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
行政
2013-01-05T00:58:16-05:00
2013-01-05T00:58:16-05:00
https://ussh.vnu.edu.vn/vi/news/nhan-vat-su-kien/con-duong-phia-truoc-8850.html
/主题/ussh_v2/图像/no_image.gif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 VNU
https://ussh.vnu.edu.vn/uploads/ussh/logo-ussh-2_100_100.png
USSH — 人文社会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范廷兰先生关于2012年12月底越南人民军建军节之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和自然科学大学两所大学退伍军人见面会的笔记。
USSH — 人文社会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范廷兰先生关于2012年12月底越南人民军建军节之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和自然科学大学两所大学退伍军人见面会的笔记。
一个冬日的早晨,河内寒气逼人。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人文大学的操场与往常不同。一群群身着鲜艳衬衫、头戴礼帽走向报告厅的学生,夹杂在一群群走向报告厅的学生中间,还有年迈的老师和身着旧军装、肩佩军徽、胸前佩戴红色勋章的嘉宾。他们是参加河内大学老战士大会的老战士,纪念人民军建军节(1944年12月22日-2012年12月22日)和国防日。此次大会由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人文大学老战士协会党委、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主办。今天,自然科学大学的礼堂座无虚席。400多名老战士的到来,驱散了阵阵寒意,温暖了大家。热情的问候、握手、拥抱和亲吻,战争年代的记忆涌上心头。这所学校见证了无数次老师送别学生,学生送别老师参军的场景。男人们暂时放下手中的笔,奔赴前线,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也从这里,许多人为了祖国而牺牲,永垂不朽。丁重定、黎英春、阮文石兄弟……这些英雄人物,深深地刻在了他们心中。他们的意志和行动,为民族和学校的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而那天,远不止今天在场的400名老兵,还有许许多多的退伍老兵,他们当年奔赴战场,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业。1972年入伍的文学院记者冯辉盛分享道:“我们是一届在河内理工大学读过两届大学的老生。我们不是没毕业,而是因为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为了重新获得独立、自由和统一祖国,我们不得不参战。”他们离开学校,成为军人,直面敌人,忍受着战争的残酷。但在军人的行囊里,依然装着梦想。即使死亡近在咫尺,也梦想着有一天,在不远的将来,回到他们挚爱的学校。曾在广治古城亲临现场战斗82个昼夜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副教授范青雄博士透露:“在激烈的战斗时刻,我还记得自己曾吟诵过苏友的两句诗:开长山救国,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喜悦。”随后,他结合自己的感受解释说:当时青春年少,能拿着枪上战场是光荣的贡献,是爱国青年的责任。好好打仗当英雄,战争结束后,回到学校学习,成为一名记者或老师,记录下那些英雄的岁月。我的这个梦想现在变成了现实,我有机会向学生们讲述像传奇一样的真实故事。”
返回
祖国统一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热爱的学校,继续走进讲堂学习科学知识。曾经在地道里度过的夜晚,追击敌人的日子,挖老战友坟前哭泣的时光,如今都成了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许多老战士已经成为学校的优秀讲师、骨干教授和骨干员工。据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老战士协会主席阮志华副教授和自然科学大学老战士协会主席陈光辉副教授统计,目前两校共有老战士1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4人、人民教师和优秀教师18人。在学校、系、中心等部门担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老战士有21人。你们,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又回到故土,继续为祖国做贡献。你们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教师的心态,一种是科研人员的心态;一种是不畏艰辛、不气馁、不畏难的军人的心态。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一位军人、一位社会人文大学教师的独特品质。社会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阮文庆教授在评价老战士对学校的贡献时,用这样的形象来形容:“我们学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部分归功于学校的传统精神。老战士们以高尚的人文精神,点燃了我们培养和科研事业的热情之火,报效祖国。我们以及现在和未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永远铭记同志们的贡献。”感激
重返校园,每位老兵都有自己的感触。战争已经结束几十年了,有的身上还带着战争的痕迹,有的留下了一部分血肉,但归来的士兵却远远不够。团聚的日子里,老兵们的眼泪缓缓流下脸颊,仿佛要留住这缅怀战友的瞬间。曾在东南战场奋战的老兵阮文林,怀着感恩的心情,踏上了寻找战友坟墓的旅程。至今,他和亲属已找到150具遗骸,其中80具被带回家乡和家人身边。自然科学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裴维甘副教授是曾在承天顺化战场战斗过的老兵,1975年后,他回到普通科学大学学习和工作至今。他在致辞中表示:“这次会见意义非凡。许多来自胡志明市和顺化的老兵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飞来相聚。这既是感恩的表达,也是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珍惜父兄们所建功立业的传统。我们两所学校计划在校园里立一块纪念碑,提醒我们珍惜过去,珍惜他们所建功立业的一切,让年轻一代永远铭记他们,向他们学习。”纪念碑是他们回到我们身边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他们相伴的地方。这个愿望很快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