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前路漫漫

2013年1月5日,星期六,00:58
USH — 范廷兰先生(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关于2012年12月底越南人民军成立纪念日之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和自然科学大学两所大学退伍军人聚会的记录。
USH — 范廷兰先生(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关于2012年12月底越南人民军成立纪念日之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和自然科学大学两所大学退伍军人聚会的记录。 一个冬日的清晨,河内寒意袭人。自然科学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校园里,一副与往常不同的景象。一群群身着色彩鲜艳的衬衫和帽子的学生正前往教室,而与他们混杂在一起的,还有身着旧军装、肩章佩戴军徽、胸前佩戴红色勋章的老教师和来宾。他们是来参加河内大学老兵聚会的,此次聚会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44年12月22日—2012年12月22日)和国防日。聚会由自然科学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老兵协会的党委、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组织。今天,自然科学大学的礼堂座无虚席。四百多位老兵的到来驱散了寒意,温暖了校园。人们热情地互相问候、握手、拥抱和亲吻,战争的记忆也随之涌上心头。这所学校见证了无数次师生送别参军的场景。男人们暂时放下笔,奔赴前线,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许多人也从这里献出了生命,永远铭刻在祖国的记忆中。丁仲定、黎英春、阮文泽……这些兄弟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幸存者的心中。他们的意志和行动为国家和学校的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而当年奔赴战场、战后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的,远不止今天在场的400名老兵。1972年应征入伍的文学院学生、记者冯辉盛回忆道:“我们是河内理工大学两届毕业生。并非我们学业失败,而是因为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我们不得不参战,为国家争取独立、自由和统一。”离开学校,他们成为士兵,直面敌人,饱受战争的残酷。但士兵的行囊中,依然怀揣着梦想。即使死亡临近,他们也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重返挚爱的校园。曾亲历广治古城82天82夜激战的范清雄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坦言:“在激战正酣之时,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喃喃自语诗人苏友的两句诗:‘劈开长山保卫祖国’,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他接着解释道:“那时,对于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来说,能够拿起枪炮上战场是一种荣耀,也是爱国青年的责任。奋勇作战,成为英雄;战后重返校园,学习知识,将来成为一名记者或教师,记录那些英勇的岁月。我的这个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让我有机会向学生们讲述那些如同传奇般的真实故事。”

返回

国家统一后,他们回到了挚爱的母校,继续在讲堂里汲取科学知识。那些在隧道里度过的夜晚,追击敌人的日子,以及挖掘昔日战友坟墓时痛哭流涕的时光,如今都化作了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许多老兵已成为优秀的讲师、领军教授和学校的骨干力量。据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老兵协会主席阮志华副教授和自然科学大学老兵协会主席陈光辉副教授统计,目前两所学校共有110名老兵在职,其中包括7名教授、54名副教授、18名人民教师和优秀教师。另有21名老兵身兼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工作岗位涵盖学校、系、中心等各个层级。你们,曾浴血奋战,又回到家乡继续奉献。你们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教师、科研人员的思维,另一种是战士的思维——不畏艰辛,不被困难击倒,不向挑战退缩。这两种思维相互交融,塑造了你们作为战士、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讲师的独特品质。阮文庆教授(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在评价老兵对学校的贡献时,用以下画面说道:“我们学校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老兵们的鼎力支持。他们点燃了热情之火,以高尚的人文精神投身于教育和科研事业,为国家服务。我们以及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师生,永远铭记老兵们的贡献。”

感激

重返校园,每位老兵都怀着不同的感受。战争结束已数十年,但有些人仍然背负着战争的创伤。有些人将血脉和骨骸留在了故土,但归来的士兵人数仍然不够。在重聚之日,老兵们的泪水缓缓滑落脸颊,仿佛想要留住与战友重逢的这一刻。曾在东南战场浴血奋战的老兵阮文林踏上了感恩之旅,寻找逝去战友的墓地。迄今为止,他和亲属已找到150具遗骸,其中80具已送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副教授裴维锦博士(自然科学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也是一位曾在承天顺化战场作战的老兵。1975年后,他回到自然科学大学学习和工作至今。他在讲话中说道:“这次聚会意义非凡。许多来自胡志明市和顺化的老兵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飞来参加。这既是对父辈和前辈的感恩之情,也是一项传承,让年轻一代了解并珍惜他们所创造的成就。我们两所学校计划在校园内建造一座纪念碑,提醒我们珍惜过去和他们所创造的一切,让年轻一代永远铭记并学习他们。” 这座纪念碑是他们回到我们身边,也是我们与他们相聚的地方。这个愿望很快就会实现。

作者:行政

 标签:消息事件角色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