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
黎文兰先生在文学院工作超过四十年,长期担任越南现代文学系主任。虽然他已不再是“老者”,但他依然以沉稳温和的举止和严谨开放的工作作风,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实习生和研究生传授博大精深的知识。
他博学而深刻的讲课激发了各年龄段学生对越南文学,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热情。他特别强调文学研究和诗歌研究中科学方法和操作的重要性。他的讲课旨在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的文学现象。他的教学风格温和亲切,如同与学生分享心得,而非咄咄逼人,使深奥的学术知识,无论是概括性的还是细致入微的,都能轻松深入学生的脑海。课堂上,他经常提出许多需要深入思考和高度归纳能力的难题。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从不强加单一的答案,而是常常以“建议”的形式给出有意义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他鼓励学生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研究。只有这样,他们的研究成果才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自我发现和自我训练的过程,也是他们积累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时期。这是学生乃至研究人员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位有远见的老师已经将其传授给了学生。

教授、博士、人民教师黎文兰
在教学中,黎文兰教授总能巧妙地将文学实践的通识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使他的讲课生动有趣,历来深受学生喜爱。在培养下一代学生的过程中,他也有着长远的眼光。或许正是由于他的指导,许多受他教导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中的许多人目前在出版社、新闻媒体机构或大学、科研院所担任要职。凭借这些成就,他在2010年被授予“人民教师”称号,这是教师的最高荣誉。
一位孜孜不倦研究的科学家
黎文兰教授对文学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作为教师的身份上,更深刻而持久地展现在他作为科学家的生涯中。事实上,对他而言,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科研既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和完善的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同时,教学也是他将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的问题具体化的过程。
在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黎文兰教授发表了数十部学术著作,包括专著、教科书、论文、杂志文章和学术会议论文集。所有这些著作都是他对现代越南文学相关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的成果,其中诗歌是他研究的重点。即便已年过七旬,在“过去和现在都极为罕见”的年纪,他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探索和创作,其研究成果展现出深刻敏锐的思维和系统严谨的工作方法。在广泛的文学研究领域,黎文兰教授尤其关注越南文学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的形成、运动、发展、趋势、主题、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他的著作最初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的调查研究,后来由于将西方诗歌理论和流派应用于越南民族诗歌的实践,变得更加深刻。以下几个例子足以体现黎文兰教授(人民教师)在该领域的渊博知识、深刻的写作功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黎文兰教授的教科书中……越南文学 1945 – 1954 (1990 年),《越南文学 1954 – 1964》(合著)(1990 年),《诗歌研究》(1997 年),《现代越南诗歌的进程》(2000 年),本文从宏观和系统的历史视角审视了越南现代文学。这表明作者对这些时期的文学以及越南文学整体都具有非常广阔和深刻的理解。诗歌——形成与接受近期发表的论文表明,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科学知识,基于类型创作的心理学,深入探讨作品的形成过程。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辩论他从统计数据出发,概括了20世纪初文学辩论的内容,并给出了自己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广博的理解力,也体现了他成熟的写作技巧,能够深入探讨文学史上那些引发争议的复杂问题。诗歌的结构他再次旨在研究诗歌的某些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从而重新审视一些关于诗歌的核心问题,例如:诗歌的概念、诗歌、诗行、诗歌语言、诗歌节奏;并指出诗行与诗行之间、诗行与诗歌词语之间的关系。该专著的大部分内容已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成书后,诸如……之类的期刊也发表了相关内容。诗歌,越南灵魂论文的许多部分已被重印。勒文兰教授在转行教书之前长期从事文献研究,因此他非常注重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正因如此,在他撰写的一些关于1945年以前文学的作品中,他使用了当时无人提及的非常新颖的现代文学素材……
阅读黎文兰教授的著作,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细腻敏锐的文学批评能力,以及连贯、清晰且普世的理论思维。他高度重视研究中的自我探索,不接受陈腐、敷衍的路径,也不接受对文学现象的模糊或牵强的理解,而是力求以客观科学的视角,结合其细腻的诗意,对文学现象进行解读。他倾注大量心血构建的知识体系,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树立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信念。

他曾任越南现代文学系主任(1986-2010)。
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诗意灵魂
除了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和科学家,黎文兰教授在当代越南诗歌界也享有盛名。他使用的笔名马江兰与他的家乡马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歌创作之路如同他的科学研究之路一样漫长而坚定。他已出版了6部诗集:黎明与枪声(1975年)花与河(1979年)那样的爱情(1990年)潜意识碎片(2009年)关于一座桥(2010年)语言的浪潮(2013)。回顾他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作之路曾多次中断,但他的诗歌创作和其中蕴含的精神情感几乎从未停止过。
马江澜早期的诗集饱含着一代充满热情、斗志昂扬、渴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青年时代的氛围和精神。当时的诗歌真挚地反映了对祖国朴实无华的热爱,故乡的河流和咸龙桥的意象成为两个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象征。正是凭借这些诗歌,他获得了报社诗歌比赛的三等奖。艺术1969年。在他后期创作的诗集中,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真诚,但艺术思想却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现代,倾向于抽象和概括。在他的诗歌创作历程中,诗人马江兰通过创造一种新的六八韵诗写法,革新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法的韵脚落在第八行的第六个字上,但特别之处在于,这第六个字属于一个叠句。要写出这样的韵脚,需要诗人拥有丰富的越南语词汇和敏锐的思维。
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散文诗,这种诗歌形式写作、阅读和理解都不容易,但却蕴含着很高的知识和艺术价值。这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突破,标志着他向现代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他质朴真挚的灵魂与西方思维方式的结合,成就了他的诗集。语言的浪潮他于2013年荣获越南作家协会文学奖。他的诗作细腻精炼,蕴含着高尚的灵魂和敏锐的艺术思维。读者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一种现代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融合了科学家的严谨思考和艺术家的梦幻、浪漫与创造力。他的诗歌语言带有淡淡的忧伤,倾向于沉思、反省和哲思。
***
在黎文兰教授这位人民教师身上,“三位一体”——教师、诗人、科学家——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无论作为教师、科学家还是诗人,他都展现出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容仁慈的品格。他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走的科学之路,为后人留下了值得传承、学习和发扬的宝贵财富。黎文兰教授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典范,他拥有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纯粹的职业道德和充满创造力与梦想的灵魂,是后人敬仰和效仿的榜样。
| 
			 教授、博士、人民教师黎文兰 
 + 工作单位:文学院。 + 管理职位:现代越南文学系主任(1986-2010)。 
 越南文学 1945 – 1954(合著)。大学及职业高中出版社,1990年。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 现代越南诗歌的发展教育出版社,2000年、2001年、2004年。 诗歌——形成与接受. 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现代越南文学——议题——作家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诗歌的结构,VNU出版社,2011年。  | 
		
作者:阮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