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TTLA:比较现代汉语介词和现代越南语介词(通过一些介词)

2016年6月14日,星期二,04:51

博士论文相关信息

1. 博士生的全名:李彦洲(李彦洲)

2. 性别:年份

3. 出生日期:1982年8月11日

4. 出生地:中国广西

5. 河内国家大学校长于 2010 年 11 月 8 日作出的第 3202/QD-SDH 号关于承认博士生的决定。

6. 培训过程的变化:“关于调整博士生李燕洲博士论文题目的通知”(2014 年 1 月 8 日,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第 02/QD-SDH 号)。

7. 论文题目名称:比较现代汉语介词和现代越南语介词(通过一些介词)

8. 专业:比较语言学代码:62.22.01.10

9. 科学指导教师:副教授,陶清兰博士

10. 论文新成果总结:

本论文是越南(乃至中国)首篇以汉越两国介词为研究主题,从语法、语义和用法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的论文。我们首先对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和比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基本概念和语法特征的汉语和越南语介词分类方法,并区分了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在各自语法系统中与动词和连词的用法差异。此外,我们还区分了汉语介词与结构助词、越南语介词与情态动词的用法差异。

在语义层面,我们将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分为两类:一类基本相同,例如:表示空间和时间的介词,如“在”和“in”、“从/自”和“from”、“到”和“to”、“于”和“into”;表示宾语的介词,如“跟”、“和”、“与”和“void”等;另一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表示宾语的介词,如“对”、“对于”和“towards”、“with”、“给”和“for”;表示体貌的介词,如“对于”、“关于”、“就”、“关于”和“about”、“towards”、“with”;表示目的的介词,例如:越南语中的“to”也可以翻译为“用”或“让”等。

在用法方面,我们研究了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有无及其标记主题的功能。关于介词的隐性规则,我们通过大量例句发现了一些规律,例如:句首的介词容易省略,句中或主谓之间的介词则难以省略。表示宾语、表明参与者角色的介词通常不能省略,等等。

11. 实际应用: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论文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比较了汉语介词的特征,特别是典型介词与越南语介词的对应关系。可以说,这是首部全面系统地比较汉越介词的研究。论文着重阐述了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异同,并为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其次,该论文对在汉越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密切关系的两种同类型语言的比较理论做出了贡献。

第三,通过调查过程,我们找出影响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在语言使用(言语和语法)中的因素,例如:介词的存在与否、介词的主题标记功能等。

此外,本论文还为编写越南学生汉语教学材料和向中国学生教授越南语提供了参考资料。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所选介词均已被学者认可,但对于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仍有许多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因此一些介词未在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内提及(例如越南语中的“more”、汉语中的“连”),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2)汉语和越南语是同类型的两种语言,在汉越接触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汉语和越南语介词语法化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和越南语历史发展的规律。

(3)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存在与否规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得出更精确、更科学的规则。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

1. 李燕洲(2011),《越南留学生汉语‘是……的’句偏误分析》,语文学刊(6),第131-133页。(Ly Yen Chau (2011), “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句子‘shi…de’中出现的错误分析”,文学杂志(6),第 131-133 页。

2. 李燕洲 (2011),《浅谈越南留学生汉语语用偏误》,现代语文(3),第138-140页。(Ly Yen Chau (2011),“试图找出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犯的错误”,现代中国期刊(3),第138-140页。

3. Ngo Minh Nguyet, Ly Yen Chau (2015),“比较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的位置分布”,全国会议论文集:越南汉语教学与研究,越南国家大学语言与国际研究学院,河内,第 304-309 页。

4. Ly Yen Chau (2016),“比较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存在与否”,《语言与生活》杂志(2),第 77-79 页。

              

博士论文信息

1. 全名:李彦洲2. 性:男性

3. 出生日期:1982年8月11日4. 出生地:中国广西

5. 录取决定编号:3202/SĐH,2010年11月8日,由越南国家大学校长签发。

6. 学术流程变更:调整研究生 Ly Yen Chau 博士论文题目名称(编号 02/QD-SĐH,2014 年 1 月 8 日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颁发)

7. 正式论文题目:现代汉语介词的比较研究现代越南语(基于一些介词)

8. 专业:对比语言学代码:62.22.01.10

9. 指导教师:副教授 Dao Thanh Lan 博士

10. 论文新发现总结:

本论文被认为是越南(以及中国)研究人员首次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进行研究和比较的成果。我们研究并调查了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基于以往的研究,我们从概念和最基本的语法特征出发,对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进行了分类。我们还区分了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在各自语法系统中动词和连词方面的差异。此外,我们还区分了汉语介词与结构助词、越南语介词与情态词之间的差异。

在语义方面,比较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时,我们将二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为两类:第一类基本一致,例如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介词,如“在”和“in”、“从/自”和“from”、“到”和“to”、“于”和“into”;表示宾语的介词,如“跟”、“和”、“与”和“with”等。第二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表示宾语的介词,如“对”、“对于”和“for”、“with”、“给”和“for”;表示方面和目的的介词,如“对于”、“关于”、“就”、“关于”和“about”、“for”、“with”;表示目的的介词,例如越南语中的“to”可以翻译成“用”或“让”等。

在语用学方面,我们研究了介词的隐性机制以及介词在该主题中的标记性功能。关于介词的隐性机制,我们通过大量实例发现了一些规则,例如,一些位于句首的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很容易被省略,然而,一些位于句中或主谓之间的介词则难以省略。表示参与者角色的宾语介词通常无法省略,等等……

11. 实际应用性: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论文以研究为重点,科学、全面地整理了汉语介词的特征,首先列举了典型介词及其对应的越南语介词。可以说,这是首个将汉语介词与越南语介词进行对比研究的项目,其研究方法全面而系统。论文着重阐述了汉语介词与越南语介词的异同,同时为汉语介词与越南语介词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次,该论文对两种同类型的语言进行了理论比较,这两种语言在汉语和越南语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第三,通过调查过程,找出影响汉语介词和越南语介词使用(词汇和语法)的因素,例如:介词的存在与否、介词的标记主题功能等。

此外,本论文还为越南学生编写汉语教学材料以及中国学生编写越南语教学材料提供了参考。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本论文主要侧重于校勘,所有选定的介词都得到了学者的认可,但对于汉语和越南语的介词,仍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本论文中没有提及一些介词(例如越南语中的“than”,汉语中的“连”),这个问题仍需研究。

(2)汉语和越南语是同一种语言,在中越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汉语和越南语的语法化问题非常有意义,这将有助于探寻汉语和越南语的发展历史规律。

(3)汉语和越南语介词存在与不存在的规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成一个更精确、更科学的规律。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1. 李彦洲 (2011),“汉语句子‘shi…de’的错误分析”越南学生”语言与文学研究杂志(6),第 131-133 页。

2. 李彦洲 (2011) “海外汉语语用学错误分析”越南学生”现代中文(3),第 138-140 页。

3. Ngo Minh Nguyet、Ly Yen Chau (2015),“比较中文介词与越南语介词结合使用”,越南汉语语言培训与研究国际会议,11月第304-309页。

4. Ly Yen Chau (2016),“国际语言学培训会议”研究”,语言与生活(2),第 77-79 页。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