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通过主人公和配角,展现了旅居苏联越南人群体的生活图景。每个人都面貌各异,但十个越南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因为“人无完人”。海外越南人群体,尤其是在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的越南人群体,暴露出难以掩盖的“致命弱点”——一群人粗枝大叶、支离破碎、散漫无序,他们重在谋生,轻视人性的提升。这群人在国内时显得团结强大,但在异国他乡却明显显得支离破碎、软弱无力。为了谋生,他们有时会丧失正直和人格。更重要的是,在用乡村文化与工业文明文化对话时,他们也丧失了文化行为。这幅生活图景通过人物、通过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来。人物折射出意识形态主题,此外,人物也带有作家——其精神导师——的风格印记。我们在俄罗斯的人民的故事我关注的是洪浩这对人物,用今天的话说,他们是“天作之合”。他们是贯穿作品的主轴,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众多关系、诸多线索(情感、经济、世俗),以及远近诸多其他人物。洪浩是一名军人,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经受过“赤火与冷水”的考验,最终晋升为上尉。这意味着他拥有战术层面的战争观。他曾被俘,幸运地被一位越南共和国军官救起。那人就是明中尉。地球是圆的,二十年后,他们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在帮派之间,在将军和指挥官为争夺地盘和利益而展开的勾心斗角和商业斗争中,互相对峙。洪浩和明在商业关系中展现了另一种生活轨迹,我称之为“地下”。在这种激烈甚至暴力的轨迹中,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只有生存与死亡,因为“市场就是战场”。苏联政权衰落之际,我在俄罗斯生活了三年,在雪国闻到了市场机制的气息,却又像洪水一样席卷我的祖国。当胡达描写这股潮流时,他并非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位参与者。胡达笔下雄在商业世界中经历的种种残酷,我个人觉得栩栩如生、真实无比,有时甚至像现在的电视广告一样“充满激情”。这是一部真实的生活写照,读者在收到小说时,会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我们在俄罗斯的人民的故事胡达著。越南人在异国他乡赚到的钱,饱含泪水,有时甚至浸透着鲜血。正因如此,这部小说让我们对这个昔日浩瀚无垠、如今却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国家,对时代、对人民、对政治氛围有了新的理解。在这场风暴中,越南社群的命运渺茫,前途渺茫。

但赋予小说深度的第二股力量,是越南人在异乡的爱情故事。即便身处乱世,他们依然要遵循永恒的法则——心灵的法则。在白雪皑皑、白桦林立的土地上,越南人是如何感受快乐与悲伤、爱与恨、希望与失望的?在异乡的思念中,他们又是如何感受贪嗔爱恨、喜怒哀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上文提到的洪浩这对人物关系。虽然这是一种“夫妻不和”的“婚外情”,看似与民族传统格格不入,但它仍然客观存在。但在作家笔下,有时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破碎碎片”的交汇,是在此地无法愈合却可以彼地愈合的情感创伤。我知道,友达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偏爱像浩、秋、卢、黎秋这样的女性。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无论他们的生活条件如何,无论是在越南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小家庭还是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我们都能轻易地认识到他们的弱势和牺牲。他们需要慷慨、保护和支持。我发现这部小说的女性角色充满了利他主义的精神。对郝来说,雄是快乐的源泉,所以每次他出门时都会如此:“载着郝的出租车穿过宽阔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几乎相同建筑风格的大房子,每次郝独自一人离开雄,都会感到情绪单调乏味,感到无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对彼此有多么重要,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多么深厚的联系。我感觉友达讲述别人的故事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写作时仿佛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这只是我的猜测!对于这对天造地设的情侣,我看到作者没有批判或赞扬的意思,他把他们当成一个客观存在来写,评判的权利在读者手中。
小说中,诗人白江被友达悉心照料。在描写艺术家角色时,友达表现出对他的熟悉,因为他们与他同属一个圈子,是他骨子里的一部分,是他的情感寄托。白江身上有着艺术家圈内普遍存在的怪癖。他慷慨豁达,如同艺术家的天性。但他对金钱和生意并非如此漠不关心。正如海图所说:“研究人员有脑子,所以他们应该比我们做得更好。” 但白江只在创作的激情和兴奋中流露出一切。他是个浪漫的人。但他的妻子雪却过于现实,经常把丈夫拉回现实。我看到友达对诗人白江这个角色感同身受,有时甚至与他成为灵魂伴侣。敏锐的人会从中窥见一些折射出作者风采的特征。没错,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主题的揭示。
在我们在俄罗斯的人民的故事我发现友达有意同时“展现”多个人物,意图描绘出一群“族人”。无论是详细描写的雄、好、明、巴、白江……,还是点缀的罗文、陈、黄江、谭、春、川……,他们都各有个性、身份和境遇。他们都值得分享、同情和结交朋友。他们就像一列开往应许之地的列车上的乘客。然而,那片应许之地正在崩塌,每个人回到故土时,都会拥有或大或小的财产。他们相似之处在于,都愿意付出,加入改变人生的竞赛。最终,他们都回到了故土。“狐狸三年死,归山”的确如此。*
Huu Dat 的小说技巧我们在俄罗斯的人民的故事它并非真正现代的。不是“后现代”,也不是“意识流”,只是“回归传统”。但它读起来很吸引人。为什么?原来,传统的写作风格有时反而能征服读者。我认为“故事性”和“文学性”的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吸引力。故事清晰,讲述的是越南人在海外谋生的故事,其中有太多事件、太多惊险刺激的“阶段”,太多情境、太多情绪和戏剧性,太多跌宕起伏。太多幸运和不幸的结局,甚至悲剧也难以避免。至于文笔,《友达》的文笔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故事通过“高潮”、必要的“静默”以及穿插其中的“动”与“静”来展开,它们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故事的“气势”(例如,小说开篇,当洪浩正准备让灵魂回归浩时,却被明的翅膀击晕)。让读者沉浸于友达作品中的一个技巧是将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相结合。既不让人物纯粹地表演,也不让人物沉浸于情绪之中,有时甚至因此而陷入惰性。要知道,在俄罗斯的越南人的生活非常“动”,但也不乏“静”。这就是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洪浩,这对如梦似幻的情侣,受到了友达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在作品中从始至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得益于他们在动作和情绪中都蕴含的精神能量。
Huu Dat 在创作对话方面颇有心得,这在他的一些小说中可见一斑。Huu Dat 的对话往往精妙入微,意味深长。在这部小说中,对话的运用让故事节奏更加紧凑活跃,思路和段落的衔接也更加流畅流畅。但在我看来,女性角色的对话依然是最“吸睛”的。例如 Thu 和 Hao 之间的那段简短对话:
“就算你老公跟你一样是专科医生,也算幸运了。”Thu给Hao泡了杯速溶咖啡,说道,“每年出国一次,全是老公包的。生活真是完美。”
——呵呵——郝嘟嘴——你以为……等我那个老肥头过年就行了。他心眼儿这么小气,怎么会想到花钱带我出去呢?
——是啊……感觉有点浪费。不过我觉得生活已经无聊透顶了。
- 什么?- 星期四转过身 - 你说什么?你活腻了?老公是专家。大房子,好多车。你还奢望什么?
——哦——浩叹了口气——人的幸福不只是有房子、有车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这段对话向读者揭示了她来到他身边的原因。她发现洪是一个有侠义之心、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乐于分享的男人,尤其懂得珍惜浩,就像Bitis的广告词里说的“珍惜越南人的脚”一样!浩意识到:“和洪一起生活之后,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青春是多么的无意义和乏味……洪从未如此爱过任何人。战争生活让他饱尝了无数的伤痛,才带着人生中最高的代价来到浩身边。”
小说的结尾略显突兀,读者感到惋惜,甚至渴望了解更多故事,以便按照传统的方式了解人物的命运。这或许是作者“饿死读者”的伎俩?!未完成的东西有时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在我看来,这个结尾既有效又好,因为它引发了联想,并因此为作品带来了共鸣。
河内,2015年7月
作者:裴越胜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