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克副教授在医院接受治疗十余天后不幸离世的消息,震惊并悲痛了历史系各年级的师生和同事。近两周的时间里,大家轮流在医院陪伴教授,希望能尽快给予他和家人鼓励和支持。然而,噩耗来得太快。尽管大家倾注了全部的爱,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并运用了最先进的医疗手段,也未能让教授回到家人、朋友和同事身边。此时此刻,回到历史学院——这位老师的第二个家、他的家人——学院的师生们似乎仍然难以置信。失去亲人的悲痛如此巨大!悲伤和痛苦难以言表。历史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一位尽职尽责的管理者;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失去了一位人格魅力四射、讲授越南历史文化精彩绝伦的伟大教师;同事们失去了一位朋友、一位兄弟,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对每个人都尽心尽力;而社会失去了一位终其一生都充满奉献精神、热情洋溢、充满爱心的人。
“柯老师在大家的爱中安详离世”
阮光玉教授(越南国家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所前所长)仍然感到震惊:“我们早上还在聊天,下午就听说柯进了医院。我立刻赶了过去……结果我们再也没能见面。这简直太讽刺了!”阮光玉教授与阮海克副教授自幼相识,一同进入大学学习历史,45余年的友谊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阮光玉教授回忆道:“我一直觉得阮海克是那种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对青春充满热情的人,这非常特别。他高中时就开始写诗,我记得他那首得过奖的诗《那门炮》。他上学时,常常骑着自行车,一边骑一边读诗。他外表看起来有些‘老’,但依然非常年轻,充满活力。从孩提时代到现在,阮海克一直都是一个幽默风趣、热情洋溢的人。” 阮海克副教授出生在一个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兢兢业业的教师,母亲也精通汉字和诗歌的家庭,因此他们从小就引导孩子们走上学习、考试、通过考试,然后成为教师的道路。 Ke老师在阮平谦庄贞的故乡长大,那里有笛子、风筝和鞭炮的摇篮曲。

阮光玉教授回忆道:“我刚进历史系时,就非常钦佩他,因为他学识渊博。他一进系,还没上过课,就已经能熟练地背诵历史书籍,比如《大越史记全书》、《越史通牒强记》……他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异,很快就得到了潘辉黎先生、潘大端先生、范氏谭女士等优秀老师的指导……可以说,柯先生很早就成熟了,成为一位年轻有为、备受尊敬的讲师,深受学生爱戴。他不断学习,尤其幸运地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在俄罗斯攻读博士学位。”阮光玉教授还提到,柯先生拥有一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很早就积极参与青年团活动,并且在组织和动员青年团活动方面极具天赋。柯先生曾任历史系青年团书记、河内大学青年团书记,很早就入党,并很早就加入了河内大学党委。他还积极参与市青年团、中央青年团的工作,并将青年史、青年团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我从未见过像柯先生这样对青年、青年活动、青年运动和青年发展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当他停止青年团工作去俄罗斯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非常难过,有时甚至会哭泣。”玉教授惋惜地说道。

阮海克副教授在俄罗斯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返回历史系,当时历史系主任是阮光玉教授。历史系拥有一批非常宝贵的专家人才,他们被誉为“四大支柱”,分别是丁春林教授、何文坦教授、陈国旺教授和潘辉黎教授。系里互相商议,安排师生密切学习这“四大支柱”的学术成果。阮海克副教授被安排密切学习陈国旺教授的学术成果。文化史系成立后,陈国旺教授担任系主任,阮海克副教授被任命为系副主任,协助陈国旺教授开展工作。阮海克副教授在文化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著作和出版物主要集中在文化史和文化研究方面。 2004年,阮光玉教授博士就任越南国家大学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阮海克副教授博士被任命为历史系主任。阮光玉教授评价道:“克教授是一位敬业的人,一旦接受了一项工作,就会全力以赴。自担任系主任以来,克教授将系里的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从2004年至今,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历史系在人员和工作的培养、研究、组织和安排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历史系至今仍保持着全国历史学培养和研究单位的领先地位。”

历史系最新成就和骄傲之作是四卷本的《越南史》,阮海克副教授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前,在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之际,阮海克副教授也参与编辑和合著了多部书籍,主要涉及文化和教育领域。他还主持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升龙-河内教育”。此外,阮海克教授还有许多其他宝贵贡献,例如他撰写的关于德子村的《越南乡村文化》一书——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学术著作,深受业内人士好评。但最重要的是,阮海克教授……阮光玉说:“他是一位全心全意为所有人奉献的人,也深受所有人的爱戴。柯老师在大家的悉心照料和关爱中安详离世。这份爱源于他对每个人的爱。这是他最‘人性化’的品质,也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一位老师总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生中!”
历史系副主任武文泉副教授情绪激动,难以平复老师突然离世的悲痛,哽咽道:“这对历史系、历史系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谈及这位与他相识三十余年的恩师、兄长和同事,武文泉副教授说道:“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柯老师是科学热情的典范。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专攻古代和中世纪史,后拓展至文化研究领域,尤其专注于越南文化史。他的热情和努力,加上他与生俱来的智慧,共同造就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越南文化史知识体系。”柯老师的著作虽不多,但每一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著述从不流于表面,总是基于新颖独特的见解,因此他的学术成果常常被人们铭记。就学术而言,他对几代学生、专业领域和社会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这位老师的社会影响力也非常大。他并非以知识传播者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而是经常提及一些历史文化热点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阮海克副教授、理学博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他不仅传授知识,还教导学生如何自学、自探索、研究、自挖掘、自创。从很小的时候起,尤其是在从(前)苏联回来之后,阮海克老师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他话不多,却懂得如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头脑风暴,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老师的讲课内容。阮海克老师从不让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他非常严格,即使生气也会大声呵斥,但没有哪个学生真正意义上害怕他,也没有哪个学生在被他训斥后会对他生气。柯老师是学生人数最多、师生关系最真诚的老师之一。作为历史系主任,柯老师具备领导学院所有必要的素质和专业声望,能够胜任学院乃至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一流科研和培养院系的领导工作。提到历史系和柯老师——系主任,人们会立刻想到这是一所全国领先的历史学科研和培养院系。“他就像学院的凝聚力核心,这是学院非常宝贵的传统,也是历史系的骄傲。学院成员相处融洽,而柯老师正是维系这种团结传统的纽带。”副教授武文泉博士说道,“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为所有人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从不谋求私利。”
“学院的年轻教职工和学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
自1996年起师从阮海克副教授,并于2001年起在历史系与他共事的杜氏香草硕士,在谈及这位她深深敬爱和敬仰的老师时,不禁动情地说:“直到他去世,我才明白,对我而言,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作为老师、同事,还是作为挚友。在每个人的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博学之士,更是一位光芒四射的人。”

在学院里,阮海克副教授博士以其启发学生领悟思想、深入理解越南文化而闻名。他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从传统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文化问题,从而真正理解越南文化、越南社会和越南人民。“王先生去世后,文化研究系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支柱,但下一代又多了一位可以依靠的老师,那就是阮海克先生。然而,直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仍然失去了一位可以依靠的支柱,一棵参天大树,无论在专业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无法依靠他。”杜氏香草硕士说道。她还说,阮海克先生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他充满爱心。他最爱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难管教的学生。这位老师可能是唯一一位在年终报告中专门统计有多少年轻干部没有房子、没有婚姻、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的领导。他与干部们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心他们的孩子是否懂事,是否按时上学。不仅学生喜欢他,系里的儿媳女婿们也喜欢他,学院的孩子们也喜欢他。有些故事,学生们可能觉得难以启齿,但见到阮海克老师时,无需老师开口,他们便能畅所欲言。生活简朴和谐,真诚待人,这是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的共同感受:“即使老师出现在媒体上,他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风格。在社会科学领域,优秀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青年干部都需要像阮海克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
为阮海克叔叔哭泣
即使是“一场意外的死亡”,蓝天也毫无价值,叔叔!如果你不爱这世上的好人,那就把它撕碎吧……蓝天!你走了,我怎能留下?金币丢了,铜钱还在……青春岁月都去哪儿了?那些匆匆写下的诗句,满溢着山川河流,美智的乡下孩子,糖果香肠,一杯杯清水,也都那么快乐……古老的乡间小路,赤裸的双脚,随处可见的破旧衣衫,都去哪儿了?山峦的角落,地平线,叔叔的影子,摇曳而纤细,在水中漫步,都去哪儿了……夜晚,我们吟唱着甜美的歌谣,游历世界,为何我终将老去?明天在哪里?山川河流,漫漫旅途……它们都去哪儿了!但爱、悔恨和痛苦,难道这就是我们头顶的蓝天吗?……
2013年3月19日,河内之夜
阮雄维
再见!
探访副教授阮海克博士的灵魂
你走得如此突然,郊区突然下起了雨。我一生都在划着一艘小船,在文字的河流上,为日子忧虑。还记得我们相爱的时光吗?秋日金色的花朵飞过天空。“三角洲村庄”,我的家乡。“文化交流”,一段充满苦难的人生。“历史,以及与外敌的斗争”。我的心中有多少风暴和巨浪咆哮?我紧紧握着沉默的死神,依然为了文字,追寻着梦想……暴风雨后的校园灵魂枯萎了。校门前的树木,头巾。一段充满感恩的人生。一个很久以前,轮回转世后留下的好名声。
致 Ngoc Th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