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活力”——国家的活力
行政
2013-01-09T22:22:30-05:00
2013-01-09T22:22:30-05:00
https://ussh.vnu.edu.vn/vi/news/nhan-vat-su-kien/nguyen-khi-dai-hoc-tong-hop-nguyen-khi-quoc-gia-8826.html
/themes/ussh_v2/images/no_image.gif
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https://ussh.vnu.edu.vn/uploads/ussh/logo-ussh-2_100_100.png
1955年至1995年间应征入伍的河内大学老兵的聚会,是几代军人和学生,以及英雄历史时期的军人和学生的重聚。
1955年至1995年间应征入伍的河内大学老兵的聚会,是几代军人和学生,以及英雄历史时期的军人和学生的重聚。来自各地、各单位的近400名老兵重返母校,齐聚昔日挚爱的校园。17年来,河内科技大学这个名字似乎已从行政文件中淡去,而今天,它仿佛再次闪耀,在T5楼7楼的大厅里熠熠生辉。河内科技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学子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张张温暖的笑容,聚集在这片古老的校园里。许多人肩上的勋章和星章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熠熠生辉。我们欢聚一堂,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为身为河内科技大学老兵而感到无比自豪。河内科技大学的名字在我们心中依然鲜活,每一次提起它,都会唤起我们无数的情感和回忆。根据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和河内自然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理事会的统计,在1956年至1995年的40年间,约有2000名河内科技大学的干部和学生直接应征入伍。曾有一段时间,应征入伍人数高达400人(1971年9月6日),这意味着如果按当时的院系总数计算,有些院系需要动员50到60名学生,每个班级在一段时间内大约会有15名学生应征入伍。重要的是,大多数应征入伍的学生都充满热情,他们主动填写了应征申请书,其中许多人的申请书都是用鲜血写成的。我们K14文学班在入学时(1969年8月15日)有70多名学生,但毕业时只剩下40多人。因此,组织“1956年至1995年间在河内理工大学服役的老兵”聚会可谓意义非凡。这项活动得到了两所大学——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科学大学——的董事会和老兵协会执行委员会的直接支持和指导,但校外个人和团体的贡献也至关重要。从月初(2012年12月5日)开始,副教授博士……自然科学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裴维锦与自然科学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执行委员会以及1956年至1995年间在河内国家大学服役的退伍军人代表举行会议,共同探讨组织工作。两校及两校退伍军人协会执行委员会的团结一致,促成此次意义深远的会议,充分体现了河内国家大学的传统精神依然浓厚。许多来自校外机构但同样是河内国家大学校友的人士也参与了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其中包括:空军防空政治委员陶春寿少将;边防司令部缉毒局局长阮生秀少将;欧洲经济研究所“永远的二十”基金会主任阮景全同志。黎京通同志——科学与环境部;冯辉盛同志——《河内新报》;陈光英同志——越南农业科学院;阮志和同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主席;杜光辉同志——自然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前主席。那天,或许有百分之百的老兵都深受感动,激动不已。尤其当我们在国旗下肃立,再次聆听“越南人民军十大荣誉誓词”时,更是如此。这些我们从小就背诵的誓词,为何今天在这灯火通明、鲜花簇拥的大厅里,却迸发出一种奇异的振奋人心的力量?黎京通老兵清晰的声音,他坚定有力地高举拳头,高喊“我宣誓!”的举动,让我们仿佛重温了当年在军队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想到四五十年后,经历了如此多的艰辛和挑战,我们依然在这里,依然是一支强大的团队,这真的令人感动。这不仅因为近百人中涌现出将军、教授、副教授、博士、校长、副校长、系主任、中心主任,以及作家、诗人、记者、人民教师、优秀教师……更因为过去精神的传承如今得以延续。这种精神似乎依然保存完好,深藏在半个世纪前逝者的心中,如今却突然重现,焕发新生。这股“生命力”再次迸发,唤醒了许多人心中的“老者”,他们身着整齐的军装和礼服,佩戴着珍藏多年的徽章、勋章和奖章。选择T5楼7楼大厅作为聚会地点,也体现了我们深切的关怀。因为这个礼堂不如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E楼8楼的礼堂那样宽敞明亮,但它位于原河内大学的“旧址”上,就在原校长住宅的后面。许多人激动不已,热切期盼着回到这所老学校。虽然校园面貌已然改变,但校园依然屹立。T5楼建在河内科技大学后方原足球场的东侧,这片场地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师生们多次声势浩大的集会,他们不仅热情高涨地奔赴战场抗击美军,还积极奔赴北部边境,挖掘和修建宋桥防线,在国家统一后支援边境地区。这所学校也见证了1961年、1962年以来几代人经历的无数次军事战役; 1971年、1972年,甚至1981年、1982年……有很多盛大的告别,但也有很多悄无声息的离别,因为要维护组织原则、保密原则,或者因为各班级和院系必须居住在偏远、孤立的疏散区,使用高度“军事机密”的邮箱地址:T104、A1、T104 E3、T104 G2(经济学院数学系1班;经济学院文学系2班;经济学院历史系3班)……为了维护“民族精神”,党和国家把我们藏在最安全的地方。后来,当人民和国家不得不把这些人送上前线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最终的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必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崇高信任。因此,我们怀着“独立自由至上”的英雄气概,怀着“斩断长山岭保卫祖国,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的信念,怀着“师生们仿佛参加毕业典礼般离开,纹身笔上墨满笔,准备写诗”的激情,为了这份神圣的信念拼尽全力。当年离开的人并非全都回来了,他们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师……许多人无法参加今天的重聚。许多人倒在了战场上,英勇牺牲,他们的遗体化作了土地和树木,他们的坟墓至今仍未被发现。许多人退伍后,没有条件重返校园,不得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挣扎求生,养家糊口,然后默默地离开了,仿佛从未上过大学,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将自己遗忘。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精力有限、经济拮据,无法“进城”与朋友相聚……今天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即便他们没有成为教授、医生,也没有“房子”,也依然很高兴能再次相聚。正如著名将领武元甲在建军60周年纪念日(2004年12月22日)上所说:“60年了还能相聚,真是弥足珍贵。”我们虽然只有40多岁,但都非常感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都已白发苍苍,许多人已经退休,还有许多人正在等待毕业证书。可以说,参加这次聚会的人中,60岁左右的人群占了大多数。在这些“60岁以上”的人中,还有75岁、80岁的老人。当我们肃立在国旗下,默哀一分钟,缅怀那些为国捐躯、今天再也无法回到校园的挚爱同志时,我们更加动容。这些同志“永远年轻”,例如:黎英春、朱锦峰、阮文泽、陶功克、裴克祥等等。在烈士家属中,本次纪念活动组委会邀请了88岁的黎氏谭女士(来自清化),她是烈士陶功克的母亲——陶功克曾就读于数学与信息学系第十四届;以及裴克祥先生,他是烈士裴克祥的弟弟,裴克祥曾就读于生物系第十四届。可以说,组委会和河内科技大学的退伍老兵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寻找烈士的亲属和遗骸,包括收集整理文件,向国家提议授予烈士诗人黎英春“武装部队英雄”称号。文学院前学生冯辉盛、数学与力学学院前学生阮林、地理地质学院前学生黄廉等退伍老兵的讲话,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唤起了他们许多回忆。我们还聆听了科技大学校长、退伍老兵裴维锦同志对大学、科研教育活动、学校建设以及退伍教师在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校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的感想。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退伍军人的作用,也反映了两所学校党委和董事会在落实人事政策方面的重视程度。两所学校的退伍军人执行委员会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并组织了多次“寻根之旅”。参观广治、奠边府、长山公墓等古战场遗址,在奠边府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与参与奠边府战役的老兵等历史见证人会面交流,两次(2005年、2009年)组织展览并与150多名富国岛战俘互动,与越南电视台合作成功举办交流晚会“烈火与鲜花的时代”(2004年)……据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退伍军人协会执行委员会报告,该校曾与协会及其分支机构协调,组织退伍军人参观东禄路口、永莫隧道、长山公墓、九号公路、广治古城、溪山、奠边府、山罗监狱、定和陆军训练司令部等古战场遗址和历史文化遗迹。北坡、鸿头岛、华闾古都……协会还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与时间相伴》一书,该书广受国内外舆论好评,学校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每年7月27日和12月22日,学校及其下属单位都会向所有伤残军人、烈士家属、特殊家庭和退伍军人赠送礼物,每年每所学校的捐赠总额超过两千万越南盾。协会及其下属单位积极探望生病的会员,并在会员家属去世时进行慰问和哀悼。每年用于探望的捐款总额也高达数千万越南盾。每年在伤残军人和烈士纪念日,协会都会与学校的工会、青年团、学生会和各单位协调,组织探访活动,并向顺城、北宁、河南、河内、宁平、永富等地的重伤残军人护理中心赠送礼物和书籍。每年用于探访和赠送礼物的总金额也达到数千万越南盾。特别是,大学退伍军人协会(KHXH & VN)积极动员会员,为宁平重伤兵护理中心、被敌军俘虏的革命战士博物馆、奠边府退伍军人协会、岘港市柳沼郡退伍军人协会等机构捐赠物资和资金,并支持市级协会组织的募捐活动……也就是说,秉承着“胡志明战士”的精神和情谊,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开展了许多活动,以“报恩”回馈伤残烈士家属和会员。然而,回顾学校退伍军人协会的会员名单,我们也感到担忧,每次大会、每次会议,会员人数都在急剧下降。 2012年12月20日,越南国家大学(越南)河内分校组织了一场老兵交流会,与黎马良、范清雄、范光添等战争老兵进行了交流。此次交流会非常成功,令人印象深刻。越南国家大学校长梅仲润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老兵协会代表、前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校长林伯南副教授在讲话中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继续保持人数优势。”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老兵协会成立于2001年12月22日,至今已举办四届代表大会。协会最初有80名成员,之后又吸纳了18名新成员,完成了33位同志的协会活动移交手续,另有4位成员不幸去世。第三届任期内,协会现有76名成员,执行委员会完成了13名同志的活动交接手续,另有1名同志逝世。截至目前,大学退伍军人协会共有8个分会,62名成员。因此,退伍军人人数从2001年12月22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大会时的近100人增加到如今的60%以上。其中,“55名同志是党员,2名博士,34名博士,6名硕士,2名教授和30名副教授”(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以及“110名退伍军人在学校工作,其中包括7名教授、54名副教授和18名人民教师”(河内国家大学退伍军人)等数据固然令人欣慰,但他们为学校服务的剩余时间已不多了。如今,许多战争老兵在河内国家大学、学校和各院系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就像过去的士兵们在终点线奋力拼搏一样。前河内自然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主席、老兵杜光辉的报告指出:“与1956年至1995年间入伍的河内自然科学大学老兵相聚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为老兵们创造了机会,让他们能够重聚一堂,回顾当年在军队中的英勇岁月,以及国家统一后的生活和工作,并缅怀河内自然科学大学的记忆——正是这所大学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一个幸福强大的越南而奋斗、学习和工作的渴望。该校的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技术兵种,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分配到步兵师,他们直接参与了最惨烈的战场:九号公路战役、溪山战役、连续81天81夜保卫广治城、安禄战役、连续12天8夜的‘空中奠边府’战役、邦美蜀战役、顺化战役、岘港战役、春禄战役、西贡战役……”西南边境战场,北部边境……无论在哪条战线上,这所学校的孩子们都英勇战斗,为之骄傲:他们是河内理工大学的战士。副教授裴维锦博士和副教授武德义博士代表两所大学——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科学大学的领导,向烈士陶公克的母亲、88岁的黎氏谭女士以及烈士裴克祥的兄弟裴克清先生敬献鲜花,表达感激之情。伴随着精彩的表演,一首首饱含英雄气概和诗意的歌曲,这场意义非凡、令人动容的聚会圆满落幕。我们获赠一本精美的纪念日历,上面印着“河内理工大学”的字样,旁边是古老的19号/黎圣宗教室的照片。之后,我们继续在不同的地点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即使到了第二天,那些从远方归来的退伍老兵,例如来自清化、河静、广平、顺化、胡志明市、老街、安沛、广宁等地的老兵们,仍然在互相讲述着他们退伍后、毕业后至今的生活……这些故事似乎永无止境,却又总是那么感人至深。他们讲述的方式既有士兵的视角,又有学生的视角,更兼具将军的风范,因此格外引人入胜。我们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每年举办,也希望河内大学的退伍老兵们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开展这些活动,只要两所学校允许并创造条件。或许措辞有些客气,但我们,作为该校的退伍老兵,谨向两校领导、校内外的退伍老兵组织、军队内外的组织,以及为我们于 2012 年 12 月 22 日举行会议创造条件的河内大学校友们,表达我们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