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老师。在他们身上,职业、性格和气质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职业萦绕着他们,他们的生活就像职业的化身。或者换句话说,佛、法、僧三者合一于一个形象:老师。我就曾师从这样的老师。
曾经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老师。在他们身上,职业、性格和气质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职业萦绕着他们,他们的生活就像职业的化身。或者换句话说,佛、法、僧三者合一于一个形象:老师。我就曾师从这样的老师。
每次读《老子》和《庄子》,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中国绘画和雕像中的圣贤,而是陈廷友教授的形象:高额头,银发飘逸,手臂舒展,在完成一篇思想论证时爽朗的笑声。而他的人生,就像一只翱翔于宇宙的巨鹤。醒来后,我分不清,是庄子成了老师,还是老师成了庄子。
武光仁教授的授课时间与众不同。他仿佛刚从集体宿舍走下来,仿佛刚放下篮子,扔掉斧头,走进教室。他的声音仿佛刚从村舍走下来,闻到炊烟的味道,听到雨后青草的生长声。他的笑声时而天真,时而羞涩。他给我们讲授西原地区的伟大史诗。大家都以为他是埃德族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地道的京族人。他去了柬埔寨,法语说得如风,为一个专家组做了三四个月的翻译。回国后,他沉默了。
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但我们就不在这里提了,因为我只是在胡说八道,他们仍然健康。我想讲一下裴维新教授,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他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他刚刚去世了。
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我们上了大学。学校从疏散地搬到了河内美池。裴维新先生独自一人住在三楼半的阁楼里。他的财产就是一把从厨房拿来的吃饭勺。因为要集体吃饭,他穿着棕色裤子斜着穿过院子。我站在一棵树下,嘟囔着:“农历先生!”啪!一个学长用一个B52的碗敲我的头:“你这个傻瓜!那是阮廌先生!”所以我爱他、尊敬他。从那一刻起,我就有机会在阮廌大学跟他学习。
我学到了什么?我走到阁楼上,向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想做小人,就得努力。阮廌(Nguyen Trai)的《侬》(Nom)诗,我完全不懂。老师讲解后,我听了一会儿,然后指责吴廌先生的封建主义。老师举起酒杯:“真是个理由!”他拿起勺子,放在一行诗上,念道:“掏出耳朵听。”读书是为了理解书里的意思。阮廌教导说。这里的意思不仅仅是文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的道德。你坏了吗?如果你想变得聪明,那就遵循它,过上体面的生活。城里人,回家读书去吧!于是老师把书借给了孔子灯潘佩珠著。房间里的人看到我能借到老师所有珍贵的书籍,都十分感动,并称赞我善于奉承。于是我就读了。孔子灯。
1976年,我为毕业论文撰写了阮廌的名录。有一天,我正从国家图书馆走回宿舍,因为我身上连5分钱的火车票都没了。他们吃了我的米饭,我哭了。我的老师知道后,就叫我给他2分钱让他完成这项工作。那时我们是亲密的朋友。他告诉我,人类留下的书籍都是好东西。读书首先是为了学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然后才是研究。
啊,我明白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首先是文学的道德。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永恒的,都是如此。但显然,与视文学为道德的人生活在一起,往往比与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人生活在一起更令人安心。我的老师们通常就是这样。
后来,我有机会和他一起工作。随着他长大,学生也长大,我一堂课又一课地学习。
2000年,在出版了一本关于冯克宽的书后,老师邀请我和一些学生去丰舍为教堂上香。看到老师把50万越南盾放在盘子里供奉,我吓了一跳。当时,我们家一个月就要花掉这么多钱。在公交车上,我问老师为什么供奉这么多,他说:我从冯克宽开始,那是1960年,我什么都不认识,丁家庆先生读给我听的那些侬字,我都抄不下来,但最近我听到有人说丁家庆先生不认识韩侬,我很惊讶,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一次,我跟随老师去了协和,那里以前是科族人撤离的地方。我看到老师们坐在一起凑钱,准备给一位已故主人的孙子买一头水牛,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向他们学习。
最近,一群公社干部带着各种人和礼物从太原省大慈县来到我校,为撤离期间收留干部的家庭办理证明,以便省里给他们颁发奖状。董事会代表不敢签字,因为那里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下一代撤离过的人。他们让公社干部找一些退休老人来办证明。这也很不容易,从山林来到河内,想找到以前由人民抚养长大的人,太难了。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谁死了,谁还活着,都不知道。中午,我先带他们去见了阮金定先生。他惊呼:“我的天哪,我都签了,我都签了,如果我还不清债,你们为什么还要这样逼着我去一下午?”在裴维新先生家里,他喉咙痛得说不出话来(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哭。我说:“先生,小心点。” 他挥了挥手,嘶哑地说:“难道真的没人再信任别人了吗?”
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对他们来说,文学首先要关乎人的道德,关乎人,关乎国家的公民。
得知他突然去世,我和阮金山医生去探望他。那天,他苏醒过来,能说很多话了。他吐露心声:“我的人生充满了煎熬,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琐事尤其如此……我在学校待了很久,见证了很多。最近有人在院子里撒传单,让我写这写那……但我觉得国家就像人一样,有起有落。我们应该着眼大局,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互相怨恨。你们还有工作要做,以共同的事业为重。起初,我并非像其他人一样出生于书香门第。我这一生只有一条经验:用勤奋弥补能力。如果你想听,那就听……”
我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我老师的遗言。
• 阮雄伟
副教授 - 人民教师 Bui Duy Tan,1932年出生,河南省忠化、水利、金榜一带;常住地为河内市芳列、青春、潘廷约1巷34号;曾任河内理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高级讲师。
虽经友谊医院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但因年老、病情严重,于2009年10月31日凌晨5时15分在友谊医院逝世,享年78岁。
瞻仰遗容仪式于2009年11月3日上午7点在河内市陈圣宗第五殡仪馆举行;追悼会及送葬仪式将于同日上午9点举行。遗体将安葬于河南省金榜县水利乡忠和村故乡墓地。
作者:i333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