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阮廷图教授
阮廷图教授是我一生中最感激的人!
1984年,我还没满21岁,就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内大学第25届毕业。我的成绩非常优秀——是该届学生中唯一一个成绩优异的人。
那时,考到10分非常难,7分就算不错了。大家都害怕像教分析的阮承合教授、教代数的黄梅教授、教流形分析的范玉草教授、教理论力学的范玄教授那样严厉的老师……只有大约20%的人能考到5分以上,剩下的四分之三都挂科了,不得不重考。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
以我如此优异的成绩,本应被选中转入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但不知何故,那天高等教育部宣布,只有国内数学专业的博士生才能转入国内攻读博士学位。
我去大学系里咨询的原因,是数学系培养博士生在国内相当成功,而越南更需要其他专业的人才,所以优先培养数学专业的博士生……但当时转学攻读博士学位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工作10到15年才能获得机会。而且必须竞争,不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名额有限,当时转学攻读博士学位仅仅是一种特权,可以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博士生考试。而且仍然要和教师、成年人一样参加考试。
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我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向谁求助。我当时还不到21岁——正值青春年华。幸运的是,一年前,也就是1983年,国家在广坝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优秀学生节,我很荣幸能成为大学优秀学生代表之一,并有幸在河内市海巴中街9号大学部大楼二楼的办公室里受到阮廷秀部长的接见,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走投无路之下,我决定冒险去见部长,和他谈谈这件事。我从预备役军官训练中请了一天假,借了安先生(一位住在河内市Thuoc Bac街的本地人)的自行车,早上9点去了教育部。
我站在二楼这边,望着另一边二楼的部长办公室,等着客人离开后再去敲门。我就那样一直等着,从早到晚,部长办公室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我站在那里耐心等待——一整天没吃午饭,也没喝水,穿着绿色的军官学员制服。大约下午四点,我终于发现有片刻安静,没有访客,于是敲了敲部长的门。
需要是发明之母。我担心部长会对一个陌生人感到惊讶,所以带了一张去年部长会见时我所在的综合科学大学优秀学生的合影,以及我的成绩单。我的成绩给部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课程只有1个7分,4个8分,8个9分,15个10分,平均绩点高达9.33。
我陈述并表达了我的愿望,只希望部长允许我参加考试——仅仅是参加博士生选拔考试。如果我通过了所有考试,我就有资格出国留学;如果没通过,我就留在国内读博士。阮廷秀部长批准了我的请求。一周后,我收到了教育部正式的信函,允许我参加出国博士生选拔考试。
既高兴又担忧。担忧是因为当时国外博士考试非常难,通常需要一到两年的准备时间。但我时间不多,因为大学毕业后我必须参加预备役军官培训班,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准备考试。
于是我日夜苦读。那时没有宿舍,没有地方住,我只能和低年级的数学班同学一起住在C栋三楼——美智宿舍,八个人一间(上下铺)。我选了第一排最里面的角落,周围有蚊帐,就这样,我日夜苦读,甚至忘了吃饭睡觉。当时的宿舍主任秦先生(文学院)来查看情况,他知道我一直是个好学生,非常欣赏我,于是给我安排了一间顶楼像鸟笼一样的小房间。
他还手抄了阮科艳的诗作《祖国史诗》送给我(我至今仍能背诵):当我们长大成人时,这个国家已经存在了——就是我们母亲过去常常给我们讲述的那个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来源于奶奶吃的槟榔叶,父母用辛辣的生姜和咸咸的盐来表达爱意。(……)而且那份手稿至今仍保存完好。
![]()
阮廷德教授及其同事和学生
上帝没有让我失望,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我以27.5分的成绩通过了三门科目——这是当时机械工程专业入学考试的最高分。然而,我的体重也从64公斤减到了53公斤,考试前我减掉了11公斤。正因如此,我才有机会进入这所享有盛誉的传奇学府——莫斯科国立大学,并成长为今天的我。
我的青春就是这样度过的。虽然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但也遇到了许多好人,其中就包括阮廷秀教授——他是一位老师,一位杰出的越南科学家,一位充满爱心和远见的优秀管理者。他是一位赏识人才的人。我与他相识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对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25年前的今天,我身在国外,听到阮廷秀教授逝世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无比悲痛。这真是太可惜了,因为他“年轻”,是一位伟大、真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有幸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他一定会为越南的高等教育做出巨大贡献。越南的教育也一定会取得更加实质性和突破性的发展。
我还从他身上学到了爱护、珍惜和支持优秀学生的美德,以及主动关注、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动力。
感谢生活赐予我艰难的经历,让我有机会结识才华横溢、心地善良的人。这让我明白,要想成功并克服挑战,必须拥有非凡的意志和努力,也需要爱、信任和包容的滋养。有些东西弥足珍贵,比如感恩,它将伴随我们一生,是金钱买不到的。
我于 1983 年第一次见到阮廷秀教授,1984 年最后一次见到他,距今已近 40 年,但他对我的影响、回忆、尊重和感激之情将永远铭记于心。
值此他逝世 25 周年之际,我想写下几行文字,记述一段小小的回忆,如同点燃一根香烛,以最深切的情感和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缅怀他。
作者:阮廷德教授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