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来到越南,在河内国家大学越南研究合作中心(现为河内越南国家大学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所)进行学习和研究之前,当时还是一名讲师和年轻考古学家的菊池诚一教授很快就对学习和研究越南历史、文化和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学越南语并查阅字典,煞费苦心地翻译了这本书。考古设施,(大学与职业高中出版社,H.,1975 年),由陈国旺、河文新和叶廷和教授译成日语。本书作者在与一些越南同行的友好交流中曾说,正是越南人民的英勇抵抗,促使他和他那一代的许多人回到南方的土地。越南各民族及中部地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丰富多样性,让年轻的科学家菊池诚一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2014年2月26日,菊池诚一教授在“为河内越南国立大学发展做出贡献”奖章颁发仪式上发表讲话。(摄影:成龙)
1992年,这位日本考古学家来到越南,在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他也深入了解了大越的传统、历史环境和文化。幸运的是,他曾直接受到潘辉黎教授、河文晋教授、陈国王教授、梁宁教授、潘大团教授、叶廷和教授等多位古代史和考古学著名专家的指导。这些基础知识基础使他更加了解一个长期以来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地理和文化空间之间扮演桥梁角色的国家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深度。
作者在越南留学期间,经历和反思了多次实地考察,参加调查发掘队、研讨会、科学会议……遍及北—中—南三个地区,最终停下脚步,选择了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却始终充满深情的中部地区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中心地区。
作为历史考古学专家,从第一篇关于中部地区考古的研究文章开始,作者就选择跨学科方法在研究中,菊池博士以系统严谨的科学思维,同时运用方法,调动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社会人类学等多位专家的智力资源参与研究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假说和科学观点。作者凭借对越南语、汉语和英语的了解……,仔细研究了许多古代资料,包括越南、中国和日本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只有少数人知道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献。在日本出差期间,我们在昭和女子大学教授的办公室以及他的家庭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珍贵的书籍。为了研究目的,作者精心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著作,例如安南历险记由 Nagakubo Sekisui 或南方历险记Shihoken 的书记录了 18 世纪流浪到会安当仲的日本人的“第一手”所见所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是在江户政府(1600-1868)实行国家隔离政策的背景下写成的(锁国,1639-1853)。
和许多日本研究者一样,菊池清一博士总是对译文、摘录的内容与原文进行认真审阅、比对和深入研究,并且愿意前往数百公里外的考古现场,亲自验证发掘报告中提到的文物。可以说,在研究工作中,文字史料帮助澄清了考古探索和发掘中许多看似非常独特的发现。另一方面,考古发现也有助于澄清许多历史问题和信息与认识的空白,无论多么详细或厚重的历史编年史或史书,都无法完整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在考古学家的眼中,地下发现的一件陶瓷器、一种兵器、一个青铜模具、一个陶袋,甚至一个文化层中的一丝煤灰……都能够诉说着时间,诉说着与社会空间、历史、国内与国际的联系。
认识和深入广安-会安地区已近二十年,可以说会安古城里没有一条小巷作者没有踏足过,古城周边从锦浦、锦河、清江……乃至广平、广治、广义、平定等地作者没有去过观察、探索、调查过。把会安港置于区域和跨区域关系中,在作者的思考、提出和解释问题的方式中,在本书的每一章和部分内容中,始终展现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发展。因此,16-18 世纪的会安总是与占婆岛港口、占港的兴衰、茶侨、美山以及中部地区的一系列商业港口(从艾丕、清河到氏奈、鱼曼)联系在一起。在会安和占港之前,在秋盆河流域,也存在着沙黄文化时代,其中有罐墓、珠宝等,深刻地表达了文化亚区域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沙黄人走进大海,融入海浪之中,同时也建立了大海与大陆的联系。这就是研究的要求,作者也以严谨的科学工作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近年来,作为名牌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东南亚考古学会会长、日本考古学会执行委员……作者每年在越南会安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30天。但由于工作作风井然有序,每年甚至每个野外季节都有非常具体的计划……作者逐渐完成了许多研究项目。克服时间、工作条件、天气和气候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日本研究人员始终得到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同事、学生、研究生、研究人员和越南管理机构的支持。
以会安为例,本书分为两部分,共13个章节,基本内容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会安不仅是一个港口,也是党重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不仅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也是生产中心,拥有著名的手工艺村;不仅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也是重要的城镇、强大的军事基地......整合国内外潜力和资源,会安已成为三个世纪以来党重政府实力的象征和试金石。可以说,如果没有会安这样的大型贸易港口,大越和党仲的贸易关系就不可能进入黄金时代。会安从其发展历史、国内国际联系以及诸多政治、社会因素等方面始终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作者以整体的眼光和纵览的分析方式,深入地考察了会安古城的结构、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构的变迁。 17 世纪初,在 Faifo - Hai Pho - Hoi An 地区,曾有一个日本区(日本町)。阮朝领主,如阮黄(1558-1612)、阮福元(1613-1634)……将其政权的生存押注于海上经济活动,而日本人在 17 世纪前三十年也押注于对外经济活动,其政权红印船以会安等南部港口闻名。
作者作为专注于中原地区陶瓷研究的考古学家,曾与日本、越南同行合作,对多个古代陶瓷产地进行调查和发掘。结果,作者和研究团队通过与最早在大分市(1580-1590 年)和随后在 16-18 世纪在堺市、大阪、长崎、江户等地发现的“安南”陶瓷文物的比较研究,基本分离出越南陶瓷产品总体以及中部地区特别是在制造技术、艺术风格、使用特点和化学成分方面的异同。另一方面,为了深入了解历史上的日越关系以及肥前陶瓷向世界的“传播”,作者也倾注了研究,参与了鉴定,并亲自在越南许多地区发现了多处日本陶瓷遗址。其中,金炳和平教授对肥前同德古墓出土文物的研究和看法,改变了一些日本研究者对这一特殊类型手工艺品发展历史的“传统”观念。
会安以日本城、日本桥、日本陵墓而闻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越南、中国、东南亚和西方文化的交织和重叠,以及战争的破坏和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17世纪日本城的痕迹已经逐渐消失。然而,茶屋画中生动的图案,包括日本街道、日本贸易屋和红印船被当地船只拖入秋盆河口……进一步促使许多考古、历史和文化专家试图确定旧城区的真实位置。在书面资料有限的背景下,最实际的解决方案似乎基于考古搜索和发现。寻找区域点,研究系统中的案例,根据地貌演化规律,运用地名学方法,结合古塔、“占婆井”遗迹的定位……考古学家菊池和他的越南和日本同事建立了一个勘探和测试坑的系统,这些研究工作的积极成果有助于作者表达他对17世纪初日本街的位置在陈富街—阮氏明开街以北一带,其中心可能位于阮氏明开街以北。。这是作者和研究者在阐明会安古城的形成、发展、结构历史以及历史上会安的多面关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凭借这些研究成果,菊池诚一教授已成为日越传统关系、越南中部考古学、会安历史文化考古学等国际学术论坛上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不仅专注于研究和考古发掘,还积极发挥越南和日本专家之间的“桥梁”作用,组织许多科学研讨会、讲座、演讲,并直接向许多研究团体和政界人士介绍会安,包括2009年2月2日日本皇太子广宫信雄的来访。
如今,会安与美山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光国闻名自1990年会安古城国际会议以来,Faifo-Hai Pho-Hoi An地名越来越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所熟悉。二十年来,有关会安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著作、论文、研究不断出版。会安有着其自身强大的、隐藏的魅力。在如此活跃的学术氛围中,菊池诚一教授的著作(由Gioi出版社协助出版)必将为国际学者提供有关会安古城的声音、视角和心声。
随着国家整体的发展,会安也在发生变化。古城的博物馆体系、建筑作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并正在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四个世纪过去了,人们还在谈论这座蕴藏着无数文化遗产的古老城市的深度,谈论守盆河口居民的生活、占婆岛的传说、金奉造船村、清河陶艺村、农诺寺、清占城和热情而深沉的河口人民......所有这些都是港口城市、城区鲜活的证据。那里,曾经是许多探险家、传教士、商人以及亚洲和欧洲商船的目的地和归宿。
显然,与其他研究一样,在本书内容的某个方面会安古城研究——从历史考古学的视角我们仍然可以为作者贡献更多的想法,仍然看到需要补充、更新一些新的信息、科学发现,并可以本着合作的精神与同事进行讨论。
作为与作者共事合作多年的人,值此研读此书之际,我想谈几点感想,并向海内外研究者和读者们诚挚地介绍日本历史考古学家菊池诚一这位宝贵而深厚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者:副教授,Nguyen Van Kim 博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