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广东的博士论文《给予谓语组句子的语义结构(英语和越南语)由于本书着重研究了具有典型值谓词类型的句子的语义结构,因此在深入研究句子语义结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细致的、十分有益的“声音”。
林广东的博士论文《给予谓语组句子的语义结构(英语和越南语)由于本书着重研究了具有典型值谓词类型的句子的语义结构,因此在深入研究句子语义结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细致的、十分有益的“声音”。
语言学家B.沃尔夫曾经说过:“语言学的本质是理解意义”。事实上,语言的语义就是言语在交际现实中的表达方面。多年来,越南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越南语在语义结构层面的表达机制。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外语系讲师 Lam Quang Dong 博士撰写的《带有谓语组“给予”的句子的语义结构(英文和越南文)》一书也体现了这一趋势。从理论出发,作者以L.Tesnière关于句子论元结构的主要论点(1959)为基础——Ch. J. Fillmore 不断补充和完善他的“语法格”理论(1970),为近年来世界语言学家研究句子意义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L.Tesnière的观点是确立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角色的转折点,他认为“语义角色是信息的核心(而不是命题结构)”。当然,这只是每个科学家有权选择的众多方法之一。 Lam Quang Dong 的主题选择独特、实用且非常有趣。作者通过检查典型主题范围内的谓语-指称关系来选择问题:英语和越南语中的给予/给予动词。虽然这些只是一些英语和越南语动词(give、present、donate、trao、tang、tang、giu、cho、sui,......),但这组动词(属于动作)最充分、最生动地展示了句子语义结构中表达的谓语、语义角色和语义层次的组合可能性。正如作者所写:“表示给予/赠予的谓语是语言的基本词汇组之一。它们是儿童最早习得和使用的语言元素之一,被认为是构建其他语义单元的首批‘砖块’之一”(引言)。这种特殊的关系行为虽然在很多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它在各个语言中的表达却各有不同——价态不同、语序和组合规则不同、结构黏着“材料”不同……以上问题都体现出各个民族在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显著差异。所有这些问题作者都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img class="caption" src="images/stories/2009/04/22/img_7776.jpg" border="0" width="240" height="160" align="left" ]作为一名多年的英语讲师,林光东的优势在于既有母语知识,又对英语有扎实的理解,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越南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学和类型学差异使作者有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这个主题。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是作者拥有真正的语言学家的眼光,敏锐而又尖锐。关于句子语义研究的最新知识不仅包含在开篇章节中,而且作者在全书230多页的5章中对其进行了令人信服且有效的诠释和“整合”。这里,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动词组giving/giving 中不同施事项个数(a = 3、a < 3 和a > 3)的句子的表达性语义结构的典型模型。一出“戏”只有3个“演员”,加上几个“配角”(泰斯尼埃语),他们就“扮演”了无数个角色,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从一个例子(§3.3.1第三章):士兵/来/家/给/我/勇气,我们可以“分裂”并找到一系列有助于该话语整体语义结构的因素。从那里,我们通过一系列后续话语继续发展意义(老师授课,热爱村庄……她给了我一切,她给我新的生活,光明而充满梦想。给予我一切的人是胡志明叔叔。) 创造了非常好的、简洁的话语信息。因此,从句子的语义结构,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文本的语义结构。
可以说,句子意义研究是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入语言深层的新方向之一。在越南,继阮氏贵(1995年出版《越南语动作动词及其论元》)和阮文禄(1995年出版《越南语动词价态》)之后,林光同的《给予/给予动词组句子表达语义结构》(英文和越南语版)一书集中研究了具有价态特征的动词类型的句子表达语义结构,从而在探究句子语义结构方面形成了独特、细致且十分有益的“声音”。这个问题相当困难,但作者用简单、科学、清晰的越南语将其表达得非常清楚、连贯。这本书对于越南语言学家,尤其是那些对教授和学习越南语及外语感兴趣的人而言,无疑意义非凡。
作者:i333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