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大学的“活力”——民族的活力

星期三 - 2013年1月9日 22:22
1955年至1995年入伍的河内大学老战士见面会是一代又一代军人和学生、英雄历史时期学生和军人的重逢。
1955年至1995年入伍的河内大学老战士见面会是一代又一代军人和学生、英雄历史时期学生和军人的重逢。来自各地、机关、单位的近400名老战士回到了曾经深爱的校园。17年后,“河内理工大学”这个名字似乎已经从行政文件中淡忘了,但今天,它又重新闪耀,在T5楼7层的大厅里熠熠生辉。河内理工大学老战士们那一代熟悉的面孔和温暖的笑容聚集在古老的校园里。许多人肩上佩戴的勋章和星星闪闪发光,让校园内外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我们在节日的欢腾气氛中相聚,我们作为河内理工大学老战士感到无比自豪。河内理工大学这个名字几乎完好无损地留在我们的心中,每当提起它,就会唤起许多情感和回忆。据社会人文大学和自然科学大学两所大学退伍军人协会理事会统计,40年间(1956年至1995年),河内理工大学约有2000名干部和学生直接参军。入伍人数曾一度达到400人(1971年9月6日),这意味着,如果以当时的院系总数计算,每个院系最多需要动员五六十名学生,每个班大约有15名学生离开。重要的是,大多数离开的学生都热情高涨,都主动写入伍申请书,其中很多申请书是用鲜血书写的。我们K14文学班入学时(1969年8月15日)有70多名学生,但毕业时只剩下40多名。举办“1956年至1995年期间入伍的河内理工大学老战士”会议,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这项活动得到了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科学大学两所大学的理事会、老战士协会执行委员会的直接支持和指导,但校外个人和团体的贡献也至关重要。从月初(2012年12月5日)开始,副教授Dr.自然科学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裴维甘会见了自然科学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老战士协会执行委员会以及1956年至1995年入伍的河内国家大学老战士代表,商讨组织工作。两校和老战士协会执行委员会团结一致,举行了如此有意义的会议,证明河内国家大学的传统精神依然十分强大和深厚。许多来自外部机构但都是河内国家大学校友的人士参与了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其中包括:防空空军政治委员陶春寿少将、边防司令部犯罪与毒品预防局局长阮生色少将、欧洲经济研究所Forever Twenty基金主任阮景全同志;科技与环境部黎敬统同志、《河内革新报》冯辉盛同志、越南农业科学院陈光英同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老战士协会主席阮志和同志、自然科学大学老战士协会原主席杜光辉同志。那天,所有老战士大概都激动不已,激动不已。尤其是当我们在军旗下肃立,再次聆听“越南人民军十大荣誉誓词”时。这些我们早已铭记在心的誓词,今天,在这灯光璀璨、鲜花盛开的大厅里,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震撼力。黎敬统老战士清脆的嗓音,那举起拳头、坚定有力地喊出“我宣誓”的动作,让我们重温了在军队中那些光辉岁月。想到四五十年过去了,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和严峻的挑战,我们依然在这里,依然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队伍,真是令人感动。这支队伍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近百人成为了将军、教授、副教授、医生、校长、副校长、系主任、中心主任,或者作家、诗人、记者、人民教师、优秀教师……更因为昔日的精神如今再次被弘扬。那种精神仿佛依然保存,完整地保存在半个世纪前逝去的先辈们的心肺里,如今却突然重新涌现,焕发出新的活力。那股“活力”再次迸发,唤醒了许多人心中那位身着整齐军装和礼仪服的“老人”。许多人佩戴着他们珍藏已久的徽章、勋章和奖章。选择T5楼七楼大厅作为会议地点,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举动。因为这个大厅不像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E栋8楼大厅那么宽敞通风,但它位于老河内大学的“旧址”上,在前校长官邸的后面。许多人都为重返老校舍而激动不已。虽然景色变了,但校园依然在。T5楼建在河内理工大学后面旧足球场的东边。70年代,这片足球场见证了师生们的无数次盛大集会,他们不仅热情地前往抗美援朝,还在国家统一后,奔赴北部边境,挖掘和修建双桥防线,支援边境部队。从1961年到1962年,这所学校经历了数代人的战争; 1971年、1972年,甚至1981年、1982年……有很多隆重的告别,但也有很多悄无声息的离别,因为需要维护组织原则、保密原则,或者因为班级和教职工必须住在偏远、孤立的疏散区,邮箱地址是“军事机密”:T104、A1、T104 E3、T104 G2(经济大学数学1系;经济大学文学2系;经济大学历史3系)……为了维护这种“民族精神”,党和国家把我们藏在最安全的地方。后来,我们被迫把这些被人民和国家保护和隐藏起来的人派往前线,那时我们知道这是最后的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必须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崇高信任。因此,我们在“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珍贵”的英雄精神氛围中,在“开路救国,满怀希望地穿过长山”的氛围中,在“师生们像参加开学典礼一样离开,他们的纹身笔沾满墨水,准备写诗”的氛围中,为这一神圣的信念拼尽全力。过去离开的人们并没有全部回来,都成了科学家、作家、教师……很多人没有来到今天的聚会。很多人倒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他们的遗体化为土地和树木,他们的坟墓至今未寻。很多人退伍后,没有条件重返校园,不得不在偏远的农村为家人谋生,然后像没上过大学一样悄悄离开,默默地忘记自己,直到死去。很多人因为路途遥远、精力和金钱有限,无法“游京”拜会朋友……今天来参加聚会的,都算是“成功人士”,即使没有成为教授、医生,没有“家”,也很高兴还能相聚。正如著名将领武元甲在建军60周年(2004年12月22日)之际所说:“60年还能相聚,弥足珍贵。”我们虽然才40多岁,却已经非常感动。如今,他们大多已白发苍苍,许多人已是白发苍苍,许多人已经退休,许多人正在等待书籍。可以说,来参加聚会的大多数人都是“60多岁”左右的。在这些“60多岁”的老人中,有75岁、80岁的。当我们在国旗下肃立默哀一分钟,缅怀那些今天无法重返校园、牺牲的挚爱同志时,我们更加感动。这些同志们“永远二十岁”,例如:黎英春、朱锦峰、阮文实、陶功克、裴克祥等等。在烈士亲属中,大会组委会邀请了88岁的黎氏深母亲(来自清化省),她是数学与信息学院第14届毕业生陶功克烈士的母亲,以及生物学院第14届毕业生裴克诚烈士的弟弟裴克清先生。可以说,河内理工大学组委会和老同志们为寻找烈士亲属和遗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包括收集和整理文件,提请国家授予烈士诗人黎英雄“武装力量英雄”称号。文学院老同志冯辉盛、数理学院老同志阮林、地理地质学院老同志黄廉等的讲话,在大家心中激起了许多感动和回忆。我们听取了理工大学校长裴维甘老同志对大学、对科研工作、对学校建设以及老教师在教育科研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的看法。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抗战老兵的作用,也体现了两校党委、董事会对落实人事政策的重视。两校抗战老兵执委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多次组织老兵“回根”活动。参观广治、奠边、长山公墓等古战场,在奠边府大捷50周年之际与参加奠边府战役的老战士等历史见证者见面交流,举办展览并与150多名富国岛前战俘进行交流,配合越南电视台成功举办“烈火与鲜花的时代”交流夜(2004年)......据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战争老战士协会执委会报告,学校配合该协会及其分支机构组织战争老战士参观同禄枢纽、永木地道、长山公墓、九号公路、广治古城、溪山、奠边府、山罗监狱、定和ATK等古战场、历史文化遗迹。北波、凤头岛、华闾古都……该协会还收集、整理、出版了《留在时间里》一书,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学校对此高度评价。每年7月27日和12月22日,学校和所属单位向全体战争伤残军人、烈士家属、特殊情况家属和参战老兵同志赠送礼物,每年每所学校共计花费两千万越盾以上。该协会及各分支机构在会员生病时主动看望、鼓励,在会员家属去世时看望、慰问、唁电,每年用于探望的经费总额也高达几千万越盾。每年在烈士纪念日,该协会都会配合学校工会、青年会、学生会及各单位,组织参观访问顺城、北宁、河南、河内、宁平、永富等省重伤残军人疗养中心,赠送礼品、书籍等,每年用于参观和赠送的金额也高达几千万越南盾。特别是,我校退伍军人协会(KHXH&VN)动员会员为宁平重伤员疗养院、敌后革命军人博物馆、奠边府退伍军人协会、岘港市寮州退伍军人协会捐款捐物,并支持市退伍军人协会的募捐活动……总之,我校退伍军人协会秉承“胡伯伯部队”的精神和热情,开展了许多活动,向伤残军人、烈士家属以及会员们“报恩”。然而,回顾我校退伍军人的名单,我们也感到忧虑,每次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会员人数都在急剧下降。 2012年12月20日,越南河内大学(VNU-HN)组织了一场退伍军人交流会,与黎玛良、范青雄、范光进等抗战老兵进行了交流。此次交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令人印象深刻。越南国立大学校长梅忠润教授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退伍军人协会主席、原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副校长林伯南副教授在讲话中表达了深切的祝愿:“祝愿大家人数不断增长。”人文社会科学大学退伍军人协会成立于2001年12月22日,迄今已举行了四届代表大会。协会最初拥有80名会员,现已吸纳18名会员,为33名同志办理了协会活动移交手续,另有4名会员逝世。第三届,剩下76名成员,执委会为13名同志办理了活动移交手续,1名同志逝世。截至目前,大学老战士协会共有8个支部和62名成员。因此,老战士人数已从2001年12月22日(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近100人增加到现在的4次代表大会后的60%以上。“党员同志55人,博士2人,博士34人,硕士6人,教授2人,副教授30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和“在校工作的抗战老战士1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4人,人民教师18人(河内国家大学抗战老战士)”这些数字确实宝贵,但他们能为学校服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今,许多抗战老兵正担任河内国家大学、学校和各系的重要领导职务,如同当年战士们在“终点线”上奋勇拼搏一样。自然科学大学老战士协会前主席杜光辉在报告中指出:“会见1956年至1995年期间入伍的河内理工大学老战士意义重大,为老战士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回忆在军队的英勇岁月、祖国统一后的生活和工作岁月,并回忆起在河内理工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河内理工大学是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一个幸福强大的越南而奋斗、学习和工作的场所。该校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技术部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步兵师,他们直接参加了最激烈的战场:9号公路、溪山、保卫广治城81个昼夜、安禄、12个昼夜的“空中奠边府”、邦美蜀、顺化、岘港、春禄、西贡等。西南边防战场、北方边防……在各个前线,这所学校的孩子们都无愧于“河内理工大学战士”的荣誉而奋斗。裴维甘副教授和社会科学大学副教授分别代表自然科学大学和社会科学大学领导,向黎氏深母亲(88岁)和裴克诚先生(裴克祥烈士的兄弟)敬献鲜花,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特别表演的同时,演唱了最英勇、最抒情的战争年代歌曲,为这次意义非凡、感人至深的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收到了一本精美的纪念照片日历,上面写着“河内理工大学”四个大字,旁边是古老的19号讲堂/黎圣宗的照片。聚会结束后,我们继续在不同的地方聚会聊天。直到第二天,从清化、河静、广平、顺化、胡志明市、老街、安沛、广宁等地远道而来的老兵们还在继续讲述退伍后、毕业后至今的生活……那些看似永无休止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依然以军人、学生、将军的风格娓娓道来,非常引人入胜。我们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每年举办,只要两所学校允许并创造条件,河内大学的老兵们也有足够的能力继续举办下去。或许有点客气,但我们作为学校的老战士,要向两校领导、校内外老战士组织、军内外组织、河内大学校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2012年12月22日的见面创造了条件。

作者:行政

 标签:消息活动人物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