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通过主要人物和配角展现了苏联时期越南社群的生活图景。每个人都各具特色,然而,十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海外越南社群,尤其是在苏联(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的越南社群,暴露出难以掩盖的“阿喀琉斯之踵”——他们过于注重谋生,却忽视了人性的提升,这种“群体”的邋遢、瓦解和松散。他们在国内时看似团结强大,但在异国他乡却显露出脆弱不堪的一面。为了生存,他们有时会丧失人格和品格,尤其是在运用乡村文化与工业文明文化进行对话时,他们的文化行为也随之改变。这种生活图景通过人物,通过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人物不仅折射出意识形态主题,也带有作者——其精神导师——的风格印记。我们俄罗斯人民的故事我特别关注洪和浩这对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一对“完美搭档”。他们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线,如同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众多关系、诸多线索(情感、经济、世俗),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洪是一名军人,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经受过“烈火与寒水”的考验,晋升为上尉。这意味着他对战争有着战术层面的理解。他曾被俘,幸运地被越南共和国的一名军官——明中尉——救出。地球是圆的,二十年后,他们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再次相遇,在帮派、将领和指挥官之间为了地盘和利益而进行的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中,他们再次相遇。洪和明在商业关系中揭示了另一种生活流向,我称之为“地下”。在这种流向中,残酷甚至暴力,只有生死之战,只有生存与死亡,因为“市场就是战场”。我在苏联政权衰落时期的俄罗斯生活了三年,在被这股浪潮席卷故土之前,就已在冰雪覆盖的俄罗斯体验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当胡达特描写这股浪潮时,他并非旁观者,而更像是参与者。通过胡达特的描述,洪在商界经历的种种残酷,我个人感觉生动、真实,有时甚至像如今的电视广告那样“事无巨细,激情四射”。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在读者拿到小说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俄罗斯人民的故事作者:胡达特。越南人在异国他乡挣来的钱,往往饱含泪水,有时甚至沾染了鲜血。正因如此,这部小说为我们展现了对那个时代、对越南人民以及对这个曾经伟大而幅员辽阔、如今却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国家的政治氛围的全新理解。在这场风暴中,越南社群的命运渺小,前途渺茫。

但构成小说深度的第二条线索,是越南人在异乡的爱情故事。即便身处时代的动荡,他们依然要遵循永恒的法则——爱情的法则。在白雪皑皑、白桦林立的土地上,越南人如何感受快乐与悲伤、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在远离家乡的思念中,他们又如何感受贪婪、愤怒、爱与恨、喜悦与愤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察上文提到的洪和昊这对人物的关系。尽管这是一段“分居”的“婚外情”,似乎与民族传统相悖,但它客观存在。然而,在作家的笔下,有时这种关系似乎不可避免——它是“破碎的碎片”的相遇,是心灵创伤的疗愈,这些创伤在这个地方无法治愈,却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得到治愈。我知道友达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偏爱昊、秋、柳、黎秋等女性角色。为什么呢?无论她们的生活境遇如何,无论是在越南还是国外,无论在此时此地还是彼时,无论是在小家庭还是在大社会中,只要我们能够轻易地认识到她们的困境和牺牲,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她们需要慷慨、保护和支持。我发现这部小说中女性角色身上洋溢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郝来说,雄是快乐的源泉,所以每次他出门时:“载着郝的出租车穿过宽阔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风格几乎相同的大房子,每次不得不独自一人出行,没有雄陪伴,都会让郝感到单调乏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对彼此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我感觉许达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时,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字里行间都倾注了全部心血。这只是我的猜测!从这对完美的夫妻身上,我看出作者没有批评或赞扬的意图,他把他们当作客观存在来描写,评判的权利属于读者。
小说中有一个诗人角色白江,他受到许达的悉心“照顾”。许达在描写艺术家角色时,展现出他对他们的熟悉,因为他们与他身处同一圈子,是他血脉相连的一部分,是他情感的寄托。白江身上有着艺术家群体普遍存在的怪癖。他慷慨大方、思想开放,如同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性。但他并非对金钱和商业漠不关心。正如海图所说:“研究者有头脑,所以他们应该比我们更擅长做生意。”然而,白江的一切情感都源于他对创作的热情和激情。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他的妻子雪却过于现实,常常将他拉回现实。我能感受到许达对诗人白江的同情,有时甚至觉得他与自己心意相通。敏锐的读者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折射出作者个人特质的细节。没错,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主题的揭示。
在我们俄罗斯人民的故事我发现胡达特有意同时“展现”众多人物,意在描绘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被详细描述的洪、郝、明、巴、白江……还是被点缀的拉文、灿、黄江、谭、春、川……他们都拥有各自的性格、身份和境遇。他们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同情、去结交。他们就像一列开往应许之地的列车上的乘客。然而,那应许之地正在崩塌,当他们返回故土时,每个人都拥有着或大或小的财产。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愿意投身于改变命运的竞赛。最终,他们都回到了故土。正如那句谚语所说,“狐狸三年后死去,又回到了山里”。
胡达特的创新技术我们俄罗斯人民的故事它并不真正现代。既非“后现代”,也非“意识流”,只是“回归传统”。但它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为什么呢?事实证明,有时传统的写作风格反而拥有征服读者的力量。我认为“故事”和“文学”这两个要素共同造就了这部小说的整体吸引力。故事清晰明了,讲述了越南人在海外谋生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诸多事件、扣人心弦的“阶段”、丰富的情境、跌宕起伏的情绪和戏剧冲突,以及无数的悲喜交加的结局。甚至连悲剧也无法避免。至于写作风格,友达的文笔清晰流畅,引人入胜。故事的叙述方式是通过“亮点”、必要的“沉默”、动态与静态的交织,彼此影响,共同营造出故事的“动量”(例如,小说开篇,雄的灵魂回归浩时,被明的翅膀击晕)。吸引读者阅读胡达作品的一个方法是将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他既不让人物单纯地行动,也不让人物沉溺于情绪之中,以免陷入停滞。要知道,在俄罗斯生活的越南人既充满活力,也不缺乏“静态”。这就是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到,雄和浩这对完美的伴侣,在胡达的精心刻画下,从始至终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得益于他们贯穿于行动和情绪之中的精神力量。
胡达在描写对话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这一点在他的一些小说中可见一斑。胡达的对话往往细腻而富有深意。在这部小说中,得益于对话的运用,故事节奏更加紧凑有力,段落和思想的转换也更加流畅自然。但依我之见,女性角色的对话依然是最“引人注目”的。例如,秋和昊之间的一段简短对话:
“就算你老公跟你一样是专家,他也很幸运。”秋给郝泡了杯速溶咖啡,说道,“每年一次出国旅行,所有费用都由你老公承担,生活真是太完美了。”
“呵呵,”郝嘟着嘴说,“你以为……你可以等着我那个胖老头陪我过春节吗?他那么小气又精于算计,怎么会想到要花钱带我出去玩呢?”
是啊……感觉很浪费时间。但我好像对生活感到厌倦了。
什么?——瑟转过身——你说什么?你厌倦生活了吗?我丈夫可是个行家。大房子,好几辆车。你还能奢求什么呢?
“哦,”郝叹了口气,“人的幸福不仅仅是房子或车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这段对话向读者揭示了她来到他身边的原因。她在洪身上找到了骑士精神、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且乐于分享的品质,尤其懂得如何像比蒂斯广告里说的“珍惜越南人的脚”那样珍惜郝!郝这才意识到:“只有和洪一起生活之后,郝才真正明白自己虚度的青春是多么空虚乏味(……)。洪从未如此深爱过任何人。战争的磨砺让他积攒了无数的悲痛,最终带着这份付出生命中最沉重代价的爱来到郝的身边。”
小说的结尾似乎有些仓促,让读者感到惋惜,甚至渴望了解更多故事,以便按照传统的方式接受人物的命运,拥有一个完整的开头和结尾。这或许是作者故意“吊足读者胃口”的伎俩吧?未完成的情节有时反而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唤起每个人的想象力。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尾是有效且巧妙的,因为它能引发联想,从而为作品留下回响。
河内,2015年7月
作者:裴越堂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