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承熙副教授、博士、优秀学生,1937年出生于“老河内”核心地带(巴亭郡杭科街),祖籍河亭村(现青春郡),母亲来自罗富村(原河西)。他毕业于当时河内三所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阮廌中学,另外两所是朱文安中学和长王中学),之后考入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一年级,与后来在历史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同班,如潘大端教授、人民教师;武阳宁教授、人民教师;黎茂汉副教授、人民教师;范氏心副教授、优秀学生……据说,在历史系一年级,他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与他的许多朋友不同,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高中教历史。在河南和河内的教育部门教书工作了三十年后,直到1990年,53岁的他才应时任系主任潘辉黎教授的邀请,回到历史学院古代和中世纪越南历史系担任讲师。
对他来说,当高中老师似乎意味着教书而不是做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积累的知识——尤其是从英文和法文书籍中汲取的知识——以及他天生的吸收能力,他默默地写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字字珠玑。
八十年代初,他决定在国内进行研究。当时,研究生,尤其是历史专业的研究生,非常少见。他选择了河内——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诸多变迁——作为研究对象。1984年初,他的论文《升龙时期——17至19世纪的河内:一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答辩,成为历史系首批博士论文(当时称为副博士学位论文)之一。我记得,答辩当天(在黎圣宗街19号),许多人出席,其中不乏历史学界的知名人士。后来,这部著作于1993年出版成书,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时至今日,近20年过去了,这本书已成为研究升龙-河内,特别是17、18、19世纪历史时不可错过、不可提及、不可引用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特别是西方语言(英语、法语)文献的精心整理、系统分析和高效运用,概述了升龙-河内在不同时期,特别是17至19世纪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17至19世纪升龙-河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以及越南封建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本书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阶级机制和阶级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括了城市发展和兴起的因素、城乡关系、城市中政民二元关系以及城市发展和转型等问题,这些论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国内外研究越南中世纪社会史的学者、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著作已成为升龙-河内研究的典型著作,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越南历史,特别是升龙-河内历史时经常引用。该著作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专著,有效地服务于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历史系(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历史、越南文化史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该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文(由Gioi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为众多国家的学者和读者所熟知,有助于向国际友人推广越南历史文化,特别是升龙-河内历史文化。近期,为纪念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该著作增补收录于“升龙千年文化书架”中,继续受到研究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这部著作对推动河内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部关于升龙-河内的优秀研究著作,它堪称研究升龙-河内作为国家政治行政中心城市历史的典范之作。尽管该书主要聚焦于17至19世纪,但其对升龙-河内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概括,并将其置于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在迄今为止数百部关于升龙-河内的专著中,这部著作无疑是最杰出的研究之一,标志着河内研究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阅读阮承熙的作品,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尤其是在关于升龙-河内历史文化的著作中。这或许源于千年升龙文化与现代河内较为成熟的都市文化的融合与吸收。现年75岁的他,手脚虽已不再灵活,但思维依然异常清晰。即使只是待在家中,他也经常上网,座机和手机不离手;他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学校事务、院系事务、人事大事小事……都了如指掌(有时甚至能提前知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笔耕不辍,从研究论文到专著,无所不包。在研究升龙-河内千年历史的过程中,他编辑了厚达数千页的《升龙-河内文化文献:西方文献集》,这部著作广受好评;就在几天前,他又出版了《越南传统文化——一个视角》,篇幅超过五十页。他翻译并编辑了外国学者关于越南的著名著作。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快乐,热爱生活。他全心全意地工作,认真负责,卓有成效。他几乎不在乎生活中的得失,所以他非常“悠闲”。或许正因为他的“悠闲”,他才显得如此“深沉”。
作者:副教授 VU VAN QUAN 博士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