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在2014年招生季开始前,我漫谈了一下文学院。

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23:34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文学院(前身为语言学系,又称普通文学系,这是我们过去熟悉的名称)即将迎来其成立 60 周年。

我将国内一所顶尖文学教育机构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与一个人六十岁的人生阶段进行对比。突然间,我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着实令人感兴趣。一个即将步入六十岁的人,很难说自己还像二十多岁或十八岁时那样精力充沛,但文学院却可以。这就是区别所在。然而,一个即将步入六十岁的人,肯定不再像十八、二十岁时那样冲动,对生活充满热情。到了六十岁,人们会懂得如何以最科学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并继续发挥作用。文学院也是如此。这就是相似之处。如今,每当新一季招生即将开始,我总是会用这种略显“奇特”的对比来思考文学院的未来。

三年多前,我有幸受邀参加文学系第22届毕业生的三十周年毕业聚会。这届毕业生是学院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届(仅文学系就有多达180名学生)。能够再次与这些“22位学长学姐”相聚,聆听他们倾诉心声,他们当时都已年过五十。看到这代文学系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今已是“爷爷奶奶”——即便离开学院和学校已有三十年之久,他们依然如此激动,我依然像当初踏入校园时那样深受感动。原来,那些比我大六岁的同学,我一直以为他们早已离开学校,在新环境中取得了成功(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是多家知名报纸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有些人,比如阮世奇,现在担任中央科教委副委员长,邓武草先生目前是越南动画工作室的负责人,冯氏越香女士是戏剧电影大学的副校长……),但我仍然为那三个字感到难过。文献综述每个人都带着遗憾地倾诉: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日益改善,文学院也在发展,但为什么我们仍然感觉自己正在远离某些神圣而珍贵的东西?如今,每当我们回到学校,想起学校,文学院和语言学院依然存在,但每个人都感到惋惜,因为那三个字已经不复存在了。文献综述话虽如此,我还是想了解一下文学院这所学校曾经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文学院16届的学生,如今又成为文学院的老师,我完全理解并感同身受K22兄弟姐妹们的这份深厚情谊。我相信,所有从这里诞生的“孩子”都拥有同样的深厚情谊。

国家顶尖的人文学科培训机构,曾经汇聚了“群星璀璨”的文学研究精英,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师的名字,虽然有些已经逝去,有些依然健在:邓泰梅、黄春二、杜德孝、孙嘉银、陈廷虎、潘居德、河明德、黎廷奇、黎鸿三、邓氏行、黄如梅、丁嘉庆等等,但每当我提起他们的名字,心中涌起的自豪感都让我几乎窒息。因为我们曾经是他们的学生,因为这里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之地。不仅如此,从这片文学摇篮中,数百名越南作家协会成员“展翅高飞”,为当时的民族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潘子、清草、杨香丽、阮仲定、黄忠秋、阮维、黄润锦、义二、白建国……;成千上万的著名记者、编辑、社会活动家、艺术家、教师也从这片摇篮中成长起来。尽管当时的文学院和现在的文学院未必都是多学科的培训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院的毕业生,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能成为才华横溢、杰出的研究人员、讲师、记者、社会学家、编辑和社会活动家。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素质、热爱和决心。曾几何时,正如其名“综合”的文学院,虽然并非多学科交叉的培训机构,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无论被分配到什么岗位,都能出色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我至今仍保存着阮富仲总书记(时任文学院第八届毕业生,后担任《共产党杂志》总编辑)在文学院成立35周年之际写给全院的信,信中写道:“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过去35年来,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在不懈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取得了意义深远的成就。这一点在我们单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第一届学生到现在,该学院培养并被分配到《共产主义评论》工作的学生人数,在历届编辑部工作人员中占比相当高。这些同志们来到杂志社后,大多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展现出高素质和能力。其中一些人为提高杂志质量做出了杰出贡献,并被委任为编辑部负责人。可以说,《共产主义评论》过去36年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历届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毕业生的辛勤付出。

当时在共产党杂志担任最高职务、如今在越南共产党内担任最高职务的那位人士的睿智而真挚的评论,至今仍具有价值。文学院理应为此感到自豪。时至今日,经过近60年的发展,文学院的教师队伍已日趋精简、年轻化,并接受了比以往更加正规和系统的培训(45名教师,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下,包括许多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然而,我仍然感到担忧:与以往相比,文学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有所下降。这值得我们文学院的教师们深思。我们并不责怪当今年轻人的选择。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我们有时很难心无旁骛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此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必然随之改变。我认为人们对文学的热爱或许依然存在,但选择文学作为谋生职业则需要“权衡利弊”。因此,为了生存,文学院只能自我革新。近年来,在语言学院分离后,文学院仍然保留了许多曾经令其成为全国顶尖文学教育机构的特色专业:文学理论、越南文学、民间及中世纪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和汉喃文学。为了增强学院的多元化,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五年前,文学院开设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新系:艺术研究系。该系依托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电影项目而建,旨在培养当今市场需求旺盛的编剧、影评人和电视评论家。2014学年,文学院首个电影史、电影理论及影评硕士项目正式招生。此外,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韩喃专业现已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教育阶段。越南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怎能缺少像文学院韩喃专业这样培养研究国家文化遗产专家的机构?文学院将构建一个由文学、韩喃和艺术“三足鼎立”的模式,并在不久的将来稳步发展。这正是文学院现有教师的愿景。目前,文学院在读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热情,还可以在国家大学体系内攻读相关专业的“双学位”。这意味着,未来职业发展的大门永远向年轻人敞开……何不相信并做出选择呢?

经过近60年的形成和发展,文学院将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和创造力,不辜负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历届学生的信任。

 

 

                                                                                                          

作者:Tran Hinh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