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荣获的12项胡志明奖和2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历史学院荣获两项:一项是已故教授、副教授、博士、特聘教授陈国旺创作的越南文化著作系列荣获胡志明奖;另一项是国家奖,获奖者是副教授、博士、特聘教授阮承熙创作的《升龙——17、18、19世纪的河内》。这是历史学院教职工第五次荣获胡志明奖、第四次荣获国家奖。
副教授、博士、三好学生阮承熙1937年出生于“河内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巴亭郡行谷街),家乡是河亭村(现清春郡),母亲来自罗富村(旧河西)。他高中毕业于当时河内三大名校之一的阮厝中学(另两所是朱文安中学和长王中学),后考入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一年级,与后来历史界的著名人物同班,如人民教师潘大团教授、人民教师武阳宁教授、人民教师黎茂汉副教授、三好学生范氏心副教授等。据说,在历史系一年级,他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但与许多朋友不同的是,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高中教历史。在河南省和河内市的教育部门任教三十年后,直到1990年,53岁的他才应时任系主任潘辉黎教授的邀请,回到历史学院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史系担任讲师。
高中老师似乎意味着教书,而不是做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凭借对科学的热情、积累的知识——尤其是从英文和法文书籍中汲取的知识——以及与生俱来的吸收能力,他默默地写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很深刻。
随后,在八十年代初,他决定(在国内)进行研究。当时,研究生,尤其是历史领域的研究生,非常稀少。他选择了河内——这片他出生、成长、见证了诸多变迁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1984年初,他的论文《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升龙——河内:一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了答辩,成为历史系首批博士论文(当时称为副博士论文)之一。我记得,答辩当天(在黎圣宗街19号)现场座无虚席,其中包括许多历史界的知名人士。后来,在1993年,他的论文结集出版,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至今已近20年,该书已成为研究升龙-河内,特别是17、18、19世纪升龙-河内研究不可错过、不可提及、不可引用的书籍。
本书利用各种资料来源,特别是西方语言(英语、法语)文献,经过精心整理、系统、高效地阐述了升龙-河内各个时期,特别是17-18-19世纪的面貌,突出了17-18-19世纪升龙-河内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活动,以及通过升龙-河内案例探讨越南封建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阶级机制和阶级交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和崛起的因素、城乡关系、城市中的国家与民间二元关系、城市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概括,成为重要的论题,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研究中世纪越南社会史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书已成为研究升龙-河内历史的典范,经常被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越南历史,特别是升龙-河内历史时引用。该书也是一部宝贵的专著,有效地服务于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史、越南文化史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工作。
该书已被译成英文(由Gioi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为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读者所熟知,为向国际友人推广越南历史文化,特别是升龙-河内的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最近,在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之际,该书被增补并收录于“升龙千年文化书架”中,继续受到研究人员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该著作对推动河内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部优秀的升龙-河内研究著作,该著作堪称研究升龙-河内作为国家政治行政中心的历史典范。尽管该著作主要关注17至19世纪,但大部分与升龙-河内经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都概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该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在迄今为止数百部关于升龙-河内的著作中,该著作堪称最优秀的研究著作之一,标志着河内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读阮承熙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文采,尤其是关于升龙-河内历史文化的著作。这或许是千年升龙文化与现代已相当成熟的河内城市文化的融合与融合。阮承熙已年届七旬,手脚无力,但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足不出户,用座机和手机上网,对世界、国家大事、学校、院系、人事大小事……都了如指掌(有时甚至提前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仍在写作,从研究论文到著作,不辞辛劳。在升龙-河内千年之际,他主编了厚达数千页的《升龙-河内文化文献:西方文献集》,广受好评。就在几天前,他又出版了厚达五千多页的《越南传统文化——视角》。他翻译、编辑了外国学者有关越南的著名著作。
每个遇见他的人都感到快乐,热爱生活。他做事一心一意,认真负责,高效高效。他几乎不在乎人生的得失。所以他很“悠闲”。或许正因为“悠闲”,他才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