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颗用一生去热爱科学、用一生去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心停止了跳动。怀揣着这颗心的人——阮太艮教授已经离开人世,去了天堂,留下了学术界的一片空白。而我们心中,除了有弟子对师父的伤感与惋惜,还有那份隔着千山万水的感慨。仙鹤已飞上天。
“献身科学”
担任该部门主管十年,甚至在他不再担任该职位之后,组织、建设和发展该行业的雄心始终激励着他。
人们每天谈论的、今天试图实现的对国际化的关注和愿望,从那天起就和他的战友和同事们通过非常具体、务实和安静的行动来实现了(他对炫耀的噪音非常过敏,甚至非常讨厌)。
通过苏联各高校的渠道,从国外借鉴和更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寻找具备相应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院系,或者选派人员出国培养世界上已有的、本学科领域和国家需要的新专业……开设了应用语言学、数学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实验语音学、逻辑学、翻译……在那个“繁荣”的年代,在枪林弹雨的战火中依然充满艰辛的祖国中部,也有人去研究、组织教学。
“这是因果。”他经常对已经成为同事的学生说这句话。我明白了,这就是孔子早就传授的“诲人不倦”的道理。
2009 年初,阮太坎教授在他的家乡(义安省)发表演讲。
他一生在大学任教,作为国内语言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直接培养了众多语言学、越南语言学和韩语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单以语言学系目前在职教师的辈分来算,从老师往下,可谓“五代同堂”。
虽然退休已久,但他仍然密切关注系里和学院的科研活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参与或直接授课。
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从当代语法到历史语音学和越南史,从汉越读物到汉挪文字问题,从作家和作品语言到文学语言、文本研究和古代诗歌……
且不说科学期刊、国内外文集上的研究文章,单单算上书籍,或许首先肯定是这样的书籍:
《越南语语法:语言 - 复合词 - 短语》(1975 年)、《现代越南语名词分类》(1975 年)、《越南语语法》(与 N. Stankevich 和 Bưstrov 合著)、《汉越读法的起源与形成》(1979 年)、《关于喃的一些问题》(1985 年)、《越南语音史》(1995 年)、《中国李陈文学的影响(通过阮忠银诗歌)》(1998 年)、《绍治诗《武忠山水》中连续回忆技巧的研究》(1998 年)、《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一些证据》(2001 年),以及丁一坦关于《怀歌集》的研究书籍(2008 年)。 Duy Minh Thi 版本 1872。 (2002),关于 Kieu 故事的文件:从 Duy Minh Thi 版本到 Kieu Oanh 版本 Mau (2004)…
关于其中三本书的一些事情
《越南语语法:Tiếng – 复合词 – 短语》一书最有价值的特点有两个:提出将与词素概念相对应的“Tiếng”概念应用于越南语语法,并描述越南语名词短语的结构。
正是对“语言”语法价值的应用和阐明的提出,带来了转折性的变革,给越南语言学家们在描述越南语时的认知带来了深刻的革新,使得对当代越南语结构的描述更加现实、更加真实。
本文描述的越南语名词短语结构(采用按分布位置描述的方法)对词类分类做出了许多改进和变化,这是语法研究和描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可能有很多伟大的研究成果,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些成果,但肯定没有多少研究成果能够对整个研究界产生影响并改变其看法。阮太璨 (Nguyen Tai Can) 有这个。
另外在该著作中,出于种种原因,为了避免造成太多的混淆,大师从216页(1975年版)开始提出了关于名词短语的中心要素(主要要素)的新观点,称之为“中心部分的两个要素T1和T2”,这一观点近年来在著名语言学家曹宣豪等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屡屡提及并受到高度评价。
在点 c。在第216页,有几件事被提出来,虽然很温和,甚至有些“耐心”,但它们确实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当代语法分析的一个想法。
《越南语音史》一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越南语音史研究著作,其特色在于:越南语音的起源关系、越南语与熟悉语言、越南语与汉语的接触关系;汉语对越南语及越南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以一致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在总体背景下进行了合理的评价,使问题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呈现。
正因为如此,在教材中,通过对越南语声母、中音、元音、韵母和声调系统中各个声音的起源和演变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考证,越南语语音从原始越语丘特语时期(相当于我们熟悉的原始越语芒语)经过分为朴丘特语和越芒语两个分支,再从通用越芒语到阮语、芒语和越语分离,从早期越南语到现代越南语……的演变步骤变得更加直观。
《汉越阅读的起源与形成》一书于1979年首次出版,2000年修订重印,是越南第一本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
除了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到和介绍的其他科学价值外,我要特别补充的是,与B. Karlgren(1915年)、H. Maspero(1912年)、T. Mineya(1972年)、Vuong Luc(1958年)、Li Vinh(1952年)、J. Hashimoto(1984年)、SA Starostin(1989年)等人的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恢复并定义了Thiet van的8元音系统(巧合的是,1992年WH Baxter也恢复了8元音系统);同时研究了从铁器时代到汉越读音形成时期不同阶段汉语辅音系统和韵律系统的演变。
这三个世纪中各个阶段的演变和转变过程,不能说H. Maspero和SA Starostin都没有忽视它。 H. Maspero 仅在两个时间点提出过汉语拼音体系:Thiet van 时期以及随后转向汉越读音形成时的体系。 《汉越读本的起源与形成》一书与H. Maspero著作的一个区别和优势就在于此。
现在,谈起上人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我想再说一遍:上人在研究中,从来没有动用过国家提供的一分钱科研经费……
其中,有一批作品在老师不在河内时荣获胡志明奖。他的同事和学生报告并提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