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向黄如梅教授——这位艺术家兼教师致以最后的敬意

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上午10:15
今天上午,9月28日,在河内国立大学E栋8楼拥挤的大厅里,参加三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政治活动时,我一直心神不宁。事实上,从昨晚6点20分起,我就收到了系副主任范英绍发来的短信,他告诉我(消息来自阮金定教授):黄如梅教授昨天下午3点20分在175医院逝世,享年95岁。
Vĩnh biệt Giáo sư Hoàng Như Mai – người thầy nghệ sĩ
向黄如梅教授——这位艺术家兼教师致以最后的敬意

Vĩnh biệt Giáo sư Hoàng Như Mai – người thầy nghệ sĩ

2012年7月20日,胡志明市,人民教师黄如梅教授在家中。(照片:成龙/USSH)


为什么一条本应直接传达的消息,却要如此兜圈子?我说它并非直接传达,是因为它本应直接从老师去世的地方传到文学院。但事情并非如此。文学院董事会通过副院长范英绍(Pham Anh Sao)表示,他们收到了阮金定(Nguyen Kim Dinh)教授的噩耗。而阮金定教授是从诗人阮禄(Nguyen Loc)教授的妻子阮禄教授那里得知这一噩耗的,阮禄教授也是我们学院的老师。或许,文学院的许多教职工并不认识黄如梅(Hoang Nhu Mai)教授,甚至从未见过她。但在我们这些自16届以来就读于文学院的学生中,没有人不认识这位老师。因此,我们一直在疑惑,也在自责。原来,由于距离遥远(黄如梅教授于1980年离开河内理工大学前往胡志明市),我们长期以来很少有机会与这位老师亲近,也鲜少了解他的近况。我只知道,他离开文学院后,在胡志明市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语言文学系担任讲师,之后又担任长荣基中学的校长,以及胡志明市文学研究与教学协会的主席。从他离开北方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时间虽长,但在历代文学院学生的心中,这位和蔼可亲、才华横溢的老师——黄如梅教授的形象却从未褪色。毕竟,他也在文学院工作了同样长的时间(1959年至1980年),他的身影又怎会褪色呢?三分之一世纪足以铭刻人生的轨迹。这就是我们为何对他感到如此愧疚的原因……

我记得刚进入文学院第十六届时,我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近黄如梅教授。因为当时文学院的整个“教授群”(黄如梅、丁嘉庆、朱春典、黎廷基、阮泰干、潘居德、河明德、杜德孝……)对我们来说实在太耀眼了。那时学生的羞怯心也让我们错失了很多与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即使是那些年轻一些、名气稍逊的老师,我们也只敢远远地旁观。因此,像黄如梅教授这样声名显赫的教授,对我们来说就更加令人敬畏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黄如梅教授只给我们上过一门越南文学课,大概五六节课。当时的教室在C1楼(现在的美池宿舍)对面的一栋四楼楼里。虽然我们之前就听过许多关于老师的故事,其中不乏夸张之词,比如麦老师讲课像舞台剧演员一样,或者麦老师习惯边讲课边唱《蔡良》里一段非常感人的旋律,又或者麦老师的课让人难以抗拒……然而,当我们真正上第一堂课时,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事实上,我们当时听到的黄如麦教授的课文内容并不算深奥,但其带来的启迪却无比巨大。古代的文学教学与现在截然不同,无需过多的理论或诗学,文学老师只需用心去传授,用热情去打动学生。然而,我发现,那时那些看似简单的课程,却比现在更能激发我们对文学的热爱。文学似乎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就是生活。一位文学老师除了知识之外,更需要一颗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心。黄如麦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老师。这就是我们记住他的原因。

后来,当我们对麦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便不再对他在文学讲座中展现出的艺术才华感到惊讶。他的艺术天赋浑然天成,无需过多赘述。因为早在1943年,麦先生在河内大学文学院任教之前,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他还曾作为演员参演过许多戏剧,并为当时的许多艺术团体创作剧本。后来,他留下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戏剧研究著作,其数量甚至超过了他的文学研究成果。因此,我们看到的,黄如麦老师,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老师的艺术魅力如此令人信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就外貌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依然风度翩翩:目光炯炯,嗓音浑厚,从舞台角度来看,他拥有无可挑剔的“广播”嗓音。我相信,听老师讲课,亲眼目睹他的风格和举止,很多女学生一定会“着迷”。

Trước khi vào giảng dạy tại Khoa Ngữ Văn, Đại học Tổng hợp Hà Nội, từ năm 1943, thầy Mai ngoài việc lăn lộn với ngành giáo dục, còn có thời điểm tham gia với tư cách một diễn viên trong nhiều vở kịch, tham gia soạn kịch bản cho không ít vở diễn của các đoàn văn công thời ấy..
成龙/USSH

在1943年于河内科技大学文学院任教之前,除了在教育领域工作外,麦先生还曾作为演员参与了许多戏剧演出,并参与了当时许多艺术团戏剧的剧本创作。

黄如梅教授除了艺术造诣之外,还具备一位多年从事文学教学的老师应有的慈爱。事实上,我认为这种品质无需赘述,因为一位作家和一位文学老师,若不慈爱,那才奇怪呢。虽然我没有机会与他亲近,但我有幸听到南北两地文学系的师生们对他由衷的赞扬。我知道并非每位文学老师都能像他一样受到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这是因为,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黄如梅先生从未错过任何帮助学生的机会。即使是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尽管我们并不熟识,但在我刚毕业时,因为他不知道我留校任教,他主动提出介绍我到报社工作。事实上,他与许多人关系密切。而这种乐于助人的本能,几乎始终贯穿于这位老师的身上。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

1986年10月,河内理工大学文学院庆祝建校30周年。当时的学院委员会邀请这位老师前往黎圣宗街19号参加庆祝活动。尽管路途遥远,老师还是欣然应邀。不仅如此,老师的艺术灵魂也体现在他当时在文学院留言簿上写下的诗句中:

教师们,有的去世了,有的还活着。
埋葬在战场上的学生
三十年,一段旅程
来到这里,既有悲伤也有喜悦。
请一起焚香。
所有死者都会来到这里

五年前,在人民教师黄如梅教授九十寿辰之际,他曾任校长的张永基中学师生,以及他曾任教多年的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语言文学系师生,为他举办了生日庆祝活动。当时的河内文学院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到场,只送了一篮鲜花和一张贺卡。我当时感到遗憾,觉得这本应是文学院的责任。但转念一想,也算情有可原,因为黄如梅老师如今已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时任国会主席、河内文学院八年级毕业生阮富仲总书记,也因公务繁忙,寄去了贺信和礼物。我虽然未能到场,但听闻此事,依然深受感动。老师被全国各地一代又一代学生对他的美好情谊深深感动,不好意思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己“受宠”太多,便告诉学生们不要过分“夸奖”他,他一生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就像其他许多事情一样,都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我才说自己“无所谓”。此时,老师还“躺在”那里,无法飞回故乡与大家做最后的告别,我匆匆浏览着网络报纸上一代又一代学生对老师的悼念。其中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明知自己即将离世,麦老师依然没有停止想念大家。有文章说,当他躺在病床上,靠着氧气管维持生命时,看到亲友和学生前来探望,麦老师仍然坚持要“拔掉”氧气管,以便能和大家最后说几句话……

再见了,老师,再见了,教授——人民的老师黄如梅。请接受我们,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院全体师生,您挚爱的老家,向您致以最深切的慰问和敬意。

2013年9月一个令人伤感的星期六下午

作者:Tran Hinh

文章总评分为:5 分(满分 1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