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缅怀阮仲定

星期四 - 2012年7月26日 21:49
1965年的夏天来得早。我们六年级文学班在警笛声和高射炮的轰鸣声中毕业了。就在四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们第一次在黎圣宗街的大讲堂见面,那里弥漫着节日的气氛,充满了对和平日子的憧憬。如今一切,都那么遥远。去年,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提前毕业,奔赴前线参加战时工作。我们班只剩下12个人了,包括Diep Minh Tuyen、Lu Huy Nguyen、Huu Nhuan、Hoang Lai Giang、Ma Giang Lan、Nguyen Trong Dinh……还有我。
Nhớ Nguyễn Trọng Định
缅怀阮仲定
1965年的夏天来得早。我们六年级文学班在警笛声和高射炮的轰鸣声中毕业了。就在四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们第一次在黎圣宗街的大讲堂见面,那里弥漫着节日的气氛,充满了对和平日子的憧憬。如今一切,都那么遥远。去年,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提前毕业,奔赴前线参加战时工作。我们班只剩下12个人了,包括Diep Minh Tuyen、Lu Huy Nguyen、Huu Nhuan、Hoang Lai Giang、Ma Giang Lan、Nguyen Trong Dinh……还有我。

六月的一个阴雨的下午,我们结束了毕业论文答辩。 Me Tri 宿舍空无一人。校长阮如昆嵩驾驶一辆吉普车来给我们加油鼓劲。答辩结束后,我和丁坐在台阶上,静静地分享着对人生第一天的感想。两个月前,丁被告知他将接受一项特殊工作,我们推测他将作为一名前线记者前往南方。我和丁回到了洪河对岸丁的家乡,那是一个有着鲜红的棉花花和绿色玉米地的村庄。我们本来打算回老家和80岁的奶奶告别,但是后来一切都被搁置了,我们又重新等待。当年7月初,文学院应届毕业生和老师们前往四区前线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出发。我们组有Nguyen Trong Dinh、Lu Huy Nguyen、Ma Giang Lan和我。我们没有自行车,所以我们结伴步行。骑自行车先行的还有友润、黄莱江……他们抵达宁平时正值美军空袭的夜晚。集束炸弹不断爆炸,炮火把天空染红,桥梁坍塌,我们乘竹船过河,然后步行60公里,在咖啡林里睡了一会儿,阮仲定走得很好,我和马江兰经常掉队。咸荣桥再次遭到轰炸。拂晓时分,我们进入了南岩马江林的家。在清化镇的第一天,我们见到了老师,并被分配到阮金定先生和杜红忠先生的团队中。这群人中还包括7班的阮文科、朱春田、洪森和黎辉英。当天早上,美军飞机对清化市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我们当时所处的位置距离炸弹落下的地方只有几百米。阮仲定平静地抽着烟告诉我:“炸弹能否击中还不确定。”我们被命令返回美国飞机袭击的重点多伦桥。第二天午夜后我们到达了 Do Len。断桥重新接通后,美军飞机的攻击十分猛烈。那是一个雨夜,我们睡在卡车下,Dinh 先生、Khoa 先生和 Dinh 去联系当地政府。在遍布弹坑的死区,仍然有炒河粉和番石榴叶水。也许后来阮仲定的诗《故乡的水》也是源于那场雨夜的情感。我们在河玉乡呆了十天。整个晚上,美国飞机都在轰鸣。阮金定先生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委托我负责收集资料并撰写有关这个抵抗村历史的草稿。但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丁先生和钟先生决定同时用诗歌来诠释这个乡村的历史。他选择 Dinh 来做这项有趣而又困难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两个“阶段”的“技术”。我写了散文,然后寄给 Dinh,让他改写成诗。丁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感性的人,他立刻就理解了我所写诗句的精神。我将永远记住有关河玉公社的形状和地理的描述。在我的整整一页纸上,丁用十分钟的时间写下了一段非常迷人的开篇诗:河玉,我的英雄的祖国,两边山峦巍峨,河水碧绿潺潺,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泛舟呢?就这样,丁氏将乡的历史剪影变成了400首富有意象和艺术深度的诗歌。团里那些对诗歌颇有造诣的男士们都对丁赞不绝口。记得有一天晚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昏暗的油灯灯光下,阮金亭先生代表代表团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朗诵了这个乡村的历史,直到深夜,让大家感动不已,不愿离去。那次坠落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永恒一样。在前线没有进展的安静的下午,我们经常聚集在 Xuan Dieu 的家里。阮仲定、友润和朋友们讨论了诗歌、报纸和战争话题。阮仲定 17 岁时开始收集他的作品。当时,歌曲的草图家乡水后来也形成了,但与原版有所不同。我记得开头的一句话:一天晚上,在古老的森林里,在飘落的雨中行走。一件雨衣根本遮不住身体。水从嘴唇间流过,吮吸着每一滴。后来,我非常懊恼,因为在印阮仲定的诗时,一位编辑漏掉了中间的一句话,破坏了一首好诗的精神。然后我们就进入了这个世界!丁成为《人民报》的战地记者,友润去了《万艺周刊》,吕辉原和黄莱江去了万和出版社……我和马江兰留在学校,成为大学教师。 1965年10月10日,纪念首都解放。悄悄送我随文学院回山林撤离。在我离家的那些年里,Dinh 一直住在我位于一条荒凉小巷里的小房间里。丁在河北担任常驻记者期间,不断进行诗歌创作。每次见面,我们都很匆忙,但丁常常给我读新诗,而不是“茶和酒”。 1967 年,丁给我看了诗歌《Nuoc vối quê hương》的最终稿。戊戌年春天,丁给我发短信,让我回河内告别,然后就离开了。我无法回去。 《我小房间里的告别》是 Huu Nhuan 用 Xuan Dieu 的旧录音机上的开盘磁带录制的。笑容依旧纯真,与朋友的告别和留言依然和每年一样,但谁也没有想到,那是丁永远离开的时候。 1968 年深秋,丁作为岘港前线的战地记者躺在秋盆河畔。后来替我们把丁从战场送回来的人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文学院的一名学生——陈梅杏先生,他现在是《Tuan Tin Tuc》报的负责人。每次想起阮仲廷,我都会通过《Nuoc vối que huong》这首诗来想象他。多年来,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个木制镇纸,上面有普希金的照片和一首诗:“人们将永远记住我的名字。”这是 Dinh 上学最后一年的纪念品。后来,无论身在何处,哪怕是长途跋涉,怀念朋友,家乡的水永远是一滴水,永远渗透在我的心里,是记者——是军人——是诗人——是真诚的朋友的记忆。

作者:行政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