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儿子在动荡年代的故事。
1954年,范清雄出生于清化省牙山县,并在那里长大。这片以“牙山席、钵场砖”闻名的土地,处处流传着先辈的印记和越南人才的故事,充满了诗意。然而,在年幼的范清雄的童年记忆中,他看到的只有家乡乡亲们辛勤劳作的席子编织场景。
响应祖国的号召,1971年,河内大学文学院K15号学生范清雄“放下笔去战斗”,投身于抗美战争最激烈的阶段,拯救了国家。
临行前,他回到家告诉母亲他要去参军。他以为母亲会非常爱他,于是坐在那里等着看她哭泣。但他等啊等,真的看到母亲哭了,母亲告诉他,她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儿子在动荡年代的故事。”
直到现在,每当他和学生们谈起那段往事,他仍然会开玩笑说:“我妈把我卖给了国家!”因为,他的母亲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在战争、炸弹和子弹面前,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必须为了国家、为了祖国而战。也因为她像当时许多女性一样,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他离开时还未达到参军年龄,只有17岁。那年9月6日的离境仪式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告别大学和家乡,范清雄和河内科技大学的 400 名学生应征入伍。
那时,广治战场异常残酷。许多人甚至在牺牲前都还不知道彼此的相貌和姓名。直到今天,老师心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是1972年4月23日,他所在的炮兵连战败,三分之一的战友牺牲。战斗中,他怀里的一位战友身负重伤,遍体鳞伤,根本来不及用止血带止血。那时,他只能哭喊着:“妈妈!雄!你一定要救我……”战友的鲜血染红了他的双手,他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淌。他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渐渐冷却,最终牺牲。有多少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倒在了广治战场上。十年前,老师重返故地,找到了当年战友们的坟墓。说到这里,老师的眼神变得茫然而模糊。

副教授范清雄博士(左)和诗人越方
“过去的乞丐”
范清雄老师和许多其他士兵一样,在战场上也曾有过“脆弱”的时刻,对家乡、对父母、对大学的思念永无止境。那时,他身处枪林弹雨的战场。突然有一天,战场空无一人,没有了炸弹的轰鸣,没有了士兵的呻吟,只有山林间鸽子凄厉的鸣叫。那一刻,年轻的士兵范清雄感觉自己仿佛坠入了虚空,他瑟瑟发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战争或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宿命,我们不知道战争何时才能结束,难道我们的国家要永远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吗?” 那是他在战场上唯一一次感到如此悲观和沮丧。
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又身负重伤之后,他曾多次在战斗中被炮火轰击,眼前一片漆黑,炮弹扬起的浓重尘埃遮蔽了他的双眼,他动弹不得,以为自己已经死了。战场上的苦难自然而然地促使年轻的士兵范清雄(Pham Thanh Hung)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念:“我不能死,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也不能死,我们会回来的。我们会回来,在告别那天,驱散校长和亲属脸上的悲伤。”
那天,河内大学有400名学生放下书本奔赴战场,最终只有约50人幸存。其余的人都倒在了广治战场上,尸横遍野。每年7月27日、4月30日和8月28日(他的生日,也是越南人民军1949年组建的第一支主力步兵师——第一军第308师的成立纪念日),他都会格外思念战友。几乎每年,他都会前往广治,来到9号公路国家公墓,为长眠于此的战友和朋友们在每一座坟墓前焚香祭奠。
他分享道:“从墓园回来,我感到更加平静,更加热爱生命,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而幸福的人。我为自己曾与那些静静长眠于墓碑下的烈士们并肩作战而感到自豪。他们像英雄一样牺牲,像纯真无邪、高尚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默默无闻地倒下,无需任何人的认可。我告诫自己不要‘沉湎于过去’,努力摆脱对战争的执念,努力展望未来,但战争的过去显然仍像一份暂时的财富——我的‘积蓄’——留在我的心中。每当我感到悲伤时,我都会拿出来细细品味,以此慰藉自己: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我曾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品味这些回忆,我变得宽容,更容易原谅他人,也更容易原谅自己。”

范光龙副教授博士和范清雄副教授博士
走出战争的痛苦
他将部分青春岁月留在了残酷的战场上,战后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大学学业,拼命学习以弥补在战场上失去的岁月,之后留在学校任教。1985年,他前往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研究。1991年,他回到越南,在河内国家大学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包括:河内国家大学杂志出版负责人、河内国家大学通讯编辑秘书、河内国家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讲师……
除了教学之外,他还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例如:捷克共和国——国家、人民;旅行哲学家陈德草;新闻和媒体术语 新闻业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从他参军至今已逾四十年。当年,他在一封亲笔信中乐观而诗意地告诉母亲,那些伤口“小巧精致,就像女士的手表,妈妈”,如今却已化作经年累月留下的伤疤。炮火的冲击导致他的右耳耳膜穿孔。现在,他每次说话都会尽量用另一只耳朵听。他温和地笑着说:“如果有人不知道,觉得我没礼貌,那就别理会我说话。”
尽管饱受战争的摧残,他仍然每时每刻、每天在思想领域奋战不息。
这位年逾六旬的昔日战场上的学生战士,如今依然在讲台上履行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为全国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授课。“你们现在听力这么好,身体这么健康,不像我们那个年代那样饱受战火蹂躏,要好好利用学习外语的机会,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迈入新时代,吸收和掌握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研究,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是这位老教师对在校学生的真挚寄语。
根据丹特里和南丹的说法
作者:乐绒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