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元甲将军
1972年,美军使用B-52轰炸机轰炸海防和首都河内时,我驻扎在广平。有一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一天,我奉命从西方电台收集新闻,突然听到一个消息,震惊得几乎浑身瘫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不止一家电台,而是好几家通讯社轮番播报这个噩耗:武元甲将军在视察导弹基地时被B-52轰炸机炸死……我们谁也不相信(或者说,我们不愿相信),但不知为何,我们都嚎啕大哭,哭得像失去了至亲。中央委员会肯定也知道这件事,所以第二天,越南之声电台就不停地播报将军正在视察部队……我们欣喜若狂,这种喜悦甚至转化为一种乐观,仿佛我们即将解放南方。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知道这位将军在士兵心中拥有多大的地位。
整整十年后,在莫斯科,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将军,当时他担任主管科技的副总理。那时,我被派往罗蒙诺索夫大学做研究。不知何故,在与博士生代表和高级实习生代表举行完一次全体会议后,将军让我留下来单独会见他。幸运的是,在那次极其宝贵的会面中,我得到了将军的指导和建议。更幸运的是,在那次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会面中,我还见到了将军的夫人邓碧霞教授。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向将军夫妇讲述我的部队因为得知将军遇袭的消息而痛哭流涕的故事时,我以为将军会像开玩笑一样一笑置之,但事实并非如此,将军流露出的情感令我惊讶。将军被士兵们对他深厚感情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震惊世界,武元甲将军的名字也因此传遍四方。我也牢记了这场伟大历史事件的诸多细节,尤其欣赏他“必胜”的理念,以及他选择“打得稳,进得稳”而非“打得快,赢得快”的军事格言。然而,若非亲耳聆听将军讲述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我或许只会认为这是一个堪称军事天才的明智之举。原来,促使将军彻夜难眠、最终做出这一决定的,不仅是“必胜”二字,更是他对阵亡将士的血与骨的深切怜悯。鲜少有名将拥有如此深切的同情心,如此热爱自己的士兵,因为“名将成名,必将牺牲万民”是公认的军事哲学,是战争的法则。
或许是因为将军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战争结束后,他对文化进行了很多思考。
1988年,我有幸协助潘辉黎教授组织了第一届越南研究国际会议。会议荣幸地邀请到黄耀将军出席并在全体会议上作报告。正因如此,我才有机会前往黄耀30号,聆听将军的指导。在一次这样的场合,我领悟到他的一个重要观点:“越南军事艺术属于文化范畴。”起初我并不完全理解,但将军平静地解释道:文化是人类为了社会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切创造。在越南历史上,建国与保卫国家始终密不可分,一代又一代人必须挺身而出,拿起武器,运用我们所有的才能和智慧来捍卫国家独立。军事领域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国家的存亡,如果没有文化,那又是什么呢?我曾把这件事告诉过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看法:这位将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将军,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
在会议筹备期间,将军还向我们解释了一些事情,据他所说,越南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甚至说他们“无法解释”。
首先,越南人民失去独立后,又被置于军事强盛、资源丰富、文明高度发达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下,长达数千年之久,却始终未被同化,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将军认为,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解释。
其次,越南人民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历史上几乎所有入侵我国的军队都非常强大且极具侵略性,其中不乏被认为足以撼动世界的军队。例如,13世纪的元朝军队,他们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然而,越南人民三次击败了这支军队。将军指出,这种现象无法简单地解释。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解释我们为何能够战胜美国——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越南战争之前,任何国家,包括那些被认为是世界强国的国家,都对它感到恐惧和畏惧。
将军的教诲让我感觉仿佛在接受一位博学历史学家的指导,我顿时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将军所拥有的只有知识的积累、训练和良好的教育。他曾就读于印度支那大学,也就是河内国家大学的前身,那里是人才的摇篮。更令我自豪的是,将军热爱历史,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职业。他常说,如果没有战争,他想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接受了越南历史科学协会名誉主席的职位。全国的历史学家都视之为莫大的荣誉。将军的才智和人格魅力或许也部分源于此。
我知道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听到将军去世的消息,我的心还是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一句不知何时出现却代代相传的谚语:“生为名将,死为神”。纵观历史,不乏被人民奉为神明的民族英雄,例如海二征、李常杰、陈兴道、陈仁宗、黎利、阮廌、光中……
在我心中,我认为武元甲将军将永垂不朽,成为人民心中的神圣形象。
作者:武明江教授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