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池诚一教授在正式来越南河内国立大学越南研究合作中心(现越南国立大学河内分校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所)学习研究之前,当时还是讲师的年轻考古学家,对学习和研究越南历史、文化和考古学充满热情。他自学越南语,并查阅字典,认真翻译了《越南历史》一书。考古设施(大学与职业高中出版社,H.,1975年),由陈国旺教授、河文新教授和叶廷和教授译成日语。本书作者在与越南同行的友好交流中曾表示,正是越南人民的英勇抵抗促使他和他那一代的许多人重返南方土地。中部越南民族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让年轻的科学家菊池诚一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2014年2月26日,菊池诚一教授在“为河内越南国立大学发展做出贡献”奖章颁发仪式上发表讲话。(图片:Thanh Long)
1992年,这位日本考古学家来到越南,学习越南语,深入了解大越的传统、历史环境和文化。幸运的是,他曾直接师从潘辉黎教授、河文晋教授、陈国旺教授、梁宁教授、潘大团教授、叶廷和教授等多位著名的古代史和考古学专家。这些基础知识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背景和历史底蕴。长期以来,越南一直扮演着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地缘文化空间的桥梁角色。
作者在越南留学期间,经历和反思了多次实地考察,参加调查发掘队、研讨会、科学会议……遍及北—中—南三个地区,最终停下脚步,选择了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却始终充满深情的中部地区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中心地区。
作为历史考古学专家,从第一篇关于中部地区考古的研究文章开始,作者就选择跨学科方法在研究中。菊池博士秉持系统严谨的科学思维,运用多种方法,调动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社会人类学等多位专家的智力资源参与研究项目,共同从不同角度和途径理解和分析科学问题,进一步巩固其假说和科学观点。凭借对越南语、汉语和英语的了解,作者仔细研究了许多古代资料,包括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保存在越南、中国和日本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在他出差日本期间,我们得以在昭和女子大学教授办公室以及他的家庭图书馆查阅许多珍贵书籍。为了开展研究,作者努力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著作,例如安南历险记长久保积水 或南方历险记由四宝轩所著,记录了18世纪漂泊到会安当忠的日本人的“亲眼目睹和亲耳耳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籍是在江户政府(1600-1868)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下写成的(佐国,1639-1853)。
与许多其他日本研究者一样,菊池诚一博士始终对译文和摘录的内容进行仔细考量、比对和深入研究,并与原始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并随时准备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考古遗址,亲自核实发掘报告中提到的文物。可以说,在研究工作中,文字史料帮助并澄清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过程中许多看似孤立的发现。另一方面,考古发现也有助于澄清许多历史问题以及信息和认知上的缺失,因为无论地理记录和历史编年史多么详尽或浩瀚,都无法完整地记录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在考古学家的眼中,地下发现的一件陶器、一件武器、一个青铜模具、一个陶袋,甚至文化层中残留的一丝煤灰……都能够诉说着时间,以及与社会空间、历史以及国内外联系的联系。
认识并深入会安这片土地已近二十年,可以说,会安古城的每一条小巷,作者都曾踏足,古城周边从锦河、锦河、清江……乃至广平、广治、广义、平定等地,作者都曾深入观察、探索和研究。作者将会安这座港口城市置于区域和跨区域关系中,在每一章和每一部分内容中,作者的思考方式、提出和解释问题的方式,都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发展。因此,16至18世纪的会安总是与占婆岛(Cu Lao Cham)的港口、占港(Chiem Cang)的兴衰、茶侨(Tra Kieu)、美山(My Son)以及中部地区从艾图(Ai Tu)、清河(Thanh Ha)到氏乃(Thi Nai)、鱼曼(Nuoc Man)等一系列商港联系在一起……在会安和占港之前,在秋盆河流域,也存在着一个沙黄文化时代,其中出土了各种类型的瓮墓、珠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文化亚区域的共性和独特性。沙黄人致力于海洋,与大海融为一体,同时建立了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联系。这是研究的需要,作者也为此付出了严谨的科学工作。
近年来,作为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东南亚考古协会会长以及日本考古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作者每年在越南会安待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0天。然而,凭借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每年甚至每个野外考察季都制定的详尽计划……作者逐步完成了许多研究项目。克服了时间、工作条件甚至天气气候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位日本研究人员始终得到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同事、学生、研究生、研究人员以及越南管理机构的支持。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共13章,以会安为中心,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会安不仅是港口,也是党统(Dang Trong)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不仅是国际贸易枢纽,也是拥有著名手工艺村的生产中心;不仅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也是强大的军事基地……会安整合了国内外的潜力和资源,成为三个世纪以来党统政权的象征和试金石。可以说,如果没有像会安这样的大型贸易港口,大越和党统之间的贸易关系就不可能达到黄金时代。从发展历史到国内外联系,以及诸多其他政治和社会因素,会安始终拥有其独特的地位。作者以整体视角和综合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了会安古城的结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 17 世纪初,在 Faifo - Hai Pho - Hoi An 地区,有一个日本区(日本町)。阮朝领主,如阮黄(1558-1612)、阮福元(1613-1634)……将其政权的存亡押注于海上经济活动,而日本人在 17 世纪前三十年也押注于对外经济活动,其政权红印船以会安等南部港口闻名。
作为一名专注于中部地区陶瓷研究的考古学家,作者与日本和越南的同行合作,对众多古代陶瓷产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通过与最早在大分市(可追溯至1580-1590年)以及随后在16至18世纪在堺市、大阪、长崎、江户等地发现的“安南”陶瓷器物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基本梳理出了越南陶瓷制品,尤其是中部地区在制造工艺、艺术风格、使用特点甚至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异同。另一方面,为了深入了解日越关系的历史以及肥前陶瓷向世界的“传播”,作者也致力于研究,参与鉴定,并亲自在越南多个地区发现了许多日本陶瓷遗址。其中,金炳和平教授对肥前同德古墓出土文物的研究和看法,改变了一些日本研究者对这一特殊类型手工艺品发展历史的“传统”观念。
会安以其日本城、日本桥和日本古墓而闻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越南、中国、东南亚和西方文化的交织,以及战争和政治势力之间权力斗争的破坏,17世纪日本城的痕迹已经逐渐消失。然而,茶屋画中生动的图案,包括日本城、日本贸易站以及……红印船被当地船只拖入秋盆河口……这促使许多考古、历史和文化专家试图确定古城区的真实位置。在书面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最实际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依靠考古研究和发现。在该地区寻找地点,研究系统中的案例,依靠地貌学规律,并运用地名学方法,结合古塔的定位、“占婆井”的遗迹……考古学家菊池和他的越南和日本同事建立了一个勘探和测试坑系统,这些研究工作的积极成果帮助作者表达了他对……的看法。17世纪初日本街的位置在陈富街—阮氏明开街以北一带,其中心可能位于阮氏明开街以北。这是作者和研究界在阐明会安古城的形成、发展和结构历史以及历史上会安的多方面关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凭借这些研究成果,菊池诚一教授已成为日越传统关系、中部地区考古学和会安历史文化考古学等国际学术论坛上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不仅专注于研究和考古发掘,还积极发挥越日专家之间的“桥梁”作用,组织了许多科学研讨会、讲座和演讲,并直接向许多研究代表团和政界人士介绍会安,其中包括2009年2月2日日本皇太子广宫信雄的来访。
如今,会安与美山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城在广南省享有盛誉。自1990年会安古城国际会议召开以来,Faifo(海防)- Hoi An(会安)这个地名在国内外研究界日益为人熟知。近二十年来,关于会安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等诸多领域的著作、论文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会安本身就拥有强大的、隐藏的魅力。在如此活跃的学术氛围中,菊池诚一教授的著作(由Gioi出版社协助出版)必将为国际学者研究会安古城贡献出自己的声音、视角和力量。
会安正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城的博物馆体系、建筑杰作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展现着它们真正的价值。四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着这座蕴藏着无数文化遗产的古城的底蕴,谈论着守盆河口居民的生活、占婆岛的传说、金奉造船村、清河陶艺村、农诺寺、清占城以及热情奔放、深情厚谊的会安人民……所有这些都是港口城市、都会区的鲜活见证。这里曾经是无数探险家、传教士、商人以及亚欧商船的目的地和归宿。
显然,与其他研究一样,在本书内容的某个方面会安古城研究——从历史考古学的视角我们仍然可以为作者贡献更多的想法,仍然看到需要补充、更新一些新的信息、科学发现,并可以本着合作的精神与同事进行讨论。
作为与作者共事合作多年的人,值此研读此书之际,我想谈几点感想,并向海内外研究者和读者们诚挚地介绍日本历史考古学家菊池诚一这位宝贵而深厚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者:副教授,Nguyen Van Kim 博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