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印度风俗习惯教科书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05:36
杜秋霞(东方学系副教授、博士)所著的教科书《印度风俗习惯》,由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Giáo trình Phong tục tập quán Ấn Độ
印度风俗习惯教科书
Giáo trình Phong tục tập quán Ấn Độ

教科书封面。

杜秋霞(东方学系副教授、博士)所著的教科书《印度风俗习惯》,由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印度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明不仅在东方熠熠生辉,更在全人类中熠熠生辉。文化是维系这个国家团结与多元的重要因素。然而,要深入了解印度这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非易事,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渊博的学识。本文仅呈现印度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方面,即印度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习俗是那些逐渐演变为习惯法的事物,它们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法律。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蕴藏着许多对人类道德和社会纪律至关重要的良好习俗和传统。一场革命可以迅速改变政治制度,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变革。习俗也会随着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趋势不断变化,但它们更加持久,拥有自身的规则,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被所有人、所有家庭、所有阶层所接受。好的习俗会被许多人效仿,坏的习俗也会被许多人效仿,但最终会逐渐被摒弃。(1)

习俗本身就是这种社会斗争的一部分,这种斗争在旧与新之间持续进行并将继续下去。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例如,越南男性的胡须显然已经过时,但经过漫长的斗争才消失;而越南女性过去的黑牙曾被誉为美丽优雅,但在八月革命几年后,没有人强迫她们这样做,而是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洁白的牙齿。

在当今越南乃至其他东方国家,构建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并非仅仅依赖于主观臆断,而是必须懂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优良习俗融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之中。有些源于古代生活经验的传统习俗,如今已不再适应时代,沦为陈旧陋习。我们需要探究其原因,并据此将其恰当地应用于当下和未来,或者寻找优良习俗加以补充,逐步淘汰不良习俗。当然,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与社会群体共同生活、交流和融合。虚假的、违背传统习俗、违背民族认同、违背大众价值观的风尚终将被淘汰。习俗亦是如此,恢复和弘扬优良习俗必将受到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和欢迎;而恢复和复兴陈旧陋习则必将遭到社会的谴责。在深入探讨印度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的具体问题之前,我们将回顾一些工具性的基本概念。

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东方学部印度学系刚刚成立,教学和科研资料十分匮乏。就连越南国内的印度学书籍和报刊也十分稀少且缺乏系统性。这给本系师生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并为学生提供入门资料,我们正努力编纂印度学系教材,特别是印度文化方向的教材。

在印度学研究中,我们系开设了多门课程,其中“印度风俗习惯”是一门三学分的课程。我们将按人生阶段的顺序,概述印度在葬礼、婚礼、房屋建造、生育、朝圣、祖先祭祀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将在深入探讨细节之前,先概述印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们提出上述问题,是因为本系还有其他课程并行教授印度学的其他方面,例如印度宗教、印度历史、印度文学、印度民族与语言、印度政治制度与国际关系、印度文化史进程……我们不想重复已经对每个主题进行深入广泛的阐述,因此我们将只关注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期,对印度人民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习俗、传统仪式和文化变迁。

在介绍印度风俗和仪式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印度教徒的风俗和仪式,因为他们占印度人口的近82%(BBC 2004年数据)。然而,为了通过具体事例阐明印度风俗和传统的特征,我们也会比较印度各民族群体(数量众多、情况复杂且文化多元)的相关问题,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还密切关注另一个方面,即在印度,风俗习惯与宗教紧密相连。印度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不得不从宗教的角度来探讨印度风俗习惯的问题和现象。诚然,印度教徒或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无法与这些宗教的意识形态、仪式和庆典割裂开来。宗教仪式和庆典已成为印度风俗习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将印度风俗习惯与其宗教仪式和庆典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研究方法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尝试按照印度学者巴格瓦特·萨兰·乌帕迪亚亚提出的“历史即文化”的理念来阐释各种文化现象。这意味着我们将基于印度人民的宗教、历史、民族、思想等基础,探寻每一种文化特征或现象的起源。我们将尝试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例如比较和列举,来阐明我们的论点。

问题历史

迄今为止,越南关于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习俗)的书籍和报刊并不多。回顾以往,我们发现有一些作品如下:

1986年,研究员阮承熙(Nguyen Thua Hi)撰写了两本书:《了解印度文化》(文化出版社出版)和《了解印度文化》(河内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对印度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饶有趣味且准确的评述,面向广大读者以及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人士。然而,这两本书并未涉及印度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仅侧重于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

1993年,才华横溢的研究员曹辉定(Cao Huy Dinh)在印度学习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印度的著作和文章,其中包括《印度文化》(Indian Culture,河内文化出版社,1993年)。副教授丁忠坚(Dinh Trung Kien)博士通过《印度:昨日与今日》(India, Yesterday and Today,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一书对印度进行了总体介绍。东南亚研究所也出版了《印度的过去与现在》(India Past and Present),该书由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共350页。此外,阮晋德(Nguyen Tan Dac)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关于印度文化的专著,该书由胡志明市出版社出版,共342页,内容翔实,极具价值。

从比较和对比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员曹春辉撰写了《东方思想的参考点》(文学出版社,1995年),而梁维树教授的研究小组出版了《东方文化纲要》(教育出版社,1997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阮德丹(Nguyen Duc Dan)研究员撰写的关于印度哲学思想、文化和文学生活的长篇著作(河内文学出版社,1996年)。这是一部较为详尽的著作,深入探讨了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哲学、宗教、社会、文学……

世界学者关于印度文化的著作也被选入越南翻译出版,例如:W·杜兰特(W. Durant)著、阮贤黎(Nguyen Hien Le)译的《印度文明史》(History of Indian Civilization),由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信息中心于1992年出版(2004年第一季度由文化信息出版社再版);J·尼赫鲁(J. Nehru)著、范翠芭(Pham Thuy Ba)、黎玉(Le Ngoc)、黄绥(Hoang Tuy)和阮谭(Nguyen Tam)译的《印度的发现》(Discovery of India),由河内文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P·普鲁顿(P. Pruton)著的《神秘的印度》(Mysterious India),河内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印度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度文章,例如《古代印度艺术》(《美术杂志》,1989年第1期)……

然而,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仅在于以专著的形式介绍印度的风俗习惯,而非像其他作者那样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就此而言,我们发现丁忠坚副教授所著的《印度,昨日与今日》一书中约15页的内容与我们的观点最为接近。

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我们将使用我们汇编的一些其他文件,即 2001 年学校级科学研究著作《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中的象征意义》中关于古印度象征意义的部分,2001 年东方学系研究生讲座《印度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中关于印度文化的介绍,以及 2010 年出版的《印度文化历史进程教科书》,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了解印度文化的起源。

课程要求

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必须掌握印度的主要习俗、它们的起源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印度教习俗与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习俗有何异同;最后,如何将它们与越南的现实进行比较。

为了取得这项研究成果,我们衷心感谢东方学系、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董事会、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亚洲奖学金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机构。尤其要感谢吴文端副教授博士,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正是由于各方给予的支持和鼎力相助,我才得以历经近十年的研究,最终完成这部教材。

尽管我们已尽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这本教材难免存在诸多错误和不足。我们期待收到来自各地读者的指导和建议,以便下一版能够提供更好的质量。

多谢。

______

1Becker, Howard S, 1982,“文化:社会学观点”,《耶鲁评论》,71(4): 513-27。
2Boyd, Robert 和 Peter J. Richerson,1985 年,《文化与进化过程》,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作者:清河

 标签:消息事件角色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