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立大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桃花
青少年对家庭关系幸福感的感知
专业:心理学
代码: 62 31 04 01
心理学博士论文摘要
河内 - 2020
项目完成时间: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科研导师:副教授。 TS。阮氏明恒
反驳:………………………………………….....
反驳:………………………………………………。
反驳:………………………………………………..
该论文将在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国家大学博士论文评估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
于:2020年.......时.......日.......月.......年
论文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
-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河内越南国立大学
科学著作清单
与论文相关的作者
Dao Lan Huong (2019),“家庭支持及环境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国际心理学会议:心理学与心理伦理,页57-68。
Dao Lan Huong、Nguyen Thi Minh Hang(2019),“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家庭因素对其有何影响?”第五届越南儿童心理健康国际会议:了解心理健康与社区,页185-197。
Dao Lan Huong (2020),“影响家庭关系和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学杂志》第1期(205),页数62-75
Dao Lan Huong, Nguyen Thi Minh Hang (2020),《青少年对幸福的感知:一项多方法研究》,《心理学杂志》,第 6 期,页
介绍
1. 选题原因
幸福是许多科学领域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心理学。心理学从感觉幸福的角度研究幸福。幸福被认为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到舒适的心理状态。关于幸福的研究方向始于 20 世纪初,但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幸福研究才真正成为一个科学领域,吸引了许多作者的关注,如 Diener (1980, 1995, 2000)、Keyes (1998, 2002)、Ryff (1989, 1995, 2013)。然而,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越南,这一问题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和研究。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和社会意识发生许多变化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是人格形成的时期,他们对生活和幸福的感受也会随着与周围人的关系、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家庭被认为是儿童特别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是孩子得到最贴心养育、关心和爱护的生活环境。家庭也是孩子们在心理和身体上感到安全以确保成长的地方。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性格、情感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家庭对孩子的幸福感有何影响?这些因素的预测能力如何?
在越南,针对青少年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但这些研究仅关注普遍的幸福感,尚未分析其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本人开展了以下课题研究:“青少年对家庭关系的幸福感”。
2. 研究目的
青少年幸福感现状及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3. 研究对象
-青少年总体幸福感
- 青少年家庭关系幸福感水平、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4. 研究任务
(1)理论研究:
(2)实践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关于对象:
本论文的调查样本为北宁省和河内市664名中学和高中就读的青少年。
关于内容:本论文将实践研究限定在以下具体内容:
关于空间:该论文是在北宁和河内进行的。
6. 研究问题
7.研究假设
青少年的总体幸福感和家庭幸福感在程度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群体(取决于性别、年龄、地点、家庭结构)的幸福感存在差异。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类型……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
8.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
量表调查法
访谈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的数据处理方法
9.论文的新贡献
理论上
总体而言,该研究显示了世界各地青少年与家庭关系的幸福感的研究趋势,并表明这在越南仍然是一个相当新的研究课题。该论文系统化了世界上有关幸福的理论,丰富了越南近年来才开始初步研究的理论研究体系。
实践中:对青少年感知幸福感和家庭关系的一些有效量表的初步调整
10.论文结构
第一章:青少年家庭幸福感研究概述
第二章 青少年家庭关系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研究组织与方法
第四章:青少年家庭关系幸福感的实践研究结果
第一章 青少年家庭关系幸福感研究概述
1.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研究
首先,在考察青少年幸福感研究时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两个方向来研究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Bradburn,1969;Diener等,1985)和心理幸福感(Ryff,1989;Clarke等,2011,Keye,1998)。研究不仅评估了青少年感知到的幸福水平,而且还调整了幸福量表。用于衡量幸福感的量表主要有两个:Diener 的生活满意度量表(1985 年)和心理幸福感量表(Ryff,1989 年)。第二个方向是研究幸福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发展、未来发展前景等。
1.2.青少年家庭幸福感研究
1.2.1.青少年幸福感及家庭类型相关因素研究方向
在关于青少年家庭幸福感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幸福感影响不大,但青少年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质量。研究还表明,生活在不正常家庭的孩子幸福感也较低。一些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收入、性别、年龄等因素并不会改变青少年的这种感受。
1.2.2.青少年幸福感感知研究方向及心理环境家庭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国外的研究有Bagi and Manoj (2014)、Antony and Manikandan (2015)、Shek (1997a, 1997b, 1998)、Cripps and Zyromski (2009), 1997b, 2002)、Hassan、Yusoof and Alavi (2012)、Rask、Astedt-Kurki、 Paavilainen、Laippala (2003)、Duineveld、Jasper J;帕克,菲利普 D.;瑞安,理查德·M.;西亚罗奇,约瑟夫; & Salmela-Aro, Katariina (2017), Telze and Fuligni (2009) 重点研究了青少年感知幸福感与家庭心理因素的关系,包括家庭环境、家庭动态、父母看法、父母自主支持、家庭功能、家庭心理氛围、养育方式、家庭冲突。
第一章总结
第二章。青少年幸福感感知的理论基础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2.1.幸福理论
2.1.1.幸福理论研究
2.1.1.1.感知幸福理论
享乐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是迪纳(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a)生活满意度判决和(b)情绪平衡,或者说某人生活中积极影响的数量超过消极影响的数量(Andrews & Withey,1976 年;A. Campbell、Converse & Rodgers,1976 年;Diener,1984 年)。
2.1.1.2.幸福感理论
从本质(eudaimonia)的概念出发,有三种幸福理论:(1)行动中的本质,(2)心理幸福感和(3)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人类本质幸福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幸福感的吕夫。 Ryff 的理论包括心理健康的六个基本方面:自主性、环境掌控力、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人生目标和自我接受(Ryff,1989a、1989b;1995;Ryff,& Essex,1992;Ryff,& Keyes,1995;Ryff,& Singer,1996)。
2.1.1.3.依赖幸福理论
关于幸福的另一项研究方向是研究文化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研究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在研究幸福时过于注重自我实现方面,这种视角并不完全适合东亚文化(Hitokoto & Uchida,2015;Kitayama,Park,Sevincer,Karasawa & Uskul,2009;Koyasu et al.,2012;Kusumi,2012;Suh,2007)。基于这些发现,北山、一琴、内田等研究者提出了“相互依存的幸福”的概念——强调基于关系的幸福,同时也不忽视个人的幸福。
2.1.2.幸福的概念
幸福的概念是多维的,并且充满争议。现代研究认同这一论点:“幸福感是一个多维结构,包含主观、心理和社会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是一个多维概念。”(Negovan,2010,第86页)但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倾向于认为幸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和依赖幸福感三个维度。
2.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2.2.1.家庭中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过渡阶段,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这种转变涉及生物学(例如青春期)、社会和心理变化,尽管生物学和心理变化是最明显的。这种变化导致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2.2.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CNHP
2.2.2.1.育儿
养育孩子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而且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2.2.情感生活质量
情感生活质量是个人幸福的两个方面之一,也是评估家庭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2.2.2.3.物质生活质量
根据 Chowa, Gina & Ansong, David & Masa, Rainier (2010) 的说法:物质生活质量是人类幸福的一个维度。物质福祉是通过收入、消费模式或资产/财富来衡量的。
2.2.2.4.家庭纽带
家庭凝聚力被定义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依恋。家庭纽带可以理解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和行为联系。基于这些观点,我们建立了一个家庭参与量表,由两个因素组成:情感参与,即共享近距离空间(喜欢彼此亲近)和行为参与,即支持和根据家庭做出决定。
2.2.2.5.参与权
儿童参与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原则之一,该公约肯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有义务倾听他们的意见,并促进他们参与家庭、学校、地方社区、公共服务、组织、政府政策和司法程序中所有影响到他们的事务。
2.2.2.6.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概念,包括控制行为的具体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2.2.7.对父母关系的感受
亲子关系感知可以理解为孩子对父母关系的评价,包括家庭中的感受、依恋、彼此的感情、父母之间的互动等。孩子对父母关系的看法可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解读。
2.3.青少年幸福感感知研究模型 在家庭中
2.3.1.哈请嘿生活
生活满意度有几种不同的定义,但我们遵循 Dienner (1984) 的观点:“生活满意度是对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点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的总体评价,从消极到积极。
2.3.2.精神幸福
精神幸福感被认为包含享乐(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内在(积极功能)元素(Ryan,Deci,2001)。精神健康是一种积极、可持续的精神状态,使个人能够发展并拥有良好的生活应对能力。
2.3.3.幸福取决于
依赖性幸福是一种建立在关系上的幸福,是自己与有意义的他人之间实现的和谐与平衡的状态(Hitokoto & Uchida,2015)。
简而言之青少年幸福感是青少年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个体能够良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自我价值、与周围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健康心理状态。
第 2 章总结
第三章 研究组织与方法
3.1.研究领域和主题的一些特点
3.1.1.研究领域
该研究在北宁省和河内市两个地方进行,旨在评估两个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与青少年家庭幸福感之间的差异。
1.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总数为664名12至18岁的青少年,集中在北宁省和河内市的5所中学和高中。下表 3.1 描述了研究样本的一些特征。
表 3.1。研究对象的特征
研究对象的特征 |
n |
% |
研究对象的特征 |
n |
% |
||
性别 |
男性 |
330 |
49.7 |
家庭风格 |
延长 |
382 |
57.5 |
女性 |
334 |
50.3 |
核 |
245 |
36.9 |
||
等级块 |
6年级 |
133 |
20.0 |
父母去世 |
11 |
1.7 |
|
7年级 |
119 |
17.9 |
离婚/分居 |
20 |
3.0 |
||
8年级 |
107 |
16.1 |
有继母/继父 |
6 |
0.9 |
||
9年级 |
83 |
12.5 |
地点 |
河内 |
261 |
39.3 |
|
10年级 |
38 |
5.7 |
北宁 |
403 |
60.7 |
||
11年级 |
121 |
18.2 |
个人情况 |
后代 |
592 |
89.2 |
|
12年级 |
63 |
9.5 |
已采用 |
62 |
9.3 |
||
出生顺序 |
长子 |
298 |
44.9 |
继子女 |
10 |
1.5 |
|
第二个孩子 |
195 |
29.4 |
家庭经济条件 |
富裕 |
158 |
23.8 |
|
最小的孩子 |
129 |
19.4 |
中等的 |
476 |
71.7 |
||
独生子女 |
42 |
6.3 |
难的 |
30 |
4.5 |
||
居住地 |
城市的 |
355 |
53.5 |
|
|
|
|
城郊地区 |
133 |
20.0 |
|
|
|
|
|
农村 |
176 |
26.5 |
|
|
|
|
3.2.研究组织
研究过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
3.3.研究方法
本文从文献研究法入手,提出研究内容,构建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工具——调查问卷,并结合社会统计软件SPSS22.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设计包括:表达幸福感的3个方面量表: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和依赖幸福感; 7个影响因素尺度,13个单变量。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构建。
该问卷在 257 名受试者中进行了试点,以测试其有效性(通过因子分析)、可靠性(Cronbach Alpha)以及问题的长度和可理解性。
以下是量表信度的描述。
表 3.3。基于官方调查数据的量表信度(样本量 = 664)
TT |
规模 |
项目数量 |
克隆巴赫系数 (α) |
我 |
幸福量表 |
||
1 |
对生活感到满意 |
5 |
0.75 |
2 |
精神幸福 |
14 |
0.84 |
3 |
幸福取决于 |
9 |
0.76 |
二 |
影响因素量表 |
||
1 |
育儿 |
6 |
0.79 |
2 |
情感生活质量 |
4 |
0.73 |
3 |
物质生活质量 |
5 |
0.70 |
4 |
家庭纽带 |
8 |
0.84 |
5 |
参与权 |
7 |
0.86 |
6 |
心理控制(不尊重量表)(父亲/母亲) |
8 |
0.78/0.79 |
7 |
对父母关系的积极感受 |
6 |
0.91 |
8 |
对父母关系的负面感受 |
4 |
0.85 |
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频率、平均值、标准差)和推论性统计(比较、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介入变量调查)进行。在获得关于幸福感知现状以及影响幸福感知因素的结果后,我们对20名被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从量化结果上明确幸福感知的现状。为了用定性数据更深入地描述适应现象,论文描述了两种案例:一种是接受心理咨询干预后适应水平较低的PNSS;高度适应性的 PNSS。
综上所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四种方法: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研究数据。
第三章总结
第四章 研究成果青少年幸福感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4.1.现状青少年感知幸福感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4.1.1.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和依赖幸福感
在对表达青少年幸福感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时发现,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表达最高的是“我的生活条件很好”(平均值:5.06,SD=1.43)、“我对我的生活很满意”(平均值:5.03,SD=1.61);在精神幸福感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词语是“我对新事物感兴趣”(M=3.95,SD=1.13),其次是“我感到幸福”(M=3.84,SD=1.04);在依赖性幸福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表述是“我的生活正常但比较稳定”(M=4.09,SD=0.99);“只要不影响别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M=3.78,SD=1.25)。
4.1.2.青少年幸福感总体评估
青少年的感知幸福感从三个维度来衡量:总体生活满意度、感知精神幸福感和感知依赖幸福感。
青少年幸福感感知的三个方面平均得分差异较小,均在李克特量表5个等级中的3级以上。其中,精神幸福感方面的平均得分最高(M=3.48,SD=3.64),其次是依赖幸福感(M=3.36,SD=0.68),生活满意度最低(M=3.33,SD=0.95)。
此时表达青少年幸福感的三个方面(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依赖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3.42(SD=0.59),其中15.8%的青少年幸福感较低,69.4%的青少年幸福感一般,14.8%的青少年幸福感较高。因此,幸福感较高和平均水平的青少年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幸福感较低的青少年的数量。
4.1.3.青少年幸福感表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青少年的幸福感从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依赖幸福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因素彼此密切相关,并且与整体幸福感密切相关。具体数据如下图4.1所示。
图 4.1。幸福表现之间的相关性
考察青少年三方面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三方面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精神幸福感与依赖幸福感的相关性最强(r=0.57,p<0.01),其次是生活满意度与依赖幸福感的相关性(r=0.46,p<0.01),最后是精神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r=0.43,p<0.01)。这表明,孩子的精神幸福感越好,其依赖幸福感就越好,并且生活满意度也与依赖幸福感的各个方面相关。
4.1.4.人口统计变量对青少年感知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感知幸福感均值差异,我们发现性别和父母职业对青少年的感知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其他变量如地点、教育、年龄、阶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类型、家庭冲突、健康问题等对幸福感的评价均存在差异。其中,生活在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年龄较小(初中)、生活在核心家庭或大家庭、家庭矛盾较少、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较好的青少年,其幸福感高于生活在农村、经济条件困难、家庭情况特殊、家庭成员存在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此外,对比结果还显示,家中老小的青少年的依赖幸福感要高于家中老二的青少年。
4.2.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现状
4.2.1.青少年家庭因素的现实
本部分描述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影响状况的研究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养育方式、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对父母关系的感知以及心理控制。
4.2.2.青少年家庭因素的一些相关因素
在本节中,作者将考察青少年家庭因素的人口统计变量平均得分是否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评估子女排行和居住地家庭关系时,平均得分没有差异。其余因素是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类型、家庭冲突均与家庭因素的平均分存在显著差异。
4.3.家庭因素对感受青少年的快乐
4.3.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幸福感的相关性
家庭因素之间密切相关,其中养育因素与其余家庭因素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
4.3.2.青少年感知幸福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
表 4.16。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幸福感的相关性
方面 |
HLCS |
丙种球蛋白T |
高压电击 |
中国核聚变能源公司 |
育儿 |
0.35** |
0.43** |
0.40** |
0.49** |
情感生活质量 |
0.34** |
0.46** |
0.41** |
0.51** |
物质生活质量 |
0.33** |
0.43** |
0.33** |
0.46** |
家庭纽带 |
0.37** |
0.42** |
0.45** |
0.51** |
参与权 |
0.40** |
0.45** |
0.48** |
0.55** |
控制爸爸的思想 |
-0.23** |
-0.21** |
-0.16** |
-0.26** |
控制母亲的心理 |
-0.25** |
-0.24** |
-0.20** |
-0.28** |
对亲子关系的积极感受 |
0.32** |
0.26** |
0.30** |
0.36** |
对亲子关系的负面感受 |
-0.14** |
-0.06 |
-0.09* |
-0.10** |
注:HLCS:生活满意度; HPTT:精神上的幸福; HPPT:幸福取决于; CNHPC:总体幸福感
表4.16显示,论文纳入的所有影响因素都与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呈相关关系,其中,父母教养方式、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和对父母关系的积极感受与青少年幸福感呈正相关,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和对父母关系的消极感受3个因素与青少年幸福感呈负相关。这些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3.3.预测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
在预测回归分析中,我们使用两种回归模型:单变量回归和多元回归。其中自变量为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亲密度、参与权利、心理控制、子女对父母关系的感知;因变量为幸福感的各方面,包括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依赖幸福感。
4.3.2.1.预测家庭各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关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的预测能力。当考虑幸福的三个个体方面: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和依赖幸福感时,对青少年幸福感这些方面变化的预测水平是不同的。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水平可用四个因素来解释: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和对父母关系的积极感受。在这些因素中,参与度的影响力最大,可预测生活满意度变化的 15.3%。在心理幸福感方面,有四个因素可以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子女参与度。其中,物质生活质量对精神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高(β=0.173,p<0.01)。在依赖性幸福感层面,有四个方面:家庭凝聚力、父亲的参与、心理控制、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积极感受。其中,家庭凝聚力的预测能力最高(β=0.219,p<0.01)。
4.3.3.2.预测所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感知幸福感的影响
就整体幸福感而言,六个家庭因素可预测青少年感知幸福感的 39.9% 变化:养育子女、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子女参与度以及对父母关系的积极感受。尤其在这一方面,儿童参与度对青少年感知幸福感的变化具有最高的预测能力((β=0.199,p<0.01)。
4.3.3.3.调查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中介变量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的五个维度(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子女参与度、子女对亲子关系的积极感受)都是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调节变量。这些影响都是积极的,这意味着父母的照顾和养育方式通过家庭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孩子在家庭中的参与度以及孩子对父母关系的积极感受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这些中介变量对养育方式影响青少年感知幸福感模型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4.快乐青少年的肖像
通过选择在幸福的三个维度上得分高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和依赖幸福感。作者发现了35名最快乐的青少年和24名不快乐的青少年。这两组青少年的人口学特征没有差异。但在评估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幸福感与家庭影响呈现很强的相关性(图4.10)。
图 4.10。影响非常幸福的青少年感知幸福感的因素的相关性
为了评估这些因素对最幸福的青少年的幸福感的预测能力,我们对这些因素使用了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五个影响变量(家庭凝聚力、儿童参与度、养育方式、情感生活质量和物质生活质量)预测了感知幸福感的48%的变化。其中,只有物质生活质量因素显著p=0.032,可预测幸福感感知变化的46.8%。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快乐青少年的模型。
第四章总结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青少年对幸福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尽管许多作者对此感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尚未得到明确和具体的探索。该论文从2016年到2019年的三年间,以北宁省和河内市664名青少年为样本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理论上
(1)论文评估了世界上以及越南关于总体幸福感、特别是青少年幸福感的研究状况。关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论文研究表明,家庭类型,即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家庭心理环境,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凝聚力,心理控制力和家庭冲突等因素均对青少年幸福感产生影响。
(2)论文还指出,幸福是一个多维结构,存在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中主要有两种幸福研究趋势: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和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然而。在每一个时代和文化中,幸福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幸福感既有享乐层面的,也有内在层面的。论文表明,青少年幸福感的形成因素有三个: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依赖幸福感。由此,我们构建了青少年幸福的概念框架。
(3)论文还指出了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子女对父母关系的感知以及心理控制力。
1.2.实践
(1)论文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内容及参考工具的基础上,改编并构建了一套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工具。其中,青少年核心幸福感测量问卷包含28个观测变量,分为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和依赖幸福感3个方面,为保证纳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
(2)本论文对664名青少年的幸福感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北宁、河内两省青少年的幸福感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体现在生活满意度、精神幸福感、依赖幸福感三个方面。青少年的幸福感也因性别、年龄、出生顺序、经济状况、家庭类型和家庭环境而异。
(3)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幸福感影响的检验结果再次证实,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家庭因素有:家庭生活质量满意度(体现在父母教养、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对父母关系的感知、心理控制力。但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指出了各个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以及构建了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模型。
(4)论文表明,在家庭因素中,参与权对青少年幸福感的正向影响程度最高。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降低青少年幸福感的方面还有家庭冲突、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心理控制,尤其是父亲的不尊重控制。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肯定青少年的幸福感与家庭方面密切相关。人口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
(5)论文还指出并讨论了家庭因素(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凝聚力、参与权利、对亲子关系的积极感受)对养育方式影响幸福感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提出提升幸福感的措施。
(6)本论文描绘了家庭中最幸福的青少年的形象。
除了这些发现之外,论文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概念化方面:幸福的概念仍然有西方的借鉴,尽管该概念的核心已经越南化以适应研究对象。其次,由于北宁与河内的研究对象不同,本论文没有专门考察这两个研究地区的幸福感感知的差异。另外,只有极少数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37/664,仅占研究对象的0.06%),因此无法证实家庭类型变量对青少年幸福感感知的差异。
2. 建议
根据青少年幸福感及家庭因素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建议。
1)在养育子女方面,父母需要注重对子女身心两方面的照顾,确保自己既是子女坚实的精神支柱,又是子女可以倾诉烦恼的知己。此外,父母需要维持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过度保护,而应该给予孩子决定的权利、分享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此外,父母也需要保持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互相关爱,让孩子在评价父母关系时有安全感。
2)在家庭生活质量方面:父母及家庭成员需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青少年对养育子女、情感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具体来说,父母需要帮助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教导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花更多时间照顾孩子的需求。此外,父母不仅仅是父母,还需要扮演朋友的角色,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并在需要时随时提供帮助。还需要给孩子一些私人时间,不要过多侵犯他们的隐私。父母也需要尊重孩子的决定。物质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增加青少年的幸福感,所以父母除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要照顾孩子的物质因素。研究表明,生活在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比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更幸福。然而,青少年对家庭最大的期望是在家里、在学校和在街上获得安全感。
3)参与权方面:除了关心孩子,照顾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外,赋予孩子参与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表达意见的权利是强烈影响和预测青少年幸福感变化最大的因素。青少年不仅希望父母给予他们决定和表达意见的权利,还希望父母在他们意见或观点不正确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们分析。很多家庭中,父母常常会赋予自己权利,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很少有父母耐心地听孩子说话。青春期是心理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年龄,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为孩子的成熟创造条件。其实,当孩子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意见,被禁止,被迫服从命令时,他要么会强烈反对,造成亲子矛盾,要么会依赖父母的意见,拒绝有自己的主见,导致永远只是个长着大人身体的孩子。因此,为了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父母需要尊重孩子,教会他们独立。
4)在家庭凝聚力方面:家庭成员需要互相关心,分享生活中的一切,给予建议,并在有人需要时提供帮助。经常互相打电话。我们应该住得近一些,创造许多机会来亲近彼此、互相照顾。
5)在家庭中,父母也需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互相关心。虽然婚姻生活中难免会有矛盾,但和平解决矛盾,不影响孩子的感受,也是让青少年感到更幸福的。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