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国的“奠边府陷阱”
殖民时期的法国在多次重大失败后,失去了北越主战场的主动权,在印度支那战争中面临着彻底失败的危险。作为一位训练有素、战功卓著的将军,并自愿担任法国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的亨利·纳瓦拉将军,无疑有着非常高明的军事和政治思想,使得法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对他充满信任和希望。确实,当他带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计划抵达印度支那时,H. Navare 创造了他的前任们未曾想到的新的战争局面。那是在1953-1954年冬春之际,他依靠美国和法国政府批准的巨额预算(7500亿法郎),主张不在北方打大仗,而是集中精力建立约100个强大的机动营,以便在1954-1955年冬春之际发动一场大战役,消灭越南主力,结束战争,使法国处于有利地位。
通过纳瓦雷计划,法国人打算在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役和奠边府战役中从三个主要战线进攻敌人。
首先,军队的一般原则是保密阴谋和作战计划,但 H. Navare 通过非常广泛的宣传活动,以非常公开的方式炫耀他的意图。法国国内和印度支那的宣传机器都对远征军总司令的计划大加赞扬。后来,在选择奠边府作为战略决战时,他们也坚定地肯定这是一座“不可战胜的堡垒”,向越盟发出挑战。这种宣传本质上是一种“炫耀”策略,在战前用实力压倒敌人,主要是后方实力、后勤实力、资金实力、兵力实力、武器实力……法国希望通过夸大后方实力、后勤实力的策略,塑造自己处于强势地位、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形象,安抚母国舆论,鼓舞远征军士气,使敌人眼花缭乱、心生恐惧,退守阵地,即使接受大规模战斗也无济于事。
第二,H.纳瓦拉表示,1953-1954年冬春期间不要对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以使敌人主观上处于脆弱状态,暴露其力量,并首先发动攻击,特别是在北方。但1953年10月,他再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进攻宁平西南部和清化北部(海鸥战役)。这里是越南的战略自由区,越南第320师和第304师就驻扎在这里。法国人的阴谋是迫使我们暴露自己的兵力,并被动接受一场大规模的、毫无准备的战斗。如果越南必须进行大规模战斗并调动主力,就会陷入对法国军队的被动应对,为法军大规模进攻、大规模摧毁、夺回主动权创造了条件。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战斗,越南将失去立足点、重要的后勤基地,甚至失去清义静战略自由区,第320师也将被摧毁。
第三,海鸥战役失败,发现我军主力向西北推进,法国决定把奠边府(莱州)建成印度支那最坚固的堡垒,使这次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法国认为奠边府战场是“越盟的理想之地”,可以吸引越南主力参战。越盟认为,这里是山区,适合越南庞大步兵师的作战力量。但最终的胜利属于法国,因为如果速战速决,越南将缺乏现代化武器,也没有指挥现代化正规作战的经验;如果要长期打仗,补给问题就解决不了,因为指挥员离大后方太远了。与此同时,由于法国方面有运输机保证后勤,拥有现代化武器,防御坚固,因此可以摧毁越南的主力师,并保住越南西北部、老挝上游……
显然,法国给敌人设计的“奠边府陷阱”(法语:Lepiège Dienbienphu)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国自己设置矛盾来陷害敌人。 H.纳瓦拉对于奠边府战役的计划、时间、地点和兵力都假装被动。 H. Navarre 的意思是,敌人会认为这是法国人的错误,并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而陷入仓促作战的陷阱。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深刻而巧妙的计划,不愧是曾经担任北约军事集团总参谋长的职业军队将军的才华。
2. 落入奠边府陷阱的人
1953—1954年冬春战役和奠边府战役中法国人制造的意外,犹如“棋盘之局”,对方只要走错一步,就会满盘皆输。讽刺的是,到最后,他们却成了“落入越南陷阱”的人。
关于计划,1953年9月政治局和胡志明提出的越南作战战略是:“集中一部分主力进攻敌人薄弱、易受攻击但具有战略重要性、敌人不能放弃的地区,将敌人的主力分散出三角洲北部,在不利地区进行作战,为我们消灭敌人、解放人民和土地创造条件;当敌人被撤出三角洲后,再派另一部分主力进攻三角洲,开展人民战争,消灭其另一部分军事力量……”。
根据这一政策,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有计划的”,显然越南最初并没有在北方大打出手的政策,特别是在1953-1954年冬春之交,也没有把奠边府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但到了1953年12月,越南灵活改变战略方针,决定选择奠边府作为抗战的决定性战役。也就是说,越南决定“反战略”,利用敌人的战略来执行自己的战略,表面上是落入了法国的陷阱,实际上是在奠边府给法军设下陷阱。那就是从不大规模进攻到在北方大规模进攻的转变,从计划进攻法军有缺口的地方到进攻法军防御坚固、工事系统健全的地方,从只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到进攻印度支那敌人最强大的地方的转变……
越南在作战风格上打破陷阱、重新设置陷阱(从快打快胜到稳打稳进稳打稳打、稳打稳胜)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提及。这里只多谈后勤方面的突破,生动地表现在后方为前方调集人力物力的工作,以及前方物资的组织方式上。
从后方和后勤问题来看,选择奠边府作为战略决战地点,是H. Navare设下的一个理想陷阱,如同一个大惊喜,迫使越盟被动地选择看似“五胜五负”但实际上是在欺骗越盟,把越盟拉入陷阱。法方认为,无论越南做出何种选择,最终都是失败者。因为不大打一场仗,越南就无法结束抗战,在谈判桌上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大规模快速进攻,我们的现代化武器和指挥水平就不够;如果长时间包围进攻,我们的粮食和补给就不够……H.纳瓦拉认为,单从后勤方面来说,虽然双方都面临困难,但越盟的困难更大,无论采取什么战略,都肯定无法克服。
确实,后勤问题,具体地说,为1953-1954年冬春战略进攻,特别是奠边府战役中战场上的部队提供粮食、补给和武器,是极其重要的,对前线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奠边府战役中越南方面给法国人带来的巨大惊喜是,他们能够从后方集结和调动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并组织将这些资源运送到前线。越南制造这一奇袭的方式是成立前线供给委员会,以“供给站”式组织运输,以清义静地区为主要后方。
经过1950—1952年各大战役,特别是西北战役的经验,陆军供给总部对部队物资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按“供站式”组织运输的设想。就是把从后方到前线的运输路线分成后方线、中线、火线。后方由后方负责,任务是按照前方的要求调动后方兵力,将其运往战略运输路线。中线由后方和陆军共同管理,把调动起来的资源运送到前线,交给陆军后勤部门管理。火力控制由陆军后勤部队负责,向作战部队运送资源。这些路线上都有车站。站点是从后方接收资源并转运至前线的场所,是运输部队休息、设置仓库、医疗站以及运输结束后修理车辆的场所。
根据总务部报告的政府经济委员会的建议,1953年7月27日,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主管前线支援工作的机构——前线供给委员会。各级国防委员会的成立是党、政府和军队在领导、组织实施战场支援工作、后方建设和保卫工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借鉴经验的结果。这是越南抗法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在组织前线物资的问题上出乎法国人的意料。
法方清楚地知道,与越北自由区和新解放的西北地区相比,清义静自由区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革命精神高涨,粮食和物资充足。但他们认为,此地距离前线超过500公里,没有机动车辆,道路危险,又时常受到法国空军的袭击和封锁,因此这片后方不可能发挥前线应有的作用。他们没有想到,随着前线供给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供给站组织运输,懂得依靠这个“还田”地区,越南在前线动员和调动后方力量方面创造了新的奇迹。
从准备阶段到活动结束,HDCCMT 总共筹集了 25,056 吨大米、1,824 吨肉类和干货。仅在清义静后方,就动员了各类劳动力214,924人,工作日数达14,500,000个。每辆自行车可承载的重量从 165 公斤到 215 公斤,然后是 250 公斤,然后是 320 公斤。在第三次进攻中,清化动员了创纪录的人数:120,000 人(25,000 名女性)、10,075 辆自行车......
甚至法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越南后方的实力以及越南组织富有创意和有效的前线支援的能力感到惊讶。
在E.Krieg编辑的《印度支那悲剧》一书中,法国作者在其第三卷《奠边府陷阱》中如此描述H.Navarre的这一错误:“与纳瓦尔和纳瓦尔站在一起的人也认为,越盟无法为奠边府提供补给;苦力如果想到达那里,就会消耗掉他们粮食的五分之四;弹药供应不足,敌军无法利用比法军所能调集的更多兵力。此外,尽管每天都有证据证明这一点,纳瓦尔仍然认为,凭借其已经非常有限的空军,能够摧毁越盟的补给线。”纳瓦尔将军没想到武元甲(即武元甲将军——N.D.T. 的笔记)会调集数万男女,五万还是八万?具体数字无人知晓。这群人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庞大的“蚁群”,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并向泰族聚居区挺进……纳瓦尔在制造奠边府豪猪战时,以为可以吸引越盟前往那里。他自认为掌握了主动权,并经常抱怨远征军自1950年以来就被抛弃了。他平静地想象着自己是在引诱越盟,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让武元甲调集部队把他束缚起来……是他(武元甲),而不是纳瓦尔,在泰族聚居区——一个敌军指挥官非常看重的地区——设下陷阱。11月20日, 1953年,这只名叫纳瓦尔的豪猪掉进了这个陷阱。” ()。
甚至法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越南后方的实力以及越南组织富有创意和有效的前线支援的能力感到惊讶。历史学家伯纳德·法尔在其著作《越南独立宣言 1945-1960》(Le Viet Minh 1945-1960)中这样评价越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首先是组织物资的胜利”()。 H.纳瓦拉本人后来在其回忆录《垂死的印度支那》(L'Agonie de L'Indochine)中也坦言:“在军事领域,第一课就是不要低估敌人的能力”()。法国学者伊冯·潘希内在其著作《我在越南所见》中,记载了一位法国军官痛苦地承认他们在奠边府战役的“补给陷阱”中遭遇意外失败以及越南取得胜利的悲叹:“唉!我们的飞机输给了越盟的两架民工”()。
一位空军中将(曾在奠边府担任法国军事飞行员的中尉)在巴黎向本文作者(N-D-T)透露,法国空军尽了最大努力向越南前线运送物资,并对越南的运输路线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但由于天气恶劣,加上越南士兵和劳工的行动非常谨慎和巧妙,轰炸的效果非常有限。法国军队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越南后方和后勤工作的意志和效力面前束手无策,导致法国军队的补给被越南军队困住。
简而言之,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争和奠边府战役是法国和越南双方运用谋略、设下陷阱和打破陷阱的艺术的典型时间和地点。奠边府战役中双方在意志、智力、力量等方面的激烈而全面的较量,包括后方、后勤问题,最终胜利属于越南、胡志明和武元甲,这无疑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教训。
作者:副教授吴当智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