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英春的诗歌,如果可以比作,就像诗人挚爱的南方故乡特有的椰子花。如果这个比喻恰当,那么我们诚邀您重读他的诗集。椰子花我们认为,黎英春的诗集是她短暂却炽热闪耀的诗歌生涯的结晶,展现了黎英春的文学才华。才华与个性,或者换句话说,天赋以及心黎英春的艺术与诗歌密不可分,如同纸的两面。我曾在某处读到过一个深刻的观点:爱国主义始于每个人对最平凡事物的热爱,比如流经村庄的小河,我们出生的花园里那座隐蔽的小房子;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的爱……我们或许应该从这些细小简单的事物开始教育我们的孩子。回到黎英春的诗歌,看看这位诗人最初开始他的诗歌创作时,笔尖指向了哪里。返回家乡(这首诗被认为是诗人以诗人战士身份返回故土后的第一首诗),黎英春颤抖着写道:“哦,我的故乡,椰树成荫/谁能想到今天我竟会回来……这是那条老路/我曾在梦中漫步/正午吊床的吱呀声/摇篮曲……我如此想念你/哦,粉白的棉花/如同你纯洁忠诚的心”。回到故乡槟椥,椰树成荫,诗人仿佛沉浸在故乡的绿色之中,融入了这片绿色而神圣的国度:“我小时候,门前就是椰树/椰树的轻柔低语伴我入眠/每天下午,我都能听到椰树在风中沙沙作响/我问奶奶:‘椰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回到出生地槟椥,诗人感慨万千。关于槟椥这首诗写于哽咽的喜悦之中:“哦,槟椥,我们又回来了/我怀念了多少个夜晚,渴望了多少个日子/……哦,我童年的故乡/我们曾相隔多远,如今却在此重逢/……我手捧祖先的土地/我听见手中神圣的红火”。当然,回到故乡,那是一个伟大的故乡,但之后,我忍不住要去拜访那座老花园(祖父母和父母曾经居住的地方)。老花园黎英春突然感到一阵心痛,因为“我回到老园/椰子树倒塌散落/白天听不到鸡鸣/夜晚火堆熄灭/我小时候种的星苹果树在哪里/榴莲树折断了/杂草长得绿油油的,却暗淡无光”。诗人回到老园,随后在流经村庄的河流前沉默不语,这条河充满了童年的回忆。童年之河饱含回忆,情感涌动。“童年的河流/几座桥横跨/母亲带我过河/在汛期/浩瀚无垠”。可以说,黎英春在离家十年后重返故土之日所作的诗篇,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因此,诗歌升腾而起,与激烈的当下交织融合,既展现了诗歌固有的抒情特质,也凸显了另一种特质——记录革命战争年代生活的特质。这些诗的标题本身就唤起了人们对动荡革命时代的思绪与情感:打破月光之夜,遇见英雄,回家,白衬衫诗篇,南方无与伦比,向北,越南!哦,越南!,老游击队员,竹刺……***
我想谈谈《越南姿态》——这既是一首诗的诗名,也是黎英春诗歌中一个伟大而美丽的象征。可以说,黎英春诗歌中的《越南姿态》是从诗中母亲的姿态开始的。红棉在这首叙事诗中,描绘了一位南方母亲无尽的痛苦(十年间,她失去了两位至亲——丈夫和儿子——都死于敌人之手)。起义之日,尽管她心如刀绞,但革命的兴起让她感到一丝慰藉,因为那些并非她亲生的孩子——解放战士——凯旋归来,震慑敌人。“我们站在舱盖下/恶徒颤抖着投降/母亲!你看到了吗?/我的丈夫和孩子们的旧仇终于报了。”然而,在那历史性的起义之日,这位母亲却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她的双眼早已模糊不清。起义之夜,一位母亲写道:“起义之夜,我那颗老心如此欢欣/我甚至用竹锣敲打自己的手/我双目失明,但我的心依然醉意盎然/我的手疼痛难忍,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即使在漫漫长夜里,我也忘记了。”在一场战斗中,母亲自愿带领一队解放战士寻找反击敌人的方法,她试图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保存实力,最终英勇牺牲。“夜色中枪林弹雨,母亲的身影闪耀着光芒”。在用笔战斗的征途中,黎英春似乎通过诗歌倾注了许多对解放战士的深切情感。各位获胜者,大家好,火炬之光,我站在塔穆伊的中央。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首诗越南姿势这是黎英春去世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为什么诗人如此关注越南人民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的处境?生活在如今这样和平的时代,生活在同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似乎只关心……站立位置因为职位与每个人的直接利益息息相关(它带来金钱、名誉、薪水、权力……)。相反,在革命和战争时期,问题就变成了……站立姿势变得重要且有意义。在诗中各位获奖者好!黎英春描绘了解放军战士的站姿:“现在你像富东一样站起来/踩在敌人的头上,飞向未来”。然而,整首诗以及类似的诗句,仍然是对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高度艺术化概括。在写作风格上,它接近于诗人苏友当时对越南解放军英雄的描写:“为你欢呼,解放军战士/向你致敬,最英俊的男人!/历史亲吻你,赤脚的男孩/在世上正直不屈/像二十世纪的石生/用弹弓、尖刺,你也攻击美国侵略者/不看自己,你不知道,哦,勇敢的战士!/整个五大洲,真相都在注视着你”。春之歌 68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写作风格,接近神话和传说。我认为,当后人重读这首诗时,越南姿势诗人兼烈士黎英春于1968年3月创作的这首诗,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另一个层面:这首诗是完全出于艺术虚构的精神而创作,还是受到了真实生活和历史真相的启发?众所周知,在1968年春季的总攻和起义中,在西贡-嘉定前线,尤其是在新山一机场的袭击中,流传着一个关于解放军战士的故事:他牺牲在进攻阵地上,这个阵地令敌人胆寒,被迫撤退;也正是这位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为我军创造了主动进攻并夺回阵地的机会。如果黎英春是一位艺术家,我想他会选择黄色、红色和蓝色来完成他的画作;但蓝色本身会给观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是解放军制服的颜色。在战争期间,军服的绿色成为了一种象征,启发了黎英春创作了这首诗。蓝衬衫“你又把我染成了绿色/衬衫是绿色的/因为哦,我的爱,战争/不接受白色/我冒着风雨和烈日/肩扛枪前行/带着胜利的绿色/来自我挚爱的南方”。黎英春是一位兼具画家特质的诗人,因此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独特诗歌形式。让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解放战士的:“他倒在了新山一机场的跑道上/但他强迫自己站起来,将枪倚在直升机残骸上/他站着射击,最终死去/他的鲜血在五彩斑斓的子弹中喷涌而出”。正如上文所述,正是这位士兵的牺牲姿态令敌人胆寒,即便他已牺牲,敌人仍以为他活着,直视着敌人,随时准备开火。“敌人突然看见你,惊慌失措,纷纷求饶/有人跪倒在你脚下躲避子弹/因为你已死,但你的勇气/依然屹立不倒,继续射击和进攻”。这就是无名英雄。历史总是由无名英雄书写的。我们都知道,如今在奠边府的烈士陵园里,十座坟墓中有九座是无名烈士的。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情况也大同小异。黎英春诗中的解放战士也是一位无名历史人物:“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一个地址/他离开前什么也没留下/他留下的,只有刻在世纪之久的越南式姿态/他是解放军的战士”。在某些特殊的时刻,那些在智慧、道德和才华方面都堪称“巨人”的人物将与历史相遇。诗人杜虎在诗中写道:记住我的话(赞颂英雄烈士阮文追)“有些瞬间足以载入史册/有些死亡永垂不朽/有些话语胜过任何歌谣/有些人生来就是真理”。对黎英春而言,解放战士就是历史、人民和时代真理的化身,“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这是这首诗的结尾几句。越南姿势这是一种超越概括的结论:“你的名字已成为国家的名字/啊,解放军!/从你屹立于新山一机场跑道中央的姿态/祖国飞向浩瀚的春天”。这种传奇的写作风格使诗意的意象超越了其通常的范畴,成为崇高在历史巨变的时代,资本主义被认为是艺术的基本美学范畴。***
首先,在我们聚集于此缅怀作家烈士黎英春之际,我想说的是,作为诗人后辈,我想将我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对他的写作前辈的思念——那就是奉献精神在众多受人尊敬的人当中,卡黎贤(Ca Le Hien)堪称佼佼者。众所周知,1959年,卡黎贤(又名黎英春)考入了著名的河内科技大学。要知道,当时的入学选拔非常严格,能够进入河内科技大学的人,无疑是才华横溢之士。卡黎贤的优秀成绩毋庸置疑,因为毕业后,他被学校留校任教。在担任助教期间,卡黎贤为未来的事业和人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点。我们知道,到了1964年底,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64年8月5日起,美帝国主义通过空军将战争扩大到北方;在全国范围内,战争变得愈发残酷和艰辛。如果一切顺利,Ca Le Hien 将继续他的学术道路,将来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父亲 Ca Van Thinh 是一位教育家、科学家,在文学研究领域贡献良多,拥有众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因为他被选中出国留学。如果他当初选择了这条路,Ca Le Hien 如今很可能已是历史学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但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命运又是由性格决定的。我想,那时 Ca Le Hien(Le Anh Xuan)一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苦苦思索:是选择踏上荆棘丛生、充满挑战的科学之路,还是选择不计较得失的艺术之路,因为艺术向来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但也可以这样想象:Ca Le Hien 天生就是一个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人。如果1940年致Huu,在诗歌中遗嘱他写道:“自从我理解了革命生活/投身其中就意味着要忍受牢狱之灾/意味着脖子上顶着刀剑,耳朵上顶着枪/意味着只活了一半的人生。”同样,1964年,卡黎贤(黎英春)也一定告诉自己,用艺术进行革命也是一种承诺,同样需要付出艰辛和牺牲。他背起行囊,告别家人、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同事,奔赴战场。但这次离别,这次旅程,实际上是卡黎贤(黎英春)短暂而炽烈、辉煌的一生中最壮观的一次回归。回到祖国,为解放祖国而战——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而且,难道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够永远做自己,就真的能获得幸福吗?!或许,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当卡·黎贤-黎英春能够自由地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理想奉献一切时,他才真正活得如此热情而快乐。如果可以的话,卡·黎贤-黎英春的人生和文学事业,可以说是自由的人生。焚烧心灵化为智慧,焚烧智慧化为心灵在越南革命和战争时期的现代文学中,我们见证了许多伟大的奉献精神,例如那些在抗击法美战争中牺牲的作家战士:陈登(1921-1949)、陈梅宁(1917-1947)、谭心(1917-1950)、洪阮(1924-1954)、南高(1917-1951)、杨氏春贵(1941-1969)、朱锦峰(1941-1971)、吴可(1937-1973)、阮仲定(1939-1968)、武廷云(1951-1972)、阮美(1935-1971)……这些都是伟大的艺术人物,他们以高尚的奉献精神生活、战斗并创作文学作品。河内,2011年5月
作者:行政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