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选择回归故里,老兵协会主席阮志和另有目的:选择一条途经太原、北干、高平三省的路线,这三个著名的地方,以及抗法初期的“千风之都”。此次回归,定会激起老兵们在教学生涯结束后心中的诸多感慨。这的确是一次短暂却意义非凡的旅程。
第一大意义,或许在于整个行程的漫长。虽然从4月30日早上到5月2日晚上,只有短短三天,但这次寻源之旅却让我们激动不已。一路上,大家不禁回忆起39年前那令人难忘的时刻。我们当中不乏亲历过那历史性时刻的战友,我们深知他们听到国家彻底统一的消息时的激动心情。时光倒流:60年前,奠边府大捷的那一天,当时的越南,一个弹丸小国,战胜了强大百倍的敌人。这份喜悦,勾起了我们与胡志明、武元甲等一代伟人——民族英雄——的难忘回忆。“饮水思源”,我们一行人一致给这次旅行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寻源。在越南语中,“归源”两个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归源就是回到所爱之物,回到养育之所,回到最初,回到人民,回到民族,回到自己。我还记得两年前,在2012年7月那个酷暑难耐的日子里,正值广治城81个昼夜抗战40周年之际,协会也进行了这样一次感人至深、意义非凡的旅行。虽然多年远离战场和枪声,但每次踏上这样的旅程,老教师们心中依然波澜不惊。正如诗人谭心在《同别行》中写道的,这次旅行没有“过河”,却有“波澜”。今年的代表团意外地少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出发前曾写下感人肺腑的广治城诗篇的老兵范廷兰,因个人原因未能随团出征;老兵夫妇林伯南和武氏凤也因家庭原因缺席了此次访问;老兵陈树越、阮伯清、吴文焕、陈文如、裴维丹、陈一政……今年也未能参加。不过,今年代表团里出现了一些新面孔:陈春红、杨春山、范嘉林。最特别的,或许是前校长范光龙,他虽然并非老兵,但多年来一直参与学校管理,与“军旅生涯”有着不解之缘。范光龙是抗法烈士之子。回归源头,也让这位越南英雄母亲的儿子,重温父亲昔日的英雄记忆。我们的“回归源头”顿时变得更有意义了。
与两年前广治城朝圣之旅不同,虽然有一段路要走胡志明小道,但主要还是平路。这次行程途经太原、北干、高平三个省份,尤其从北干出发,全是急弯和险峻的山口,有的山口高耸入云(江口),有的山口仿佛能听到风声“呼啸”(吉奥口),不到300公里的路程,我们的车却慢行了近9个小时。我突然想起杜有在《越北》一诗中的诗句:“谁归来,谁不记得/归来思念富通,思念德江/忆芦江,忆坡郎/忆高浪,忆尼哈”。从太原出发,途经北干,到高平,最终到达历史遗迹巴布,一路风景如画。抵达距离河内最近的地方——太原省后,我们看到了通往ATK Dinh Hoa的路标,那里是中央政府早期最艰难的时期。途经北坎,我们遇到了一群来自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学生,阮高山先生和阮德清先生,他们现在是当地广播电视台的重要官员。听着他们作为退伍军人和校友的故事,我们深切地理解了我们为了取得今天的成就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奋斗,尽管这些成就仍然微不足道。国家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在驱逐了外国侵略者之后,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其他敌人”需要战斗和消灭。回想起1950年胡志明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陈党宁踏上北干的时光,他于1951年3月28日寄给312青年团的诗句,这首诗当时正值北阳县锦江社修路,至今仍在青年中广为流传:“世上无难事,只怕不坚定,挖山填海,有志者事竟成。”诚然,通往抗战首都的道路至今仍“狭窄”,但团里的兄弟们却一致称赞它“美丽”。来到这里,来到陡峭的石子路上,找个餐馆有点困难,但空气和风却“丰沛”无比。幸好,队伍里还有三位女性成员,分别是Mai女士、Phuong女士和Huong女士,即使车子开到弯道顶端,也没有人感到“恶心”。对朝圣源头的兴奋,是所有队员的共同心情。
虽然我们从北干一路上弯道爬行,但我们终于在一点半到达了高平市。现在的高平与我四十年前有机会来的时候相比,已经截然不同了。这座城市不大,但宽敞美丽。幸运的是,我们被安排住在邦江酒店,这是一栋六层楼高的建筑,就在将城市一分为二的邦江旁边。在躺了仅仅三十分钟之后,我们就恢复了体力,继续返回源头的旅程。现在返回源头的道路与以前截然不同。道路仍然狭窄但平坦,仅仅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到达了巴布遗址群,83年前,胡伯伯和一些越南革命同志就是在这里跨越中国边界来到这里。当时的许多文献记载:“1941年初,胡伯伯和一些同志从108级里程碑跨越越中边界,回国直接领导越南革命,此前,他已经漂泊了30年,寻求救国之路。起初,胡伯伯住在李国松先生的家里,后来为了确保安全和保密,他决定搬到谷博洞、龙兰洞和奎南屋。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在这里发生,如第八次中央会议、决定建立越盟阵线、建设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如今,北博遗迹区的全景比胡伯伯和中央同志第一天来到这里时要宽阔得多。从外面到谷博洞,沿着列宁河的道路现在已经铺上了混凝土。胡伯伯诗中提到的那条溪水(“清晨去溪边,傍晚去山洞/粥、蔬菜、笋随时都有/摇晃的石桌翻阅着党的历史/革命生活真高尚”)依然清澈见底,鱼群游动的景象清晰可见。山林、草木、河流,都还保留着胡伯伯当年居住时的模样。说白波是“回归源头”一点也不为过。这里远离城市文明,一切都呈现出一种纯粹的“清澈”之美,正如它的名字:白波——山之根,水之源。
工作之余,胡伯伯经常坐在这里钓鱼(1941年)
来到北堡,回归源头,我们不仅重温了敬爱的领袖胡志明早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还参观了国家其他许多历史遗迹:板约瀑布,大自然赋予的原始之美,在天空中神圣而雄伟,彰显着国家主权。近40年前我踏足的金同墓,当时只是一块简陋的土丘,如今已修葺一新……或许还有很多地方我们因为时间短暂而没有参观。但尽管时间短暂,在这个历史时刻回归源头,却在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老同志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这些也是我们在未来更好地工作的宝贵准备。
作者:陈兴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