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立大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_______________
陈春青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在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
专业:世界历史
代码: 62 22 03 11
博士论文摘要
世界历史
河内 – 2020
项目完成时间: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
科学导师:1. 阮文金教授
2. 副教授,阮孟勇博士
反对意见1:
反对意见2:
反对意见3:
论文将在国家大学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会议地点为: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时间为年...月...日...点。
论文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河内越南国立大学
介绍
1. 选题原因
采矿业是越南乃至世界历史悠久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在越南黎郑时期(17-18世纪)和阮朝初期(19世纪上半叶),采矿业成为吸引众多商人和工人的活动,而华人凭借资金、经验和技术优势,成为上邓艾地区采矿活动的主导力量。至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完成对印度支那的征服后,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剥削。北岐矿产资源不仅成为投资、扩张和建立基础设施体系的场所,为本地区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出口提供服务,而且通过参与地区贸易体系以及其他殖民地体系,为越南融入世界经济作出贡献。此外,尤其是在东京以及整个印度支那的采矿业也有助于恢复法国殖民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对越南北部外国人采矿活动的研究将为了解华人在 Dang Ngoai 上游地区(17 世纪至 18 世纪上半叶)采矿活动的出现和建立以及法国资本主义在 Bac Ky(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出现和建立提供系统而全面的视角。
该主题的研究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在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也有助于解释越南各国政府对外国采矿活动的管理政策的异同;分析和评估采矿活动对越南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南方和法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的影响。
2.研究目标与任务
论文的基本目标是重建和分析社会经济图景,解释越南北部外国采矿活动的出现;分析和解读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各届政府的管理政策的异同以及这些活动在地区和世界背景下对越南及一些国家的影响。
三、研究对象与范围
3.1.研究对象
论文的基本研究对象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语境与外国人在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的关系。
3.2.研究范围
空间上:以越南北部高地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大约时间:17世纪末至1919年。
4.研究方法
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本论文还运用了系统方法、分析方法和比较方法。
5. 来源
一是将历史文献、地理记载和一些中国史书翻译、编辑成越南语。第二部分是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和商人对前殖民时期邓艾的记录,这是西方国家与大越邓艾之间的外交、商业和宗教关系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回忆录、日记等形式表达……第三,法国殖民时期的档案文件、新闻文件和报告是该主题尤为重要的来源,它们提供了有关矿产潜力以及法国殖民者在东京和印度支那勘探、寻找、开采、加工和消费矿产的过程的数据。还有关于采矿的法令、命令和其他行政文件和专著。四是国内外研究项目;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论文、学位论文……
6. 论文贡献
系统、全面地研究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历史进程中,在国家和地区背景下,华人和法国人在越南北部采矿活动的出现和主导地位;分析和解读越南政府对外国列强采矿活动的管理政策的后果以及其对不同历史时期越南社会和一些国家的影响。
7. 论文布局
论文内容除引言、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外,共包括5章:
第一章 研究概况
第二章:外国在越南开展采矿活动的前提和因素
第三章:17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采矿业
第四章:法国在东京的采矿业(1884-1919)
第五章:对外国在越南采矿活动的一些评论。
第一章
研究概况 问题现状
1.1.越南矿产资源及采矿潜力研究
首先是有关17至18世纪大越、特别是邓义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记录和描述。然后是为法国政府在印度支那和宗主国服务的最详细和具体的报告和记录。法国政府派往印度支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采矿工程师的回忆录、笔记和研究。还有政治家、商人、工程师、科学家的回忆录、地理、地理记录、研究著作……
1.2.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采矿业研究
近年来,随着研究外商商业活动及其对东亚地区国家影响的潮流,对越南采矿业以及涉及外商,尤其是华人和法国人的采矿活动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1.3.结果和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内外学者都曾提及越南的采矿活动,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针对各个政权、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各个地方进行孤立研究,并没有对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历史过程中外国人在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的研究。这些都是后续研究必须克服和解决的限制。
第二章
外国在越南开展采矿活动的前提和因素
2.1.越南北部地理分区及矿产资源
越南北部上游地区不仅是越南北部与中国南部的接触区,也是通过面向北部湾的河口和海港体系通往重要海上贸易路线的门户——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门户和贸易中心之一。此外,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使这里成为经济的驱动力,为几个世纪以来维持这里社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2.2.世界及越南矿业的诞生与发展
世界上的采矿活动虽然出现得很早,但都是在西欧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煤炭、钢铁(作为蒸汽机的燃料)的需求旺盛的时候才出现爆炸式的发展。随后,19世纪中叶以来欧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有色金属和化石燃料(作为内燃机燃料)的需求,进一步促使采矿活动在西方殖民者的整个殖民体系中广泛发展。此外,贸易、铁路、电力的发展以及世界大战进一步增加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需求。越南采矿业也未能摆脱世界和地区经济和政治局势波动的影响。
2.3. 17-18世纪越南各政府在区域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大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邓艾的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黎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包括管理上邓艾地区的采矿活动。这一政策不仅方便了国内贸易商,也允许中国贸易商在该地区投资开采矿产。
2.4.中国人对大越矿业的需求
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与西方贸易增长导致对贵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寻找新资源的需求,是促使矿工和贸易商迁移到中国南部地区(如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的重要因素。
2.5.北采矿需求人们法国居住北越
19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时期,冶金学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支柱和基础。此外,普法战争后煤炭、金属资源的短缺以及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竞争,促使法国政府在其殖民体系中的印度支那等殖民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在北部地区开采矿产,可以帮助印度支那殖民政府实现其目标: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北部湾的投资和矿产开采也为法国人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潜在市场开展贸易活动创造了一个缓冲区,将云南、广东、广西与西贡、香港、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区域贸易体系连接起来。
第 2 章总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黎郑时期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力地吸引了17至18世纪华侨华人跨越边界前往大越王朝的邓义地区进行采矿活动。此外,18至19世纪后,随着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大规模移入,以及大越社会中形成了大量稳定的华人社群,加之阮朝领主和阮朝早期国王的有利政策因素,被认为是19世纪上半叶中国矿业活动在越南北部兴起的基础。 18、19世纪也是西方殖民列强为了寻求丰富的资源弥补本国资源匮乏,纷纷向远东地区进行侵略和扩张殖民地的时期。法国对印度支那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利益的追求,是通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定、侵略包括北岐在内的印度支那、建立殖民政权、进行大规模殖民剥削的过程而实现的。
第三章
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采矿业
3.1.黎郑时期中国在 Dang Ngoai 的采矿活动
3.1.1.管理政策黎郑政府关于中国在 Dang Ngoai 采矿活动的意见
黎郑政府开始实行从开采、运输到贸易对矿山进行严格管理的政策,并垄断了矿山开采的管理。这一政策是政府在1760年以监察制度为依据实施的。据此,监察者分为三等:一等为王公贵族;第二,是朝廷官员自愿做的;第三是地方酋长和官员。
3.1.2.劳动
政府允许矿主主动雇佣工人,使得朝廷官员和地方首领能够以私人身份参与采矿活动。此外,政府还允许中国人参与挖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华商经营的矿场,他们雇佣的工人也大多是中国人。这一政策的结果是数万名中国人参与了当艾矿的采矿活动,造成了后来复杂的后果。
3.1.3.税收政策
财政部下设财政部,负责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包括矿业税。矿山和其他林产品的税收是皇家法院专项税收的一部分。因此,朝廷根据矿山的储量和开采产量,规定了每个矿山的租金标准。为了鼓励采矿活动,郑氏家族对新矿山实施了前五年免税政策。但在此期间,矿主、矿长偷税漏税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3.1.4.矿山规模和类型
从规模上看,黎郑时期,中国人参与开采了越南大部分的矿山,包括一些被清朝吞并的矿山(如子龙、五阳、和叶、坡元、同朗、黄岩、合披、黎宣、绥富、严州)……据统计,矿山总数约有七十处,分布在北部高地城镇地区,但集中在太原、兴化和宣光等省。从种类来看,开采量最大的金属矿产是银矿和铜矿。
3.1.5.采矿方法
这一时期,当义矿的采矿方法仍为手工采矿。因此,“工人使用原始工具将矿石从地下挖出;然后将其清洗并在浮炉中煮熟”。中国开办的矿业学校的运作模式与云南的类似。因此,每个大型生产单位都由许多船(地点)剥削,分为多个注射在大型油井(通常为油井)的承包过程中,受让人通常会将油井分包给小型运营商。注射这。一个工厂雇佣五十到两百名工人,分成许多小组,日夜轮流工作,每个小组又由许多团队组成,承担不同的任务,如选矿、支撑隧道、通风、使用水泵排水……采矿后,还要进行矿石破碎、清洗、选择和许多其他加工阶段。所有职位均按照高度专业化进行分配。这一技术过程并不依赖于直接的运营者,而是依赖于投资者和劳动力提供者之间的联系。
3.1.6.中国在一些矿山的采矿活动
3.1.6.1.屠龙
3.1.6.2.宋静
3.1.6.3.其他一些矿山
3.2. 19 世纪阮朝时期的中国采矿业
3.2.1.阮朝的管理政策
在阮朝时期,中国人被允许主动雇佣工人来采矿。阮朝还利用中国人发展了青铜铸造、钢铁冶炼、黄金提炼、陶瓷制造等技术。矿山的管理和监督则由朝廷委托财政部负责。以下是地方土地管理官员的制度。在地方,一旦发现地雷,最高领导必须负责向法院报告。然后国王会颁布法令来考虑组织采矿。阮朝矿业管理政策对华人持开放态度,从而吸引了新一波华人移民越南。
3.2.2.劳动
在北部高地以及全国范围内,阮朝的采矿权被划分为四大势力,其中包括由中国商人征用的、每年需缴纳税款的矿山类型。阮朝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服务于北部高地的采矿业,其中包括中国商人和矿工。中国工人比越南工人更有经验、技术更高。采矿是分阶段组织的,专业性很强。
3.2.3.规模、矿井类型
19世纪上半叶阮朝时期,北部高地的宣光、兴化、高平、太原、谅山、山西等省份共有矿山107处,约占当时全国矿山总数的85%。从矿产种类来看,与18世纪末黎郑时期相比,19世纪上半叶阮朝开采的矿产种类更加丰富。黎郑王朝时期,主要开采铜矿和银矿。阮朝时期,政府允许开采其他类型的矿产,如硝石、朱砂、铅、硫磺等。
3.2.4.剥削规则和方法
阮朝时期,朝廷经常派遣官员或指派城镇和府县的首领来审查和确定矿山的税收配额。为了了解每个矿山的储量,有时政府也会让人开采一段时间,以了解每个矿山的产量。 19 世纪初,嘉隆国王设立拍卖会,向北盛各镇的矿山征收税款。这是每年都会进行的操作,因此税率也会随着年份而变化。但到了后期政体稳定,特别是明命皇帝进行行政改革之后,阮朝长期实行“税额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征用证。中国商人因此被允许长期占用矿山,并更加积极地开采和纳税。但这一优惠政策却导致阮朝放松监管,给中国人偷税漏税、偷运矿产创造了机会,造成大南地区的资源流失。
3.2.5.税收政策
为了严格控制华人的采矿活动,阮朝对每个矿山都规定了年度税率,并在矿山投产后立即组织征税。明命国王还规定,从1832年起,地方官员和朝廷每三年必须对矿山进行检查和重新评估,以制定新的税率。
第三章总结
虽然黎郑王朝和阮朝都颁布过限制华人在上游地区矿山活动的措施,但是由于该公社地处偏远,地形复杂,这些政策只能部分限制华人矿工在上游地区分布的情况。尽管中国人只是以分包商或工人的身份直接获得了一小部分矿山进行开采,但他们仍然试图从越南北部上游地区采矿系统的现有知识中获利。矿工们(包括地方酋长、华人酋长和劳工以及原住民群体)通过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大规模采矿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越南北部高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形成了人口稠密、多民族聚居的居住区,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采矿活动还带来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为国家财政预算做出了贡献,并为越南北部山区省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种子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到了19世纪,阮朝虽然严禁矿产运出边境,但这些法律仅仅限制了公开运输,根本无法阻止金属通过秘密和走私渠道流出边境。
第四章
法国北部采矿业
(1884-1919)
4.1 法国在越南建立采矿业务的过程(1858-1897)
4。1。1。法国在东京的矿产勘探
法国对越南的征服和殖民是一个从16世纪末开始的过程,由天主教传教士和商人发起。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矿山具有高额盈利潜力。法国人在此建立殖民统治后,特别重视矿山的勘探、调查和统计。法国人对印度支那,特别是北岐的矿山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从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尽管对印度支那,特别是北岐的资源勘探和寻找进程自 19 世纪 70 年代初就已开始,但基本上是在《哈曼德和约》和《帕特诺特和约》签署后才加速进行的。
4.1.2.矿山占用政策。
法国人在越南进行勘探和实施矿山占领政策后,颁布了许多法律文件,对整个印度支那以及每个地区的勘探和矿山占领活动进行严格管理。法国人解除了1884年顺化朝廷与巴伐利亚·肖福尔公司签订的关于克宝煤矿和鸿嘉煤矿百年买卖的契约,并直接与煤矿主签订了其他文件后,于1885年2月18日强迫阮朝与法国签订了《矿业条约》,确定越南中北部煤矿经营权初步由顺化朝廷移交给殖民政府。这份公约也为法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印度支那建立采矿制度铺平了道路,就像法国在其所有其他殖民地所做的那样。据统计,自1888年至1945年,有关印度支那及其他国家矿山管理的文献多达90余篇。
4.1.3.设立采矿专门机构
为了促进印度支那的采矿活动,法国实施了许多行政、财政和法律措施。在行政上,法国主张设立专门的矿业机构,协助殖民政府制定矿业法规、进行勘探、授予特许权和管理矿业经营。矿业局及其支持部门在印度支那采矿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2.法国在东京的采矿活动(1897-1919)
4.2.1.法国第一次殖民开发计划中的采矿业
20世纪初,法国为满足工业化进程,对原材料(橡胶)或燃料(煤炭)的需求增加。橡胶和煤炭也是法国的高利润产业,法国人可以在殖民地印度支那直接开发这些资源。这就是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殖民剥削(1897—1914年)的根本原因,而采矿业在这次殖民剥削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1897年3月22日,印度支那总督在给法国殖民地部长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项“行动纲领”,共计7点。这也是保罗·杜默发起的第一次殖民剥削的核心。
4.2.2.采煤
这一时期,北部地区的煤炭产量约占印度支那年煤炭开采产量的四分之三。虽然早在阮朝时期中国人就参与开采煤炭,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法国人的现代管理方式,为北岐的煤炭开采业带来了转折点。从19世纪末开始的最初几十年里,北岐的煤炭开采业呈逐渐发展态势。在采矿业中,煤炭成为一种大宗商品,带来巨大的出口价值。像克堡煤矿,1906年的产量比1903年增加了近3倍,其中消耗量也增加了3倍。在印度支那层面,1913年至1928年间,煤炭产量增加了四倍; 1900年至1929年间,煤炭产量增长了九倍。
4.2.3.金属矿开采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期间,金属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金属开采始于 1904 年,当时在东京地区的皮亚奥克山脉重新发现了锡矿和钨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矿产品在印度支那出口中位居第四位,占印度支那出口总额的4%至8%。
4.2.4.资金投入及技术状况
当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进行最初的殖民剥削时,印度支那采矿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该国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在1888年至1919年期间,大多数煤炭都是手工开采的,主要依靠人力。采矿业的机械化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才开始普及。在矿井中,顶板支撑通常是木制的,后来在一些矿井中,用钢支柱支撑竖井的做法更为流行。
4.2.5.劳工状况
印度支那的采矿业雇用了该国约0.5%的劳动力。 20世纪初,印度支那矿山雇用了270名欧洲熟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49,200名亚洲人。其中约四分之三受雇于煤矿行业。根据规定,煤炭行业包括法国人在内的外国人就业比例最高为总劳动力的10%,其他矿山最高为5%。最初,矿井里主要使用中国人,因为他们身体更健康、经验更丰富、技术更精湛。然而,后来越南人取代了中国人(到 20 世纪 30 年代,越南工人占矿山劳动力的 90%)。
4.2.6.煤炭和金属消费情况
随着殖民政府推行增加商品出口量的政策,印度支那开采的金属矿产全部出口。直至1914年,印度支那的锡矿石出口到新加坡,而锌矿石则出口到欧洲,主要进口国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市场被封锁,印度支那金属矿石寻求在远东市场消费,因为当时日本工业为了满足其发展需要,增加了包括印度支那金属矿石在内的原材料和燃料的进口。
第四章总结
法国虽然在开发和利用越南资源方面落后于中国,但作为欧洲乃至世界领先的殖民帝国,法国拥有发达的工业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它对越南进行了逐步渗透、侵略、抚平和殖民统治。法国人逐步开发、占领了北部地区,并大力发展采矿业,成为其在印度支那殖民剥削的经济支柱之一。
与黎郑政府和阮朝允许外国商人(华人)参与采矿不同,法国人对越南的采矿行为采取了将矿山的所有权和开采权专属于法国人的政策。殖民政府还采取行政措施,在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为矿主创造优惠条件。与越南封建政府过去软弱的管理政策不同,法国人注重对采矿业进行投资,并以更先进的现代化方式进行管理(按照地图、地标进行管理,对采矿条件、所有权期限进行规定,设备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在采矿和加工矿石时采用现代采矿技术……)。这是法国殖民时期采矿业与越南封建时期采矿业的区别和两个突出特点。
第五章
对外国在越南采矿活动的评论
5.1.中国主导着当义省的采矿活动
在中国人的参与下,越南北部上游地区矿业活动的开展成为促进货币和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邓艾与中国南方跨境贸易关系、为邓艾各城市以及越南北部上游地区矿产资源形成新的经济中心注入活力的因素。
5.2.鼓励法国加强对东京的殖民和经济剥削
采矿业、加工业、种植业带来的巨额利润,是殖民政府和法国资本家对北岐地区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一政策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为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进行两次大规模殖民剥削奠定了基本基础、创造了重要前提。
5.3.造成资源损失
中国商人和工人作为经验、技术和采矿方法都较为先进的采矿技术者,在越南北部上游地区的手工业采矿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华人的这些优势对大越的经济几乎没有任何贡献,反而造成了该国资源的流失。
5.4.引发移民潮
在东南亚,越南与缅甸一样,是地理上和文化上与中国相近的国家,也是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国家。越南北部矿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导致边境地区中国移民潮难以控制,从而引发社会弊病、抢劫、土匪等诸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5.5.对中国的影响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华人和法国人在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不仅对越南社会产生了直接和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和法国也产生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5.6.对法国的影响
除对华南地区政局产生影响外,越南北部的采矿活动也对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章总结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在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的采矿活动对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不仅造成越南社会的不稳定,也影响到华南地区甚至法国当局的政治算计。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从17世纪中叶开始邓艾社会经济背景下跨境经济交流活动的发展,加上越南封建王朝管理政策的有利因素,促进了这一时期华人在越南北部大规模采矿活动的出现和形成。此外,凭借经验、采矿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中国人已经控制了上邓艾地区的许多矿区。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导致了从中国南方到邓艾的移民潮。这不仅使黎郑政府难以控制北部高地的局势,也造成中国偷运过境的矿产资源的损失。
法国在印度支那推行殖民剥削和经济剥削,包括在北岐矿产的剥削,不仅引起越南社会许多政治变化,扰乱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导致生产活动部分工业化,货币兑换增加,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法。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越南北部的采矿业是弥补17、18世纪中国铜、银短缺的重要供应来源之一,也是19世纪普法战争后部分满足法国煤炭和金属供应的重要供应来源之一。从政治角度看,越南北方的采矿活动也是中国南方社会经济稳定和法国在印度支那建立的殖民经济繁荣的重要环节。
结论
1.对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北部上部地区外国采矿活动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具有潜力、地位和吸引力,是受中华帝国向南方扩张势力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法国殖民体系中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这里既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空间,森林资源丰富,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要地。
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约三个世纪里,越南北部高地不仅是越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南与中国的边境地区。丰富多样的地理位置和土壤地质,使越南北部高地成为森林和土地资源的丰富源头,维持了当地社区数百年来的生存和发展。该地区的地理和地形描述表明,这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天然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样,产量丰富。凭借这一丰富矿产资源的强大吸引力,随着17至18世纪邓艾工商业经济的开放和发展,在黎郑时期(17至18世纪)、阮朝时期(19世纪上半叶)和法国殖民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北部作为资源、火车头的作用和地位促使外国势力大力参与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的采矿活动。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空间条件为外国在越南北部上游地区开展采矿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由于人口增长、寻求境外资源的需要、中国国内发生重大政治事件以及越南华人聚居区自17世纪起在越南社会结构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口实体,加之越南政策的有利因素,跨境华人渗透,是唐义河上游华人大规模采矿活动出现和形成的基础。
2.通过对越南社会特定经济部门在过去三个世纪的全景重建和勾勒,展示了外国矿工与越南矿工相比的突出特点和特性,即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采矿技术、矿山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见,随着大型矿山的出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现了拥有一定资本的商人,他们负责并雇佣工人来开采大型矿山。这与越南矿工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越南矿工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但他们仍然对土地、季节和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商人和矿工还是法国资本家和矿主,都是当时越南矿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越南私营采矿设施无法与大型外国矿山竞争。作为贸易商和承包商,这些力量总是受益于他们在越南北部上游地区采矿系统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3. 近三个世纪以来,越南北部矿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持续保持大规模采矿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越南北部高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形成了人口稠密、多民族的居住中心,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场所,为后来高平、太原、谅山、老街、宣光等越南北部经济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越南北部地区矿业开发活动由来已久,规模庞大。除了对东道国特别是当地产生负面影响外,它也成为贸易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越南与中国华南地区、越南与日本、东南亚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跨境、跨地区和跨区域贸易关系的爆发式增长。这也导致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发生迅速变化,政治安全、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都不稳定、发生变化。
4.越南各个时期君主保护主权与资源的意识、态度和管理政策不一致且无效。尽管越南历代封建政府对维护主权、确保边境安全问题有很强的自觉性(如18世纪初黎郑时期的土龙铜矿问题),但仍表现出主观性和疏忽性。由此,他们提出的管理政策对于保护主权和保护国家资源来说并不是真正确定和有效的。
如果说17、18世纪黎郑政府通过督导或地方官员对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矿业活动实施的间接管理政策在形式上确实有效,那么它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少收入,而只是给国家派去管理的地方首领、外国商人和矿工带来了直接利益。
尽管出台了一些措施限制中国在采矿活动中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如预期,并不能阻止他们在争夺丰富矿藏份额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方官员欺骗、偷税、收受矿主贿赂的情况,使得朝廷管理矿产资源的政策实际上失效了。虽然越南政府体制不允许矿产运输和消费出境,但这些法律仅仅限制公共交通,完全无法阻止矿产通过非官方渠道流出境。从国家治理政策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生活的波动来看,外国势力及其采矿活动是三个动荡世纪中在越南北部高地存在和发生的不可否认的存在。
5.外国采矿活动已经影响到越南北部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方面,华人在越南北部高地的采矿活动也对越南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直接或间接地给越南社会特别是北部高地社会带来不稳定。它不仅对越南社会产生了直接、多方面的影响,也对中国和法国产生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撇开上述负面因素不谈,华人和法国人在这一地区的采矿活动,对于华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以及法国人在印度支那建立的殖民经济的繁荣,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从经济上讲,17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华人在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的采矿活动,除了给大越带来税收外,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损失。但边境地区强大的矿业开发也促进了居住区和商品交换中心的形成,推动了邓艾上游地区参与大越北部与中国南部边境地区商品交换体系以及大越与中国及东亚地区各国的贸易体系。此时,中国成为大越矿产的非官方消费市场。与此同时,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在北部地区的采矿活动,使越南在与法国祖国经济和法国殖民体系接轨的过程中,初步参与并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部分。煤炭、锌等矿产品出口到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从社会角度看,越南文化与中华文明以及西方文明的接触与互动是一个时而起伏的过程,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越南社会也像一些东方国家一样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枷锁之下时,这种接触与互动尤为强烈。这种文化接触与交流,既是被迫的、强加的,也是自愿的,接受发展水平较高、态度不同的文明的精髓。越南从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转变为一个保护国和殖民地。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在矿工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劳动力。这股力量遂成为一个新的阶级,其利益与封建地主、资本家的利益相矛盾。
最后,外国人介入越南北部高地,导致数以万计的中国矿工和商人移居越南。这种情况促进了通过婚姻或劳动关系进行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进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在一个边界有时只是相对界定且受到当时政治制度影响的动荡地区,产生了种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移民作为边境两侧社区之间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地方当局难以轻易找到有效管理的解决方案的现实。
与论文相关的作者科研著作清单
1. Tran Xuan Thanh (2015),“黎郑王朝时期(17-18 世纪)华人在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的采矿活动”,东南亚研究杂志,(181),页63-70。
2. Tran Xuan Thanh (2015),“华人在越南北部上部地区的采矿活动,《中国研究杂志》(163) 页56-66。
3. Tran Xuan Thanh (2015),“黎贞时期(17-18 世纪)越南北部的华人与采矿业”,过去与现在杂志,(458),页36-40。
4. Tran Xuan Thanh (2019),“19 世纪越南中部的采矿状况(通过一些历史文献)”,中央社会科学杂志,(57),页67-76。
5. Tran Xuan Thanh (2020),“17 至 19 世纪中国采矿活动的兴起及其对大越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情报杂志,(450)。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