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
冯志坚
国际政治关系
(1945-1955)
专业:政治学
代码:62 31 02 01
政治学博士论文摘要
河内 – 2020
该研究工作在以下单位完成: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
科学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1:副教授,陈寿光博士
讲师2:副教授,范国清博士
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
该论文将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举行的全国大学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具体时间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
论文全文可在以下网址找到: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越南国家大学,河内
介绍
1. 该主题的紧迫性
选择这个主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在越南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中,直接且深入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的课题数量仍然相当有限。长期以来,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往往被纳入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导致二者界限模糊,留下一些需要进一步厘清的空白。
第二,1945-1955年这一时期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提及,但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却鲜有关注。事实上,在国际政治关系史的演进过程中,1945-1955年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关系存在诸多值得分析和阐释的显著问题,例如:1945-1955年是各方主体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作与博弈并存的时期,它开启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为两极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此后国际舞台的诸多重大变革奠定了基础;尽管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极其激烈,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爆发,取而代之的是冷战的出现、升级,随后进入了一段短暂的降温期。这一时期见证了旧式殖民主义的逐渐衰落,许多殖民国家在二战后通过不同的道路重新获得独立,其中一些国家赢得了对殖民国家的重新入侵(典型例子是1954年法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的战败);……许多研究者试图全面解释1945年至1955年期间的国际政治关系,但至今仍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
第三,对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诸多实践价值。通过解读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从而识别和肯定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些共同特征和经验。这些共同特征和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当代世界政治的走向,同时也为完善国家外交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奠定了基础。
第四,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中,越南外交政策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无法摆脱某些局限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45年至1955年期间,越南作为当时国际政治关系中多条重要路线的参与者,经历了诸多起伏。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这一时期对越南仍具有诸多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对从中汲取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总结和应用。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决定选择该主题。《国际政治关系(1945-1955)》作为我的论文选题。该选题适合政治学专业,因为它着重分析和阐明1945-1955年间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虽然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必不可少,但该选题展现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连贯性,重点关注国际政治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选题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范围也清晰明确,符合博士论文选题的要求。
2. 研究目的和任务
2.1 目的
明确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从中汲取对当前时期有价值的评论和建议。
2.2 任务
- 阐明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国际政治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关系的特征;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理论;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体和方式;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确定特定时期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方法;……
- 研究和分析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内容。
- 对 1945-1955 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进行一般性总结,并总结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一些共同经验。
- 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越南未来一段时间的外交政策完善。
3. 研究对象和范围
3.1 研究对象
1945-1955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
3.2 研究范围
- 时间范围:1945-1955年期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55年底)
- 空间范围:对 1945-1955 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进行全面研究,既包括国际层面,也包括一些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国家、地区和热点地区。
- 内容范围:本书将分析二战后至东西方紧张关系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激烈对抗后暂时降温期间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并将分析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国际政治关系,并有选择地将其整合到适当的内容中;必要时,尤其是在最后一章的内容中,将与当前时期联系起来。
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4.1 理论基础
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同时,为了确保符合专业要求和论文主题内容,论文也采用了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文融合了国际关系研究中多种主要理论的视角,例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等。除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外,论文还将运用系统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的有力论据,以期对研究问题给出更完整、更全面的解释。
4.2 研究方法
- 逻辑历史法:该方法用于将主题时间范围内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进行科学、逻辑的串联、系统化和安排,从而为解释 1945-1955 年国际政治关系的内容奠定基础。
- 比较方法:这是该领域常用的方法。具体而言,它有助于完成一些重要任务,例如:比较1945年至1955年间参与国际政治关系各方的观点和行动;将作者的许多评论与世界政治的实际发展、同时期的文件和官方声明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验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 统计方法、数据处理:论文的某些部分交替运用了这种方法,帮助作者为给定的论点提供必要的数据和证据。
此外,该论文还采用了许多其他补充方法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5. 本论文的新贡献
- 阐明了与论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理论方面(国际政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国际政治关系研究中的一些典型理论;研究特定时期国际政治关系内容的方法;……)。
- 1945-1955 年的国际政治关系是根据政治学方法进行科学和系统研究的。
- 对 1945-1955 年的国际政治关系进行了总体回顾,并从中指出了一些对越南当前形势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建议。
6. 理论和实践意义
- 理论意义:有助于完善国际政治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学的角度解读1945-1955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
- 实际意义:可作为其他相关主题的参考文件;为越南当前时期提供一些具有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的评论和建议。
7. 论文结构
除了引言、结论和参考文献之外,论文正文还包括以下4个章节:
第一章 研究概况
第二章 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三章 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评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章
研究概况
1.1 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情况
1.1.1. 与……相关的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与此问题相关的值得关注的研究有:《牛津国际政治理论手册》克里斯·布朗、罗宾·埃克斯利著(2018),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作品国际关系理论由黄克南编辑(2017),河内世界出版社;作品国际政治理论肯尼斯·N·沃尔兹著(2010),美国韦弗兰出版社;作品国际关系——方法论作者:段文胜(2003),河内统计出版社;作品国际关系斯蒂芬·麦格林奇(系列主编)(2017),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shing,英国布里斯托尔;作品世界政治:趋势与转型作者:Charles W. Kegley、Shannon L. Blanton (2017),Cengage Learning,波士顿;作品世界政治——利益、互动与制度杰弗里·A·弗里登、大卫·A·莱克、肯尼斯·A·舒尔茨著(2015),纽约和伦敦:WW Norton & Company出版社;作品国际关系理论作者:Paul R. Viotti、Mark V. Kauppi (2003),劳动出版社,河内;...
1.1.2 研究涉及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内容
与此问题相关的值得关注的研究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的国际关系史(1939-1952年)范江著(2005),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书籍冷战:一部国际史K. Fink 著 (2018),Routledge 出版社,美国;作品国际关系史作者:Bogaturov Aleksey Demofenovich、Averkov Viktor Viktorovich (2013),国家政治出版社 - 真相,河内;工作现代国际关系史主编:陈南天 (Tran Nam Tien)、阮俊庆 (Nguyen Tuan Khanh)、陈飞俊 (Tran Phi Tuan) (2008),河内教育出版社;作品1945年后的世界政治彼得·卡尔沃科雷西著(2007),河内劳动出版社;作品1945年以来的世界——国际关系史作者:Wayne C. McWilliams、Harry Piotrowski (1993),Lynne Rienner Publishers,美国;工作1945年至1995年的国际关系Hoang Van Hien、Nguyen Viet Thao (1998),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工作现代世界史 1917 – 1995由阮英泰编辑(2014),越南教育出版社,河内;作品两种主义,一百年作者:Tieu Phong(2004),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
1.1.3. 对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概况的研究及相关评论和建议
在1.1.1和1.1.2小节所列举的文件(包括越南语和外语文件)中,许多文件都与总结1945-1955年间国际政治关系的特征和性质有关,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作者不再赘述这些文件,并将补充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文件,特别是:这部作品论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和规律Vu Duong Huan,(2007),《东南亚研究》,第2期(总第65期),第62-70页;作品冷战史路易斯·约瑟夫·哈勒著(1967年),哈珀·罗出版社,美国;作品战争的命运: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的陷阱?格雷厄姆·艾利森著(2019),河内出版社,河内;作品当代世界秩序Tran Huu Tien(2014),政治理论第5期,第98-100页;作品从实力平衡视角解读美中关系:合作与竞争阮泰燕香著(2017),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
1.2. 已发表研究的结果以及论文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2.1. 已发表研究的结果
在综合分析并参考了与本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和文献后,作者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许多著作并未提及和深入解释诸如国际政治关系概念的定义、国际政治关系与一般国际关系和其他领域国际关系的区别、特定历史时期国际政治关系的分析理论框架、对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类和解释等问题。
周一从新视角(尤其是政治学视角)研究国际关系(包括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的著作并不多,即便有,也鲜少与传统视角有所区别。另一方面,许多著作倾向于将国际关系等同于国际政治关系,因此其内容主要围绕政治关系展开,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关系。
周二1945-1955 年的国际关系是一个在许多已出版作品中被提及的问题,但没有一部作品对此进行直接和深入的研究。国际政治关系 1945-1955年。
1.2.2. 本论文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基于以上评论,本文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一是阐明国际政治关系的一般理论;以政治学方法为基础,构建解释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框架。
二是从政治角度解读 1945-1955 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其关键变量是:权力与组织、权力分配;主体以及主导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研究同一时期国际体系内的国际政治关系。
三是对 1945-1955 年国际政治关系的特点作了总结性评论。
四是总结经验,并提出可在越南当前实践中应用的有价值政策建议。
第二章
一些理论问题
论国际政治关系
2.1. “国际政治关系”的概念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在本论文中,可以概括地定义如下:国际政治关系是 国际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个定义涵盖了国际政治关系的三个显著特征:社会性和权力性(政治关系的共同特征);国际性(国际政治关系的两个显著特征)。更具体地说,国际政治关系并不等同于国际关系,因为前者是在政治领域内专门定义的,而“权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它们也与其他层面的政治关系没有重叠,因为国际性是由“无政府状态”具体化的。
2.2 国际政治关系基本理论
2.2.1. 现实主义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现实主义的一些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主体,它们作为单一的、理性的要素行事;第二,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各国的动机和行动有着强大的影响;第三,在无政府状态下,权力和安全是国家的首要关注点;周三,国际机构对合作的影响微乎其微。
2.2.2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主要论点基本上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在国际关系中,除了国家之外,还有非国家行为体;周一,国际关系受许多国内因素影响;周二,国家是一个理性主体,但在几个关键点上与现实主义观点不同;周三,国家利益是多元的,国际关系涵盖许多不同的领域,而不仅仅是安全和权力;周四,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冲突并非唯一的生存状态。
2.2.3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一些重要论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阶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课题;周一,国际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开始发展;周二,阶级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首要国家利益;周三,提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观点,强调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团结的必要性;周四,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阵营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合作共同解决;星期五,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共同的敌人——国际资产阶级。
2.3. 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体和方式
2.3.1. 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体
2.3.1.1. 国家主题
国家一直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政治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原因如下:第一个国家是最主权和最持久的实体;周一该国参与国际关系的目的明确,动机强烈;周二国家是影响国际关系各个方面最有能力的主体。
2.3.1.2. 非国家实体
值得注意的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除了上述典型实体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关注的实体参与世界政治,并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
2.3.2. 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方式
2.3.2.1. 冲突
关于该方法冲突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在国际政治关系中长期使用的传统方法,它有着不同现实主义学派以及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
2.3.2.2. 合作
与冲突不同,方法合作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与对人性的悲观论调相反,自由主义相信国际关系中各方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解决共同问题。
2.4 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任何问题都同时受到不同层面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与其他因素相比,一些基本因素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在本部分,作者将以1945年至1955年为背景,着重阐明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家利益和世界秩序。
2.5. 确定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内容的基础
作者提出了以下有助于确定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内容的主要论点:第一,本论文并非完全依赖于上述任何理论,而是尝试选取每种理论的恰当之处,以相对全面地解决具体问题,其中优先考虑的是……现实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周一基于国际政治关系是参与国际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一定义,该论文得出结论:在权力获取、维持和行使过程中的关系国际关系的主体性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周二,本论文将系统梳理1945-1955年间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并根据能够影响世界政治总体发展的主要关系脉络进行分析。基于以上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1945-1955年间存在的民族国家,并根据以下主要类别进行划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国家。
第三章
主要内容
1945-1955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
3.1. 关系 在资本主义阵营中
3.1.1. 权力平衡关系的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首要显著特征是美国崛起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美国单方面或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政策。这表明,为了履行其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领导角色并崛起为头号超级大国,美国已决定不再回归传统的孤立主义。
3.1.2. 新的关系框架出现
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关系是在一种新的关系框架——资本主义阵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此更加紧密,关系的有效性也显著提高。这一关系框架的成员构成相对明确,其最高目标(无论是否公开)是在冷战中与社会主义阵营竞争。
3.1.3 新框架下的发展关系
3.1.3.1. 关于支持建立和发展亲西方国家的进程
首先,解决德国问题或许是资本主义阵营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样在欧洲大陆,西方密切关注的另外两个热点地区是希腊和土耳其。在另一个战略要地——中东,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国家也在试图巩固其权力基础,它们介入伊朗内政以及支持建立以色列国便是明证。由于西欧国家的能力有限,美国已积极主动地、日益深入地介入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局势(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另一方面,美国也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殖民国家维持其殖民统治,以扶持亲资本主义政权,印度支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巩固和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
3.1.3.2. 关于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以加强资本主义集团的力量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便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建立。在西欧方面,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后,该地区各国深刻认识到加强合作、防止战争重演的重要性。他们优先考虑务实的合作方式,主要着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欧洲的发展相呼应,美国也寻求巩固其在拉丁美洲地区的影响力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东亚和东南亚的安全局势日趋复杂,需要美国更深入地介入。白宫也积极推动在该地区建立双边联盟和新的军事联盟。然而,这些联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1.3.3. 削弱苏联和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影响力
除了采取行动加强资本主义阵营,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领域与社会主义阵营竞争之外,资本主义国家还试图削弱本国境内支持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个人、组织和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力。它们一方面在资本主义世界广泛传播反共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必要时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局势。
3.2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
3.2.1. 构建新的关系框架
与资本主义世界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从一开始就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因此,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并非像资本主义阵营那样,以改变权力平衡为前提。在资本主义世界,英国和其他一些强国与领导国美国一样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由于苏联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力量承担并履行几乎所有主要责任,因此在领导阵营建立的过程中,各国几乎没有分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关系方面也采取了重要举措。首先是签署双边条约,以建立和加强彼此间的关系。其次是在阵营内部建立国际组织,以支持各国的发展以及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在这一关系领域,共产党情报机构(共产国际)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成立是最重要的亮点。
3.2.2 新框架下的发展关系
新政治框架建立后,社会主义阵营优先考虑扩大规模,增加成员国数量,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或东德)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加入。除了上述新成员的加入外,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政治关系也继续朝着完善阵营内部合作机制的方向发展,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社会主义阵营的另一个重要政治关系是努力支持和援助殖民地人民和世界各地革命的、爱好和平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
3.3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3.3.1. 系统层面的政治关系
战后时期,以苏联和美国两大权力中心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政治关系的首个显著体现。冷战的爆发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体系层面国际政治关系的又一重大转折点。解决核武器相关问题也是这一层面政治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3.3.2. 特定热点地区的政治关系
希腊、土耳其、伊朗的热点地区这些都是政治热点地区,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后初期苏联与西方之间日益加剧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关于德国热门景点,围绕柏林的冲突引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标志着德国正式成为冷战爆发后的第一个冲突爆发点。关于中国热点首先,中国内战的结果直接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中反共主义的兴起。就国际政治关系而言,新中国的诞生也为世界秩序中一个强大力量极点的回归和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关于朝鲜半岛热点地区随着两大阵营之间的紧张局势从西向东不断扩大,朝鲜半岛成为新的冲突地区,最终爆发了朝鲜战争。
3.4 殖民地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3.4.1. 民族解放问题上的关系
1945-1946年间,许多资本主义强国在这一关系中的角色逐渐明朗,它们企图在二战结束后重新占领前殖民地。然而,尽管帝国主义国家竭尽全力,但它们无法回避战后自身实力大幅削弱的事实,而前殖民地爆发的强烈反抗浪潮也使得以传统方式维持强大的殖民统治逐渐成为不可能。然而,在那些具有战略位置、对东西方竞争影响巨大的殖民地,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仍在艰难复杂地继续进行。上述发展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954年日内瓦会议选择结束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方案,也反映了1945年末至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些重要特征。
3.4.2. 外交政策选择中的关系
争取独立固然艰难,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曾经占领过本国的国家建立关系则更加困难。总而言之,后殖民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有三种趋势:直接参与或与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密切关系(菲律宾是典型例子);直接参与或与资本主义阵营保持密切关系(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典型例子);以及试图保持中立立场,不加入任何阵营(印度和不结盟运动是典型例子)。
第四章
评论和政策建议
4.1. 对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些评论
4.1.1 基本特征
第一个国家行为体相对于非国家行为体的主导地位。周一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等级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权力和作用主要集中在大国手中,尤其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周二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体主要采用冲突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虽然也有运用,但并不占主导地位。周三一些个人的作用变得非常突出,但仍然对国际政治关系的整体内容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周四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完全主导国家利益。星期五1945年至1955年间,两极格局的出现以及相应的权力秩序的形成,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4.1.2. 一些常见的经历
第一个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超级大国(如果有的话)和关键大国有能力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周一关于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方式:冲突是主体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方式。周二关于国家利益因素:国家利益始终是各国参与国际政治关系时的最高目标。周三关于世界秩序:国际政治关系往往会随着国际体系中权力秩序的波动而变化。
4.2 一些政策建议
第一推荐因此,有必要相对准确和具体地评估越南在当代世界力量秩序中的整体国家实力和地位。第二项建议需要抓住世界权力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提升国家地位。第三项建议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甚至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越南需要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结论
尽管1945年至1955年这一历史时期已从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关系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原因在于,1945年至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内容不仅对专家学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对当今时代也具有诸多实践价值,尤其是在理解当代世界政治、从而为越南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方面。
因此,本文作者着重完成了若干具体的研究任务,并得出以下基本结果:
第一,本论文综合评价了杰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该主题可以着重研究的空白领域,具体而言:尽管国内外直接或间接涉及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却鲜有提及和重视;国际关系史及其各个特定时期的研究著作虽已颇多,但从新视角(尤其是政治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的著作却寥寥无几,即便有,也未能清晰地展现其与传统观点的差异;1945-1955年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虽已被诸多著作提及,但……1945-1955年间的国际政治关系这是一个新课题,目前还没有人直接研究过它。
周一,本论文构建了分析1945-1955年国际政治关系的科学理论框架。为此,作者:界定并确定了政治关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研究了主要理论,重点阐明了与论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若干理论;指出了参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主体和方式;识别了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明确了确定论文主要研究问题内容的依据。
周二,作者以1945年至1955年间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关系脉络为基础,分析了该时期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内容。为此,论文研究了1945年至1955年间国际政治关系的内容,并着重分析了以下主要关系脉络: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殖民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每条关系脉络中,某些主体的作用都比其他主体更为显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能够做出其他主体必须遵循的决策。通过对每条关系脉络的考察,论文密切关注相关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并由此归纳出若干重要问题,并根据每条脉络的具体特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排序。
周三,本论文运用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对1945年至1955年的国际政治关系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总结出一些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共性经验。作者认识到,由于世界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要准确界定国际政治关系的普遍规律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仅通过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例如1945年至1955年)来试图总结出国际政治关系的普遍规律,则可能导致误解和错误评价。因此,本论文结合对国际政治关系自始至终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出一些(但并非全部)国际政治关系的共性经验,并根据论文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类,最后运用研究成果来论证这些经验的合理性。
周四,本论文针对越南外交政策的研究、规划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明确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优势和地位,抓住机遇助力越南在发展进程中迈出新的步伐,以及制定适当的政策以应对中国的崛起。作者以1945年至1955年间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实用数据为依据提出了这些建议。
尽管作者已尽一切努力,但由于问题的新颖性和复杂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难以完全避免不足之处。然而,作者仍然希望本论文能够对国际政治关系研究领域以及越南外交政策的规划和实施做出积极贡献,旨在提升越南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实力。
科学著作列表
与本论文相关的作者
作者:乌什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