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乱世之子的故事。
1954年,范青雄在清化省峨山市出生并长大。 “阿山垫、八章砖”的土地充满诗意,遗迹承载着我们祖先的印记,讲述着越南人才的故事。但在当时少年洪的童年记忆中,他看到的只是一片家乡人民痛苦而辛勤的席子编织区。
遵照祖国的号召,1971年,河内大学文系第十五期学生范青雄在抗美救国战争最激烈的阶段“放下笔去战斗”。
离开之前,他回家告诉母亲他要去服兵役。我以为妈妈会很爱我,我只是坐在那里等着看她哭。可等了许久,她也没看到妈妈流泪,她对老师永生难忘:“这就是乱世儿女的故事。”
直到现在,他每次和学生们交谈时,回忆起当时的故事,还是会开玩笑地说:“所以我妈妈就把我卖给了乡下!”因为母亲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战争中难免有炮火轰炸和牺牲,每个人都必须离开家乡,奔赴战场。而且因为她和当时的许多其他女性一样,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离开的时候,他还没有达到参军的年龄,只有17岁。当年9月6日的出发仪式也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中。告别大学和家乡,范青雄与河内理工大学400名学生一同入伍。
当时,广治战场异常激烈。有些人在我们得知他们的面容和名字之前就已经去世了。至今他心中难以忘怀的是1972年4月23日他所在的炮兵连队惨败,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士兵。战斗中,躺在老师怀里的一位战友全身受了重伤,根本没有办法用止血带止血。那时,他只会哭喊:“妈妈!雄!你一定要救我……”他的手上流淌着战友的鲜血,脸上流淌着泪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逐渐变冷,最终死去。多少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在广治战场上倒下。十年前,他重返故地,找到了当年战友的坟墓。此时,他的目光茫然,迷离。
范青雄副教授(左)和诗人Viet Phuong
“过去的乞丐”
范青雄老师和很多军人一样,在战场上也有过“软弱”的时刻,心里总是想念家乡、想念父母、想念大学。那是生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的日子。突然有一天,战场上空无一人,没有了炮火的轰鸣,没有了士兵的呻吟声,只有山林间鸽子的凄惨叫声。那一刻,年轻战士范青雄感觉自己仿佛坠入了虚空,浑身发抖,突然想到:“战争大概就是我们民族的命运,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难道我们民族就要永远生活在战争之中吗?”那是他在战斗中唯一一次感到悲观和沮丧。
经过多次濒死体验,受伤,有几天在战斗中被轰炸,只能看到浓厚的黑色炮灰遮住眼睛,无法动弹,他以为自己已经死了。而战场的苦难自然而然地激励着年轻战士范青雄:“我有一个很主观的想法:我不能死,我们年轻的学生也不能死,我们要回去。我们要回去,在告别的日子里,消除校长和亲属脸上的悲伤。”
那天离开河内大学参加战斗的 400 名学生中,只有大约 50 名返回。剩下的人倒下了,散落在广治战场的各个角落。每年7月27日、4月30日、8月28日(他的生日,也是越南人民军1949年成立的第一个主力步兵师——第一军308师的成立日)是他最想念战友的日子。他几乎每年都会去广治省,到九号公路国家公墓瞻仰遗容,为安息在各个坟墓里的连队战友和朋友们上香。
他分享道:“从墓地回来,我感到更加平静,更加热爱生活,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而幸福的人。我也很自豪,我曾与那些安息在墓碑下的烈士们并肩作战。他们像英雄一样牺牲,像纯真、纯洁、高尚的青年一样,他们倒下时无需任何人承认他们的功绩。我提醒自己不要“乞求过去”,努力抹去挥之不去的战争记忆,努力展望未来,但战争的过去显然残留在我心中,成为一笔可以暂时称之为“储蓄”的财富。每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就会拿出它啜饮,安慰自己: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我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回味回忆,我变得慷慨,对他人和自己都宽容。”
副教授 Pham Quang Long 博士和副教授 Pham Thanh Hung 博士
战争之痛之后继续前行
他把青春岁月留在了激烈的战场上,又回来继续完成大学学业,“疯狂学习”,弥补了在战场上度过的岁月,然后继续留在学校任教。 1985年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 1991年回国后,在河内国家大学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包括:河内国家大学杂志出版部主任、河内国家大学通讯编辑部秘书、河内国家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教授、博士、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讲师等。
除了教学之外,他还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例如:捷克共和国 - 国家、人民;旅行哲学家 Tran Duc Thao,新闻学和媒体术语, 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从他入伍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正如他当年在一封手写信中乐观而诗意地告诉母亲的那样,“妈妈,这些伤口就像女士的手表一样小巧而美丽”,如今已成为经受住岁月考验的伤疤。由于炮击的力量,他的右耳膜被穿孔。现在,每次我们说话时,他总是试着用另一只耳朵听。老师温和地笑了笑,说道:“如果有人不知道的话,会认为我不礼貌,所以你们就扭过头去跟我说话吧。”
尽管战争带来了恶果,他仍然在思想战线上每时每刻、日夜奋战,永不停歇。
这位当年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学生兵,年逾花甲,依然在讲堂里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是全国几代莘莘学子的老师。 “你们现在听力这么好,身体这么好,又没有我们那个年代的战争,趁着你们学习外语的机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进入新时代,吸收和掌握知识,进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研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老一辈老师对现在的学生真挚的寄语。
根据 Dantri 和 Nhandan
作者:黎绒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