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老师
黎文兰先生在文学院工作四十余年,长期担任越南现代文学系主任。尽管他已过了“高龄”,但他仍然以平静、温和的风度和严肃而开放的工作风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培训生和研究人员传授全面而深厚的知识。
他的讲座内容丰富、知识渊博,激发了各代学生对越南文学,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热情。他特别强调文学研究、诗歌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操作的重要性。他的讲座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来研究不同的文学现象。老师的授课方式并不喧闹,而是温柔地与学生倾诉、分享,让学术性、博学性、广博性的知识,或大或小,轻易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提出很多比较难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较高的概括能力。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从不把单一的解释强加给学生,而是常常以有意义的答案作为“建议”。他鼓励学生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懂得独立、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会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积累知识和经验最多的时候。这是一个有远见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一个学习者,甚至一个研究者,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工作作风。
教授、博士、人民教师黎文兰
在教学中,黎文兰教授善于将文学实践的常识与研究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使他的讲座富有吸引力,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他对培养下一代学生也有远见。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指导,许多受过他教导的学生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中的许多人目前在出版社、传媒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担任要职。 凭借这一成就,2010年,他被授予“人民教师”称号,这是教师的最高称号。
孜孜不倦研究的科学家
黎文兰教授对文学的执着,不仅体现在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上,也深刻而执着地体现在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身份上。事实上,对我而言,教学和研究是一体两面。搞科学研究既是为了概括、综合和改进信息和知识,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也是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的问题具体化的过程。
黎文兰教授从业四十余年,出版了数十部科学著作,包括专著、教科书、文章、杂志和科学论文集。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对越南现代文学相关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的结果,其中诗歌是研究的重点。尽管已步入“古今中外皆知”的古稀之年,他依然勤奋工作、探索创造,不断取得新发现,展现出深刻敏锐的思维和系统连贯的工作方法。在文学的广泛研究问题中,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特别关注越南文学的形成、运动、发展、趋势、主题、写作技巧和诗歌创作风格,因为它们是整个越南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品最初只是个人经验的考察,后来由于将西方诗学理论和流派运用到民族诗歌实践中而变得更加深刻。下面举几个例子来展示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在该领域的广博知识、深厚文笔和灵活思维。在教科书中,例如1945年至1954年的越南文学 (1990)、《越南文学 1954 – 1964》(合著)(1990)、《诗歌研究》(1997)、《现代越南诗歌的进程》(2000)、现代越南文学一直被人们从总体和系统的历史角度来审视。这表明作者对那个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对整个文学,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入的了解。项目诗歌——形成与接受最近的出版物展示了从类型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类型创造过程的能力,具有严肃科学家的深厚知识。随着项目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辩论他从统计和概括20世纪初文学争论的内容入手,给出了自己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面,也表明了作者能够深入探究文学史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仍在诗歌的结构再次,他针对诗歌的一些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进行研究,从而重新审视诗歌的一些核心问题如:诗歌观念、诗歌、诗句、诗歌语言、诗歌节奏;从而表明了诗句与诗行、诗句与诗词之间的关系。该专著的大部分内容已在专业科学期刊上发表。成为一本书后,杂志如诗歌,越南灵魂已重印该论文的许多部分。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在转行做教学之前,曾长期从事文献工作,他非常注重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细致性。这就是为什么有关于 1945 年以前的文学作品,但老师使用了非常新颖和现代的文学材料,在他写作的时候,没有人提及过......
阅读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的著作,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细腻、敏感的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条理清晰、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思维。他提倡在研究中发现自我,不接受俗套、随和的路径,不接受对文学现象模糊、牵强的理解,而是以格外敏感的诗意灵魂,以客观、科学的视角去解读。他潜心钻研的知识基础,使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都保持着严谨治学的作风,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念。
他曾任越南现代文学系主任(1986年至2010年)。
经久不衰的诗意灵魂
黎文兰教授除了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和科学家之外,在越南当代诗歌界也享有盛誉。他的笔名“马江兰”与他的家乡马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歌创作之路,如同他的科研之路一样漫长而执着。他已出版6本诗集:黎明与枪声(1975年),鲜花与河流(1979年),这样的爱(1990),潜意识的碎片(2009),关于一座桥(2010),语言的浪潮(2013年)。回顾那段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道路虽然曾有过中断,但他的诗笔和其中蕴含的情感灵魂却几乎从未停歇。
马江兰早期的诗集洋溢着一代年轻人满腔热情、锐气十足、立志报国的时代气息和精神。此时的诗意心灵真挚地体现出对乡村朴实、真挚的热爱,其中,家乡的河流与含龙桥的形象成为两个具有一致价值的艺术符号。这也让他在该报的诗歌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艺术1969年,在他后期创作的诗集里,他仍然保持着固有的诚实,但艺术思维却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具有现代思维,倾向于抽象化、概括化。诗人马江兰在诗歌创作历程中,创新了六八诗的写作方式,更新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那是第八行第六个字的韵,但特殊的是,第六个字属于重叠短语。要达到这样的押韵效果,作曲家必须具备丰富的越南语词汇和敏锐的思维。
与此同时,他还尝试了散文诗,这是一种不易书写、阅读或理解,但包含很高知识和艺术水平的诗歌。这是他创作生涯中一次非常特殊的突破,标志着他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朴素、真诚的心灵与西方思维方式的结合,帮助了这本诗集语言的浪潮2013年荣获越南作家协会文学奖。他的诗歌含蓄细腻,蕴含着高尚的心灵和敏锐的艺术思维。在他的诗中,读者很容易看到一种融合了科学家严谨思维与艺术家梦幻、浪漫、创意的现代写作风格。他的诗歌基调悲伤,偏向沉思、反省和哲学。
***
教师、诗人、科学家“三位一体”和谐共存,在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身上相得益彰。无论扮演什么角色,老师、科学家、诗人,他都展现出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宽容善良的心。他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走的科学道路,为下一代人带来许多值得继承、学习和延续的价值。人民教师黎文兰教授,真正是一个具有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纯洁的职业道德、富有创造力和梦想精神的美好形象,是下一代人敬佩和效仿的榜样。
教授、博士、人民教师 LE VAN LAN
+ 工作单位:文学院。 + 管理职位:现代越南文学系主任(1986-2010)。
1945年至1954年的越南文学(一起写)。大学与职业高中出版社,1990年。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 越南现代诗歌的进展。教育出版社,2000,2001,2004。 诗歌——形成与接受。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现代越南文学 - 问题 - 作者,教育出版社,2005。 诗歌的结构,VNU出版社,2011年。 |
作者:阮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