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越南作家》(作家协会出版社,2020年)一书记载,在总共1623名成员(其中200多名女性成员)中,有134名成员来自河内理工大学(现河内国家大学)文学系。在这134名成员中,有35名女性作家,分别来自诗歌(15人)、文学(11人)和理论-批评与翻译(9人)三大主要方向。春回大地,人们渴望勾勒出文学系悠久传统中涌现出的一批才华横溢、实力雄厚的作家的轮廓。因此,当人们谈及“文学系作家”时,往往会想到来自河内理工大学的作家。正如历史所记载:1945 年 10 月 10 日,胡志明主席签署法令,成立文学院(当时称为文学院,不久后,国家教育部的文件将其记录为河内越南国家大学下属的文学院)。
在散文领域,涌现出11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名字为全国读者所熟知:洪珏、武氏红、黎芳莲、黎清娥、阮芳莲、阮氏玉海、阮氏秋惠、秋庄、武氏豪、武氏春霞、武明月。其中,有几位亲历了“红火与寒水”的战争岁月,例如阮氏玉海、洪珏(1944-2015)、武氏红。因此,她们的作品饱含生活的苦涩,饱含奉献精神的崇高,文风始终平静、朴实、轻松,丝毫没有后来年轻一代作品的喧嚣浮夸。她们书写的,是战火纷飞中依然鲜活的生命,是枪林弹雨中依然懂得爱的岁月。她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平凡人,经历丰富,却也承载着时代的非凡。她们的文学作品往往展现出美与英雄主义。后几代作家,如黎芳莲、秋庄、黎清娥、阮氏秋惠、阮芳莲、武氏好、武氏春霞、武明月等,广泛活跃于文学革新运动的氛围中,因此她们的笔触更加热情奔放、自由奔放。她们的作品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忘发出强烈而充满激情的女权主义之声。如今,在文坛,成功女性散文作家的名单中,常常少不了武氏春霞、武氏好、阮氏秋惠等文学院出身的作家。有人称她们为短篇小说界的“谢-帕-玛”三人组,我们认为这个称号并不为过。文学研究者们仍然认同“散文是文学革新的门面”。有些人甚至将越南文学比作“女性的面孔”(意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细腻、平衡、和谐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女性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引导作家的视角关注平衡、和谐与适度之美。文学院的女作家们为提升越南短篇小说在当代的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展望越南短篇小说的未来,正是文学院的女作家们为塑造和编织这一未来而付出了诸多努力。

在诗歌领域,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诗人,如裴心心、裴氏春梅、段氏玉白、段玉秋、河芳、黄金蓉、黎明怀、黎秋、阮氏红、潘玄秋、陈氏胜、张氏金蓉、雪娥、伊妮、庄清等。其中,黎秋、伊妮、阮氏红、河芳等“老一辈”诗人更是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例如,黎秋诗人曾于1975年直接参与解放和占领平定省归仁市的战斗。她曾任第九届越南国会代表(1992-1997年),并担任平定省文学艺术协会主席。诗人黎秋拥有十部诗集。她的诗歌饱含民间抒情灵感,却又不失西方抒情的特质。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生命这棵常青树之上。伊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誉为战后革新开放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热情洋溢而不软弱,深邃而不晦涩,蕴含着孤独之美而不孤寂,饱含着许多动人的悲伤。她拥有十部诗集,并于1986年凭借诗集《坐着织毛衣的女人》荣获越南作家协会奖。2015年,她荣获瑞典Cikada文学奖。鲜为人知的是,她也是一位足球迷,经常为拥有帅气球员的国家队加油助威,例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革新开放时期涌现的年轻一代诗人中,雪娥、段玉秋和潘玄秋脱颖而出。有人称她们为当代女性诗歌的“三足鼎立”,这说法或许有些夸张。然而,真正引起诗坛轰动的却是潘玄秋,她的三部诗集(《侧卧》、《空心胸》、《独立伤痕》)每次出版都引发了舆论热议。如果真是如此,那应该考虑到这些作品或许是诗人尚未完全实现的探索与实验。雪娥凭借诗集《幻觉》荣获2003年越南作家协会奖。雪娥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诗人,她诗歌中对命运的抗争深刻而细腻。段玉秋则可谓是“二合一”的诗人(新闻和诗歌创作都十分出色)。有些诗人默默无闻,却声名远播,例如黎明怀、张氏金蓉、黄金蓉、裴氏春梅、段氏玉碧。她们的诗歌谦逊、含蓄、优雅而深邃。诗歌如同耳语,如同灵魂伴侣,如同知己。它回味无穷,余韵悠长。在视听文化席卷阅读文化的背景下,许多人担忧“诗歌何去何从?”。但只要诗歌足够优秀,它依然能作为一种高贵而神圣的语言艺术而存在。幸运的是,文学院的女诗人拥有许多优秀的诗作(尽管如今诗歌难以畅销,但它是美,是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文学理论、批评和翻译领域的年轻人比诗歌和散文领域的年轻人少。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耐心的写作训练,而且往往是文学界的后起之秀。幸运的是,如今在文学理论、批评和翻译领域,来自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的女作家们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她们的名字早已铭刻在读者的记忆中:碧秋、刘庆寿、李怀秋、梅香、玉廸、阮氏明泰、清德贞宝、绍梅、孙芳兰。作家玉廸曾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如今已是九十高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发表评论文章,但正如古人所说,“质量胜于数量”。她的作品《询问作家阮俊》深受读者好评,多次再版。该作品展现了她专业严谨的写作风格,兼具文学性和现实感。她同时也是越南红十字会的积极社会活动家。作家绍梅(1935-1995)曾任《文艺报》评论与理论部主任,是一位严谨、认真、客观且深刻的评论家。她一生都铭记着“文学批评如同科学与艺术两岸之间蜿蜒的河流”(《自白》)。“革新开放”(1986)之后涌现出一批女性评论家,包括梅香、孙芳兰、碧秋、阮氏明泰、李怀秋和刘庆寿。这六位女性作家都拥有很高的学术头衔和学位(均为副教授或博士)。她们是河内国家大学的讲师,也是文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她们逃离了所谓的“学院派”,甚至有人称之为“学术巨头”,投身于当代文学研究。她们的研究对象是越南现代文学(涵盖不同的流派、风格和体裁)。她们的作品规模不及“男性”一代,这是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交换,她们在诗歌鉴赏和文学批评方面展现出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精湛的技艺。“1975年后的一代作家”这一概念最近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被提出,其中提到了河内大学文学院的一些女作家(作家碧秋曾撰写过一篇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论文——《1975年后的女性研究与批评作家》)。碧秋和李怀秋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荣获中央文艺理论与批评委员会奖。文学翻译家郑清德则专注于现代中国文学的翻译。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由于文化上的相似性,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文学翻译是一项艰深的艺术工作。许多读者都喜爱由译者郑清德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荣获文学奖)。
春天来了,春节也来了,我想与远近的读者分享一张来自河内国家大学(现河内大学)文学院的35位女作家的照片,她们也可以被亲切地称为文学院女作家。
河内,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