是区别所在。但接近60岁的人,肯定不会再像十八二岁时那样冲动,用蓝色的眼光看待人生。到了60岁,人们会懂得以最科学的方式安排生活,让自己始终健康,依然充满意义。文学院也是如此。这就是相似之处。如今,每当新的招生季即将开始,我总是会用这种略带“奇怪”的对比来想象文学院的景象。

三年前,我有幸受邀参加学院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文学22班(仅文学班就多达180名学生)三十周年毕业纪念会,与当时年逾“五十”的“22位学长”们重逢,聆听他们的倾诉。目睹一代文学生的“激动”,他们大多已为“爷爷奶奶”,即使阔别学院和学校三十年,依然感慨万千。原来,我的同学们,他们比我大六岁,我以为他们早已离开学校,在新的环境中取得了成功(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是许多著名报纸的总编辑和副总编辑,有些人像阮世祺现在担任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席,邓武草先生现在是越南动画工作室的导演,冯氏越香女士是戏剧电影大学的副校长……),但我仍然对这三个字感到沉重文献综述大家不禁惋惜地吐露:社会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日益改善,文学院也在发展,但为什么我们却感觉离神圣而珍贵的东西越来越远?如今,每次回到学校,想起学校,文学院、语言学院依然在,但大家却为这三个字已不复存在而感到惋惜。文献综述话虽如此,要知道,文学院这片摇篮曾经给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作为文学院16届的学生,如今的文学院老师,我完全能够体会和体会K22兄弟姐妹们的深厚情怀。相信所有从这里诞生的“孩子”,都有着同样的深厚情怀。

这所全国首屈一指的人文学院,曾经汇聚了“群星璀璨”的文学研究者,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如今,这些老师们的名字,有的已逝,有的健在:邓太梅、黄春一、杜德孝、孙家银、陈廷和、潘居德、河明德、黎廷祺、黎鸿三、邓氏行、黄如梅、丁家庆等等。但每当提起他们的名字,我心中涌起的自豪感便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窒息。仅仅因为我们曾经是他们的学生,也曾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圣地。不仅如此,从这个文学培养的摇篮里,数百名越南作家协会成员已“腾飞”,展翅高飞,为一个时代民族文学的辉煌作出了重要贡献:潘志、清草、杨香里、阮重定、黄忠恕、阮维、黄润锦、尹毅、贝建国……;成千上万名声显赫的优秀记者、编辑、社会活动家、艺术家、教师也从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尽管当时的普通文学系和现在的文学系未必都是多学科的培养机构。但无可否认,文学系的毕业生,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可能成为才华横溢、杰出的研究人员、讲师、记者、社会学家、编辑和社会活动家。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品质、热爱和决心。文学院曾经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总院”,虽然并非多学科交叉的院校,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无论分配到什么岗位,都出色地完成了被赋予的社会责任。我至今还保存着文学院八期毕业生、时任《共产主义杂志》主编的阮富仲总书记在学院建院35周年之际写给学院的一封完整的信,信中写道:“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35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河内国家大学语言文学系不断发展壮大,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成就。这一点在我们社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第一期至今,经该系培养并被分配到《共产主义评论》编辑部工作的毕业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这些毕业生大多来到杂志社后,很快就熟悉了工作,表现出了高素质、高能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为提高杂志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被分配到编辑部负责的岗位上。可以说,《共产主义评论》3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中,河内国家大学语言文学系的几代毕业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位曾担任共产主义杂志最高职位、如今在越南共产党内担任最高职务的人,他睿智而真挚的评论至今仍具有价值。文学院理应为此感到自豪。如今,经过近60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文学院的教师队伍更加精简、年轻化,并且比以前接受了更加正规和系统的培训(现有教师45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下,许多都是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但为什么我仍然感到担忧:文学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这值得我们文学院的老师们深思。我们不会责怪当今年轻人的选择。生活在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有时很难安心地为自己选择最正确的道路。此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必须随之改变。我认为,人们对文学的热爱或许依然存在,但选择文学作为谋生的职业则需要“权衡利弊”。因此,为了生存,文学院唯有不断创新。近年来,语言学院独立后,文学院仍然保留着许多曾经成为越南领先文学院校品牌的基础专业:文学理论、越南文学、民间文学和中世纪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以及汉语言文学。为了提升学院的多样性,并使其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五年前,文学院开设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新系:艺术研究系。该系以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电影项目为基础,旨在培养当今炙手可热的编剧、影视评论家。2014学年,文学院首个历史、理论和影视评论硕士课程正式招生。此外,经过40多年的发展,韩语专业现已涵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体系。像越南这样一个文明大国,自然少不了培养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专家,例如文学院的韩语专业。一个由文学、韩语和艺术“三足鼎立”的文学院模式将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并稳步发展。这正是文学院现任教师们的愿望。目前,如果文学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关资质且充满热情,还可以攻读国立大学体系内相关专业的“双学位”学位。这意味着未来职业的大门永远向年轻人敞开……何不信任并选择呢?

经过近60年的组建和发展,文学院将永远保持年轻、活力和创造力,不辜负一代又一代文学院学子的期望。

 

 

                                                                                                          

作者:陈兴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