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博士阮海克——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
我们的海克老师出生于海防市永宝县新连乡的一个教师家庭,并在那里长大。他的父亲是永宝县一位颇有名气的教师,母亲是一位精通汉字的传统女性。或许正因如此,他继承了父母所有的智慧。
高中毕业后,他从一名普通学生考入河内科技大学历史系,成为一名K.15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历史系讲师,专攻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历史(1975年)。1987年至1991年,他在苏联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完成了副博士学位论文(现为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至1996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在俄罗斯联邦科学院成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现为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回国后,他继续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历史系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历史教研室任教。同样在20世纪后期,阮海克副教授与陈国旺教授并肩创建了越南文化史系(现为越南文化史与文化研究系)。2000年,该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其中许多学生后来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他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他担任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历史系主任。陈国旺教授于2005年去世后,他不仅接任越南文化史系主任一职,还继承了前任的思想、智慧、抱负和努力。这是一项责任重大、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对他而言却弥足珍贵。
一位朴实的老师。照片拍摄于2011年7月25日(照片来源:Facebook Luom)
在工作方面,阮海柯先生是一位敬业的人,他对科学研究和历史文化教学充满热情。他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往往深刻、敏锐且独树一帜,这造就了他与传统科学思维截然不同的“品牌”。他并不常/喜欢用高深的理论或西方学说来解释越南历史文化中那些多元、变幻莫测却又意义深远的现象。相反,他运用自己从民众身上汲取的亲身经历,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释这些科学问题。他常常把越南文化比作“生啤”,人人皆可畅饮,无论身份地位高低、权贵地位高低。可以说,阮海柯先生的科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在一次深刻的认知转变过程中形成的。
他早年接受过严格的、系统且理性的海外训练,从事“正统”的历史科学研究,其对越南乡村乃至越南历史的研究带有浓厚的理性主义和西方色彩。例如,在《越南北部三角洲的传统村落》(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一书中,他运用基于量化基础和多元原始资料的统计数据,得出了正确但略显粗糙的结论和解释,有时过于依赖数字。然而,他逐渐从不带情感或感性色彩的历史科学框架出发,转向研究越南文化。越南文化不仅需要基于量化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更需要灵活变通,有时甚至需要接受悖论。因此,在第二阶段,他从纯粹的历史科学思维转向研究和阐释越南文化现象,尤其是越南文化史。正是在这一阶段,他开始接受跨学科和超学科的思维方式,并经历了认知上的根本性转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国旺的知识、思维方式和风格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正是从这些认知上的根本性转变出发,他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柯大师的智力、科学素养和人格都达到了成熟和深厚的境界。历史科学思维与文化思维完美融合,使他不仅能够解释文化现象,还能反过来阐释越南历史问题。从这种综合性、跨学科和超学科的视角出发,他阐释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社会现象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和灵活。他的思想表明,科学问题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观点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甚至要接受相反的观点。直至去世,他已发表了98篇科学论文,出版了3部著作,并成功完成了3个不同层级的科研课题。
在教学方面,柯老师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入求学、参加考试、选择专业或职业,教师是越南社会规范下的最后选择,而非首选。因此,那些从青年时期登上讲台到退休,始终忠于教师职业的人,并非安于现状。他们以极大的毅力忠于这份职业,勇于自我反思,即便在退步或遭遇挫折时,他们依然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即便取得了进步或成就,他们也不会放弃,而是继续致力于教师这一职业,与学生共同学习,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教师永不疲倦)。” 因此,他不仅激励了教师群体,也激励了非教师群体,激发了人们对学习、科学研究和民族历史的热爱。他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见解和科学洞见,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讲座”中,并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传递给不同的听众。从讲堂到酒吧,从餐桌到私人住宅,学生、同事乃至家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和他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谈吐。在他的指导和教诲下,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员和研究人员完成了学业。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背景,拥有不同的个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受到了柯老师的启发,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知识、方法和热情。他们正追随老师的脚步,继续在人生这条短暂的道路上前行,这条路充满喜怒哀乐、苦乐参半,泪水盈眶,却也值得体验。这或许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特别是高校教师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除了本科生教学之外,他还成功指导了8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
个性、知识和智力共同构成了个人的科学品格、思维方式和人格。换句话说,科学品格是研究者本人人格、知识和智力的最清晰、最生动的体现。阮海克副教授、理学博士厌恶虚伪、奉承和浮夸。他欣赏人们的“诚实”和朴实,尤其欣赏他的学生。因此,他的学生常常爱戴和尊敬他。在他们眼中,他日常生活中是个爱抽烟、喜欢小酌啤酒/葡萄酒的人。此外,他总是宽容大度、坦率真诚、不记仇、生活简朴,风格非常“朴实”,因此很容易接近!他常常对刚入学、懵懂无知的大一新生格外关爱,在每个学年伊始都会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然而,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他却十分严格,有时甚至严厉苛刻。他对待工作和娱乐的态度泾渭分明,所以懒惰的学生经常被他训斥,有时甚至差点被打!对于他的学生来说,他不仅是一位专业的老师,更是一位精神导师,总是在他们遇到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时给予他们庇护。他不仅拥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经验,为他们讲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准则。
在人们眼中,阮海克老师是电视上的熟面孔。但他“上电视”并非为了自我宣传,而是为了通过历史知识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他以“农民”的形象示人,与人民生活在一起,学习日常知识。因此,他愿意“躺在地上”抽烟,热情地啜饮绿茶,与人民“聊天”。这样,他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宗族、家庭乃至农村日常生活的氛围、节奏和生活方式。每次与人民见面,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阮海克叔叔”!或许正是这一点,造就了阮海克这个“品牌”。因为他与人民亲近,他收集并系统整理了丰富的民间知识体系,但并非为了著书立说,而是为了传承给他的学生。他的讲座,他与学生们的交流,常常以学生们家庭、氏族和家乡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传统为开端。因此,民间传说与当代学术研究交织融合,并融入到学生们的研究实践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没有听过柯先生的讲座(有时甚至算不上讲座),我们这些无知的学生又怎会理解“đánh trấn”究竟是什么呢?
他对媒体的态度非常明确。他经常不回答问题,或者保持沉默,有时甚至直接拒绝一些无关紧要的常规问题。即使他接受了采访,媒体也不敢发表,因为“先生,这太过分了”或者“先生,我们很难刊登!”。但所有听过他讲话的人都喜欢他坦率直言的回答方式,他有时不仅会“触及”时事热点,还会以战略眼光看待个人或决策……这正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和教师应有的态度、勇气和人格,他对自己、对学生、对家人、对社会都诚实守信。
很难用一句话“完整”概括阮海克这位大师。以上这些关于阮海克副教授、理学博士的简短文字,仅仅是我个人对这位老师的感受。对于一位学识渊博、受人尊敬的越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老师来说,这些文字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全面。但对我们而言,一位身材高挑、略显瘦削、额头宽阔、目光炯炯、体态略显不匀称的老师形象,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自从我的老师离开这个短暂的世界,回到祖先的怀抱,与他的父母、陈国旺教授(以及现在的潘辉黎教授、何文坦教授、丁春林教授,还有许多其他朋友、同事和同学)团聚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他似乎从未离开过我们,他依然存在,守护着我们,每次我们聚在一起、闲聊时,他依然面带微笑,似乎依然会因为我们在研究和发现越南历史文化的旅程中的“愚蠢”、“粗心”甚至“懒惰”而感到“恼火”。或许,每个人的存在并不在于肉体,不在于他们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而在于他们留在社群的记忆中。这才是人的永恒。也许正因如此,我们,老师和学生,才感觉彼此从未远离,从未远离!
河内,蛇年秋季(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