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ới thiệu

与文学生活在同一时代

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下午12:13
(阅读《现代小说诗学》(*). 散文——裴越胜的评论)
Ký ức lương thiện - Tiểu luận của Bùi Việt Thắng - Hội Nhà Văn Việt Nam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主角对作家的职业生涯始终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意义。无论是作家、研究者还是评论家,体裁的选择不仅是一项优势,更构成了文学生涯的“命运”。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不难理解裴越胜对小说这一体裁的长期热爱和执着。自19世纪以来,小说被誉为“语言艺术的主要形式”,历经多次演变、传承与改造,始终是各个时代的“门面”,在人类文学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同情的态度,选择小说作为一种“年轻的语言”,一种与“未完成的现在时”相关的思维形式,继《论小说》(文化信息出版社,2000年)、《当代小说》(人民军队出版社,2005年)之后,《现代小说诗学》延续了其深入的路线,确立了批评诗学的“品牌”,并在越南现代和当代小说发展进程的每一步中,反映了专家深刻的多维视野。
从诗学的角度出发,为了通过一套具有鲜明特征的符号体系来解读越南现代小说的本质,研究者裴越胜将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逻辑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从普遍问题到人物、案例、生动现象的描述……具体包括:第一部分:当代小说的概况与问题;第二部分:小说及其阅读方式;第三部分:作品与公众舆论。正是通过这些多元视角和方法的融合,当代越南小说的全貌才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在理论方面,凭借成熟而敏锐的学术经验,裴越胜(Bui Viet Thang)深入研究了小说研究领域的两位巨匠:俄罗斯诗学学者巴赫金(M. Bakhtin)和捷克裔法国小说家昆德拉(M. Kundera)。鉴于越南引入了众多新的理论流派,这两位学者的学术成就尤为突出,对当代小说界,包括研究者和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裴越胜从巴赫金的艺术思维中汲取灵感,从人物形象(即命运的象征)到文本的构建方式,再到叙事语言机制的复调性、对话性和多声部特征,都得到了同步的启发。而昆德拉则在精神层面上,尤​​其关注人性,这位睿智的研究者将小说的使命与伦理范畴联系起来,认为写作行为旨在守护生命,并防止人类的遗忘。在表达艺术和写作风格方面,他强调结构和省略的艺术,将短篇小说的模式和复调结构形式作为“纽带”,将小说与音乐融合,以“游戏的召唤”、“梦想的召唤”、“时间的召唤”……作为该体裁的典型特征。他深入思考并探究了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与诗学》、《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若干问题》等著名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学。在小说艺术《背叛的遗嘱——昆德拉……》一书中,裴越胜用一个合理而有趣的比较总结了这个问题:“如果说巴赫金在表达其科学思想的方式上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那么昆德拉则更倾向于艺术家”……从这一发现中,他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应用,适合越南当代阐释界的“期望范围”:“……这使得我们的接受方式非常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提出和阐释关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新科学论点时缺乏博学”(第26页)。
基于其在小说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对当代越南小说融合、交流与启发时期新理论潮流的吸收,裴越胜以其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和科学的文学素养,总结了小说体裁特征/诗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小说的概念到艺术世界的构建方式,从主题体系的转变到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从结构到语言……在历史与同步的关联中,越南小说的图景首先是在小说思维创新精神的指引下被勾勒、认知和评价的。也就是说,在新的语境下对体裁诗学创新特征的阐释,都深深植根于创作意识和创作视角。当对小说主题的开放认知与巴赫金、昆德拉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相遇时,越南小说的实体便被注入了一股新的、蓬勃发展的能量。除了作为体裁“基因密码”而保留下来的元素之外,如今的越南小说也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这是文体结构的变化,导致人物和情节的写作风格简化,短篇小说模式诞生,以适应“经济视角和新的阅读机制”。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回归,与“身体”小说、战争纪实小说、精神小说等并存。所有这些都汇聚成一种无法定义、也无法被称作定义的潮流,但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解读上的可靠性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末21世纪初越南小说的整体面貌。
为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概括,本书第二部分“小说与阅读方式”通过对作者和作品的选择/定位,呈现了一个更为细致的视角。如果说在总体理论框架中,研究者裴越胜(Bui Viet Thang)的写作风格沉稳内敛,那么在考察具体现象和案例时,他的笔触则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变革性和创造性。视野的拓展有效地创建/增加了沟通渠道。然而,问题不在于联系网络的数量和广度,而在于如何找到阅读方法,如何解读小说的内在结构。一大批现代/当代小说家被聚集在一起,他们基于共同的体裁思维,形成了一个具有相似创作行为的“主体间群体”。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在关于作者构成和性别(老少、男女)的简单信息背后,“放慢阅读速度”,我们都能感受到裴越胜对群体和派系的“安排”和“策划”。显然,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通过作者的身份来阐明文学本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位“军事作家”,除了重申“战争是超级主题”、“士兵是超级人物”的原则之外,在每个具体案例中,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解读”。如果说忠忠定的《士兵》的亮点在于“群众人物”的回归——这一人物形象被认为是革命战争文学的专属,但作者赋予其全新的反思视角,清晰地表达了他对“同胞、同志”等群体情感的麻木乃至冷漠的愤慨……那么,朱莱的《红雨》则是这位“文笔流畅”、“文学个性鲜明”的作家在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展现了其人文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回顾黎柳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主要以小说形式为越南文学做出贡献,并被研究者评选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越南文学五大代表作家之一。屈光翠依然精力充沛,最近又以《荒山》一书继续征服读者——这部作品以战争为背景,融入了深深植根于越南意识中的文化体验:“最终的胜利仍然属于人民,属于国家……这是作者在创作《荒山》时的信念。但作为读者,我认为这是越南文化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第349页)。同样,他也曾就战争这一主题撰写过许多作家的文章,其中饱含着诸多思考和情感,例如陈辉光的小说《红泪》、陈梅行的《战争记录1、2、3、4、75》中对文献权威性的探讨、胡士厚《河流燃起火焰》中对人血非水的解读、阮仲坦《往事书信》中对诚实记忆的探讨、阮仲銮《饥饿的森林》中对从森林里走出来写作的人的解读、阮光荣《秃沙》中对战争的一种解读……从当代视角来看,裴越胜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呈现出一种战后批判话语的特征,将战争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态背景下,并赋予其人文关怀。
在当代越南小说的类型结构中,裴越胜也对描写历史题材、时事题材、爱情题材、侦探题材等的作家类型/类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针对每一种趋势和现象,建立了一种阅读方法和一种深入理解的方式,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审美效果。如果说历史小说这一体裁的形成、推广和发展,是秉持着“回顾过去,学习新事物”的精神,通过体裁结构分析阮春庆的小说、阮世光的历史小说、解读历史的奥秘(例如冯文开的《冯王》)、黎怀南的小说《草原之美》、荣权的小说《无尽》……等,运用过去来解答当下的问题,那么以世界事务为主题、具有论述性质的小说体裁,则是以直白的视角阐释复杂混乱的现实,例如:以人为本的艰难(例如马文康的《木匠与天板》)、乐观的悲剧(例如阮北山的《虾人》)、揭示邓王雄的内心世界(例如邓王雄的《那些继续前行的人》)、以及讲述善良的故事(例如范光的《迷失在人间》)。长篇小说《生活与回忆》(阅读Huu Uoc的《人间》)、《追忆往昔》(阅读Truong Duc Giap的《红线》)、《立体视角下的生活》(阅读Do Tien Thuy的《鸟之中湾》)、Nguyen Truong的小说《超越爱情》、Nguyen Viet Chien的《渴求季节》、Tran Nhuong的《金高奇郭奇》……此外,令研究者眼前一亮的是一些风格鲜明的女作家,她们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Dam Phuong Nu Su,她是20世纪初越南女性文学的先驱/进步代表,她通过在阅读方法中使用“ca nong”(一种越南传统文学形式)来缩短距离;其余的作家大多是近期才出现在小说论坛上的。在研究女性文学时,他通过散文细细品味小说《翠阳》、《普翠》(思考杜碧翠的洗衣店)、《血玉》和侦探小说(阅读童玉汉的《血玉》),以及越南侦探小说《狄丽案》和《红花农场》,敏锐地感受到了每位女性作家笔下的色彩、芬芳、个性和力量。现代爱情童话(阅读梅吉·范的小说/长篇小说),天空之外还有天空(阅读范氏碧翠的《井底》),阮氏英秋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人物刻画方面,我们可以提及阮孝通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裴越士的名言:“我的文学生涯因小说而成功”等等。将这些大篇章串联起来,越南小说的“动态结构”已在多个层面得到探索,从广度、深度到每部作品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既具有分量又充满活力。
第三部分:作品与公众舆论是对两位同事的文章的回应,这两篇文章被谦虚地“选中”,旨在分享研究和批评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客观的声音,肯定了裴越胜作为小说理论专家的努力、才华和贡献。
与以往的小说论著相比,《现代小说诗学》在研究思路、批判灵感和写作技巧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同步的、新颖且更具吸引力的转变。除了评论文章外,本书还收录了学术论文、访谈、讨论、辩论——对话、公开信等。尽管本书仍秉持古典学院派理论体系,但在接纳现代理论潮流并将其流畅地应用于越南小说内部结构解读方面,却展现出诸多开放的视角。裴越胜的许多“标题”都兼具暗示性和隐含性。他的许多评论和论断都极具分量。例如:“但如果认为文学,尤其是小说,从反映‘集体’转向反映‘个体’就意味着其转型完成,那就太天真也太容易了。21世纪的小说表明,从‘个体’到‘整体’的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在那里,人类才能被更全面、更完整、更深刻地发现。我们一度认为过时的‘文学即人类学’这一论断,如今焕发出新的光彩,照亮了人生的诸多奥秘”(第94页)。他运用互文性理论来探讨《金云翘传》和阮攸这一主题,这种做法非常合理:“《金云翘传》是一部开放的文本,后世可以从多个角度(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伦理、风俗、宫廷、战争、性……)来解读它。阮攸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因为他是同名作品中的主要文学人物”(第255页)。沟通的角色和研究者的视角总是不断变化,叙事距离被缩短/整合,以创造共情与和谐:“有些人喜欢作者描写警察部队‘宫廷秘辛’的方式(以许宇克案为例)。我和其他公正的读者绝对不会这样狭隘地看待问题,因为如果这样,作品很容易落入所谓的‘小众文学氛围’。这里展现的是主人公(或许也包括我们,统称为‘人类生活’)所经历的痛苦、起伏和心碎”(第333页)。正是这种灵活多变的写作风格,化解了理论体系的枯燥,在批评中创造了“理论”与“情感”之间的和谐与回应,这是一个吸引人的因素,也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价值。
与同时代文学作品相伴,毕生致力于越南小说的发展,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写作。如今,他为理论界带来了一部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意义的评论文集:理论严谨,评述生动而富有创意;立场温和而不保守;宽容而不随波逐流;创新而不咄咄逼人……这些特质相得益彰,成就了本书的影响力,也展现了其作为越南小说研究乃至现代越南散文领域顶尖专家之一的专业素养。
如果要给作者提点建议,我认为他应该更注重版面布局的平衡,如果他能运用昆德拉的“提升”手法来排列内容,这本书会更加简洁、优雅,也更符合当代读者的接受方式。不过,这只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读者的主观感受而已。
河内,2019年11月

作者:李怀秋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