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2015年期间,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本科培训是在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一体化发生诸多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特别是越南高等教育的变化。这一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高等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强劲的全球化进程。
越南各高校,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出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新问题,如认证与质量保证、大学排名、国际出版物、大学网络、学分制培训、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满足社会需求的培训、高等教育项目的产出标准、根据能力本位方法的培训等,改变了大学的“年度活动清单”,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社区的意识和专业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影响。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发展过程中开发了越南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国立大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学的培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发展战略也置于符合河内国家大学使命和发展战略的总体背景下,大学培养的理念和具体政策也与多学科、多领域、高质量、创新型、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大学的发展路线图相联系。
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点和特殊性,2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始终通过各个具体阶段的行动计划具体化,而人才培养始终是发展进程的核心。
通过上述各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培训始终是学院最受关注的两大领域之一(与科研并列),培训领域的目标、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培训项目、师资队伍、招生、培训组织管理办法、培训设施等各个环节同步实施,学院在最初几年的目标是发展学院的培训结构(从1995年的11个专业到2015年的22个专业),并向着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培训专业的目标迈进。
在此背景下,1995年至2015年期间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大学培训取得了以下基本成果:
2.1.建立和开发培训项目
1995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同时也是新学年的开始,学校承担着9个本科专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韩语、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越南语)的培养任务。
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遵循质量和可行性的原则,在充分听取科研培训委员会、校友、讲师、招生单位、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参考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培训计划。经过1998年(按学年制培养方式框架)、2005年(符合教育培训部大学教育框架计划)、2007年(转为学分制培养方式)、2012年(按输出标准构建培养方案)的新建和三次全面调整。
这些建设与调整的基本成果是,人文社科大学目前拥有22个本科培养专业,22个标准培养项目、6个精品培养项目、1个国际标准培养项目。学校的培训项目分为三类:1)基础科学项目; 2)应用科学; 3)交叉科学。至2014年,应用科学专业的比例已达58.33%,显示出学院培养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即重点发展基础科学专业和交叉科学专业,以在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履行高等教育的领先使命;以学校的学术基础和人力资源所能满足的程度,发展适合社会直接需求的应用科学。根据学校培养规划,至2020年,学校将拥有28个培养专业,其中基础科学专业8个,交叉科学专业2个,应用科学专业15个(占学校培养专业总数的50%)。
2.2.确保适当的培训规模
学校普通本科培养规模20年来保持稳定。如果说1995年不包括经济学、法学专业,培养规模约4200人,培养专业有9个的话,那么2015年,培养专业增加到22个专业(培养项目29个),培养规模达到6050人。因此,20年来,平均每年培训规模增加90名左右。
这一培训规模的增长速度,从学院发展战略和保证培训质量的角度看,与师资队伍的增长速度相比,才具有真正意义。 1997年,学院有讲师32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7人(19%),博士115人(34%)。 2015年,学院有教师370人,其中教授97人,副教授占26.07%,博士199人(占53.8%)。此外,学院还聘请兼职讲师(与学院签订合同,除教学报酬外,每月还发放报酬),现有兼职讲师13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4人,博士46人,另有若干外籍讲师。
2.3.加强学习资源
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能够获得丰富、现代化的学习资料。因此,任务“加强培训内容的现代化和更新,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体系,充分满足各层次教学需要,包括国内培训项目常用的和国外引进的教材和专著。”是学校20年来坚持不懈贯彻落实的。
除了越南国立大学投资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新增的学习资源外,自2000年至今,大学编辑、翻译和出版的学习资源在组织各个学习领域的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5年的学习材料种类数量详情如下:
学习材料类型 |
2000-2004 |
2005-2009 |
2010-2015 |
全部的 |
课 |
115 |
147 |
201 |
463 |
课程 |
35 |
51 |
42 |
128 |
翻译文件、参考书 |
55 |
124 |
23 |
202 |
发布 |
31 |
58 |
43 |
132 |
2011年初,26个培训项目的正式教材和讲座科目比例仍然较低,仅为38.31%。截至2015年,29个培训项目的正式教材及授课科目覆盖率已达55.38%(509/919科目)。若加上使用其他编撰教材、讲义的科目,使用教材、讲义的科目比例已达91.29%。
2.4.教学方法创新
自2000年起,学校、院系和河内国立大学各级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活动。
2001-2002学年是学校开展优质培训项目的第一年,该类培训项目的学生班被认为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突破,学校从选拔讲师到讲师的报酬、对学生的激励等都进行了全面的投入,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重要的是,高质量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成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余的课程,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支讲师团队授课的。
特别是2006-2007学年学院转为按学分组织管理培训方式以来,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更加受到重视。学院自开展学分培训以来,开展了多项活动,推动教学、考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例如:
- 编制适合学分制培养的课程大纲,使教学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从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协调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 100%的课程必须有课程大纲。
- 已编辑课程学习指南。本文件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自学任务、如何准备适应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如何就科目提出建议以及如何评估讲师将部署的自学内容。
- 为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自2011-2012学年起,学校已试行多门学科使用学科网站。这是学校把信息技术成果更大力度地应用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到2014-2015学年。
- 2012年、2013年、2014年,学院在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的支持下,为42名青年讲师举办了“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培训班。
这些指标表明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培养方式转变相关内容的评价也日益提高,如知识获取量逐年稳步提升(这是很多讲师由于课堂直接授课时间减少而担心的问题),学科目标与课堂实际教学内容高度一致且逐年提升(这体现了学分制培养新工具、学科大纲的效果,也体现了讲师们的认真与努力)。
2.5.规范培训组织管理
在切实执行连年制培训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法律文件规定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将学校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的内容融入到文件中。社会人文大学管理分权及管理运作程序规定(2006 年和 2015 年)。
但转向学分制培训时,组织管理培训的结构和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到国内一些高校(建设大学、胡志明市理工大学)特别是地区内一些先进大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学分制培训的考察和学习,学院制定了合理的转换路线图。培训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大部分常规工作集中到院系,转变为职能部门与培训单位分工协作。为提高全校组织管理和培训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创造了条件;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运作程序;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训活动的管理和运行。
课程注册、考试组织、教务管理、毕业考核等新培训组织流程的核心活动都部署在培训和学习者管理软件上。基本通过专业软件“培训管理与学员管理”,对学员的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学费、竞赛奖励、科研等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完整保存,建立丰富的学员数据库,方便学员毕业后的评估。除了这个专门的软件外,学校还使用网络邮件系统@sv.ussh.edu.vn来确保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定期沟通。
总体而言,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不仅是河内国家大学中第一个,也是整个行业中少数几个系统、真实、成功转换学分培养方式的学校之一。这是学校培训活动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2.6.满足社会需求的培训
社会化是高等教育的全球趋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加强政府、大学和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大学运行方式、管理组织和资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最终实现优质人才培养产品的趋势。
根据学院2014年对2013、2014年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第一年就业率为87.5%,其中专业对口率为39.1%。现实表明,人文社科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实际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合这一差距,我们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应被理解为包括当前需求和长期需求、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如果只注重满足当前需要的培训,而不考虑满足未来需要的培训,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正确理解社会需求,才能制定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因此,根据国内用人单位和校友的反馈,预测和了解社会需求(包括国外合作大学和在越外国企业的需求),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力调整和发展。语言类、旅游类、新闻类、管理类专业普遍实行“2+2”培养模式(前2年在中国合作院校学习,后2年在我校学习),学院培养专业之间普遍实行“1+3”培养模式(前1年在我校学习,后3年在韩国合作院校学习)和双学位模式;新的本科课程,例如公共关系此外,培训还包括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学、公共和企业管理(与法国合作伙伴合作)、电影和电视理论、历史和批评、人类学等硕士学位课程;新增课程、商务教师参与等,都是向CDIO标准靠拢的具体体现,打造规范、灵活、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