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回归山水源头

星期五 - 2014年5月16日 00:05
每年在重大国家节日之际,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都会举行“寻根之旅”,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今年正值奠边府大捷60周年、南方完全解放39周年、胡志明主席诞辰124周年之际,学校老兄弟们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的返乡之旅:回到高平名胜——巴甫。73年前,民族杰出子弟胡志明在漂泊海外后第一次回国并在这里创业。
Về nơi cội núi nguồn sông
回归山水源头

在选择此行目的地时,老战士协会主席阮志和还有另一个目标:选择一条途经三省的路线:太原、北干、高平,三个著名的地方,抗法初期的“千风之都”。经过多日的教学,这次归来将会激起老兵们心灵中的许多情感。这是一次短暂而有意义的旅行。

第一个意思大概就是整个路线的时长。虽然这次旅程只有短短三天,从4月30日早上到5月2日晚上,但这次回归源头的旅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令人兴奋不已。途中,大家回忆起39年前那令人难忘的时刻。我们当中有一些兄弟曾经亲临战场,见证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所以我们知道当他们听到国家完全统一的消息时,有多么激动。回顾历史,60年前,奠边府大捷的那一天,当时的越南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打败了强大百倍的敌人。这种喜悦唤起了人们对越南民族杰出子孙的难忘回忆:胡志明、武元甲等等。 “饮水思源”,我们一致给这次旅行起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名字:归源。在越南语中,“回归本源”两个字本身就有很多含义:回归本源就是回归所爱之物、回归养育之所、回归最初、回归人民、回归国家、回归自己。我清楚地记得,两年前,2012年7月那个酷暑难耐的日子,正值广治城81个昼夜抗战40周年之际,协会也进行了这样一次感人至深、意义非凡的旅行。虽然已经远离战场、远离枪声多年,但每当踏上这样的征程,这些老师和老兵们心中依然感慨万千。这次旅程没有“渡河”,却依然“有波澜”,正如诗人谭心在《送别歌》中写道的那样。今年的代表团意外地少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出发前曾写下感人肺腑的广治城诗歌的老兵范廷兰因个人原因未能随代表团一起出征;老牌夫妻俩蓝巴南和武氏凤也因家庭原因与该团“解除了约”;退伍军人Tran Thuc Viet、Nguyen Ba Thanh、Ngo Van Hoan、Tran Van Nhue、Bui Duy Dan、Tran Nhat Chinh...今年也无法参加。但今年代表团出现了新面孔:陈春红、杨春山、范嘉林。最特殊的,或许是前校长范光龙,他虽然不是退伍老兵,但参与学校管理多年,与“军旅生涯”可谓“缘分”颇深。范光龙是抗法战争烈士的儿子。回归源头也是让越南英雄母亲的儿子回忆起父亲过去的英雄记忆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回归本源”突然变得更有意义了。

与两年前的广治城朝圣不同,虽然有一段路要经过胡志明路,但主要还是平坦的路线。这次行程经过太原、北干、高平三个省,尤其是从北干出发,全是急弯和高耸入云的山坡(江口),有的地方还能听到风声“呼啸”(风口),所以,不到300公里的路程,我们的车子却爬行了将近9个小时。突然想起了阮富仲在《越北》一诗中的诗句:“谁归来,有人记得吗?/当我回来时,我想念富通、德江/我想念芦江、我想念郎街/我想念曹浪、我想念尼哈”。从太原,经过北干,到高平,最后到达历史遗址巴博,一路上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到达距离河内最近的地方——太原省后,我们看到了通往ATK Dinh Hoa的路标,在越南最困难的时期,中央政府就设在这里。路过北坎,再次与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一群学生——现任当地广播电视台主要干部的阮高山先生和阮德成先生见面,听他们以老将和校友的身份倾诉,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奋斗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尽管这些成就还很微小。该国仍面临许多困难。在驱逐了外来侵略者之后,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其他敌人”需要战斗和消灭。回想起1950年胡志明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陈党宁踏上北干的足迹,他于1951年3月28日寄给312青年队修筑北阳县锦江社公路的诗句至今仍在青年中广为流传:“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坚定,挖山填海,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做到”。诚然,通往抵抗之都的道路到现在为止依然是“狭窄的”,但作为回报,团里的兄弟们都肯定它是“美丽的”。来到这里,来到陡峭的石子路上,找个餐厅有点困难,不过空气和风却极其“浓郁”。幸运的是,该团体中有三名女性成员,分别是 Mai、Phuong 和 Huong。即使车子经过陡峭的山路,也没有人感到“恶心”。朝圣源头,兴奋不已,这是团里所有成员的共同心情。

虽然我们从北干一路弯道爬行,但我们最终在 1:30 到达了高平市。如今的高平与我四十年前有机会来到这里时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城市不大,但宽敞美丽。幸运的是,我们被安排住在 Bang Giang 酒店,这是一栋 6 层高的建筑,紧邻将城市一分为二的 Bang Giang 河。仅休息了30分钟,我们就恢复了体力,继续返回源头的旅程。如今回归源头的路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路虽然狭窄,但平坦,只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到达了巴甫遗址。83年前,胡伯伯和一些越南革命同志就是从这里跨越中国边界来到这里。当时许多文献记载:“1941年初,胡伯伯与多位同志跨越越中边界108级里程碑,回国直接领导越南革命,此前他已漂泊了30年,寻求救国之路。起初,胡伯伯住在李国松先生的家中,后来为了确保安全和保密,他决定搬到谷博洞、龙兰洞和奎南屋。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在这里举行,例如第八次中央代表会议、决定成立越盟阵线、建设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现在,北坡遗迹地的全景肯定比胡伯伯和中央同志第一天来到这里时要宽敞得多。从外面到 Coc Bo 洞穴的道路,沿着列宁溪,现在已经铺上了混凝土。胡伯伯写的那首诗(“早晨到溪边去,晚上到山洞里去,粥和笋随时都有,摇摇晃晃的石桌上翻译党史,革命生活真高尚”)里的溪水依然清澈,可以清楚地看到成群的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山、林、树、水还在,就像胡伯伯曾经居住的时代一样。说Pac Bo是“回归本源”一点也不为过。这里远离城市文明,所以一切都有着一种纯粹、“清澈”的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Pac Bo——山之根,水之源。

工作之余,胡伯伯经常坐在这里钓鱼(1941年)

来到巴甫,回归源头,我们不仅重温了敬爱的领袖胡志明早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还参观了越南其他许多历史遗迹:板约瀑布,大自然赋予的原始之美,在天地之间神圣而雄伟,肯定了国家主权。金同陵,近40年前我踏足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土丘,现在已经修缮得很漂亮……也许还有很多遗迹,由于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参观。但虽然时间很短,但在这个历史时刻的回归源头,却在我们人文社科大学的老同志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这些也是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宝贵资产。

作者:陈兴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