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音乐家 Nguyen Tai Tue)
大海永远隔开
银色的云朵带着
风雨白了头发
真实与虚构……
我叫 Cua Tung
大桥两岸已连通。
为什么还那么遥远?
或者眼睛湿润。
像灯塔一样的闪电
但船忘了返回码头
远方错过约会
海浪仍在冲击着岩石。
多年和平之地
但树叶仍在沙沙作响
脚踏实地
但心却很痛。
东海潜伏风暴
太阳很热
燃烧的沙子困住了很多人
就像一棵光秃秃的树紧贴着岩石。
你回来熟悉变得陌生
谁还记得
新街谨慎风
咸咸的等待月亮在…
Hien Luong,波浪疲惫的地方
生活厌倦了 Cua Tung
听我歌唱的大海
白色的浪花似乎消失了!……
Cua Tung 2013 年 3 月 19 日
阮雄蔚
2013年4月18日下午1点10分,载着学校教职工的巴士从河内驶向挚爱的中部地区。喧闹繁华的河内渐渐消失在高楼大厦的后面。此时,巴士上坐着40名不同年龄段的教职工。有白发苍苍的老师,他们经历过抗美援朝的岁月,有在广治战场上亲手拿起枪作战的。也有从未亲眼目睹战争惨痛教训的年轻教职工。每个人的心情和感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为来到这片血火纷飞的土地,为祖国敬献香火,悼念那些在20岁时就永远长眠的儿女,为祖国的今天带来和平与安宁。
在库阿罗镇停留一晚后,代表团首先参观了永木地道。永木地道是位于广治省永灵县滨海河北岸的一项军民合建项目,旨在抵抗 1965 年至 1972 年战争期间美军和西贡政府的进攻。
地道系统位于一座高约30米、宽约7公顷的红土山丘下。地道共三层:第一层位于地下8至10米,用于作战演习和临时避难;第二层深12至15米,为居民居住区,设有可容纳50多人的大厅、3口水井、黄锦厨房、米仓、手术室、警卫室、电话亭、妇幼保健院、党委、人民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等;第三层深30多米,为后勤仓库,也是向昆古岛运送物资和武器的中转站。
隧道全长超过2000米,两侧开挖,为每户居民提供住所。鼎盛时期,曾有约1200人居住。在近2000个日日夜夜中,永木人民创造了为民族独立自由而生存和战斗的奇迹。战争早已结束,但永木依然屹立不倒,作为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将越南人民的信念和意志传承给世世代代。
从永木地道出发,队伍返回了著名的玄良河(又名滨海河)的汇合处——孔东。在抗美救国战争期间,孔东是敌军最猛烈攻击的目标之一,因为它既是边境要地,又是康谷哨所部队的补给桥梁。
3月20日,代表团在参观广治古城前,先到永灵烈士陵园上香。永灵陵园是广治省最大的烈士陵园之一,位于胡舍镇,紧邻1A国道,安葬着来自全国41个省市的5611名烈士。
在广治古城,代表团举行了追悼会,缅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古城导游在介绍英雄般的广治古城遗址群之前,朗诵了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专业事务与新闻中心主任范廷兰先生的诗歌《古城一寸土地》,令代表团深受感动:
“轻步轻语
让我的战友们静静地躺在草丛里
广治省天空晴朗,微风徐徐
即使很吵,也不要过度摇晃树木。
轻声细语
城堡太宽了,我的同伴们感到很拥挤。
每一寸土地都是真实的生命
今天我哽咽了。
古城边,是石汉江的河岸,在这个季节静静地流淌——这条神圣的河流,曾汇聚了无数英烈的鲜血。听到学校工会副主席阮光留同志为战友们重读黎伯阳老兵那句感人肺腑的诗句,大家都深受感动:
“开往石汉的船……请轻轻划桨
我的朋友仍在河底。
二十岁化作波澜
和平海岸,永远永远……”
告别了大本营,告别了石汉江,队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抵达了九号公路公墓。九号公路公墓坐落在九号公路对面的一座小山上,安葬着一万多名烈士。
从九号路烈士陵园出发,队伍沿着胡志明小道前往长山国家烈士陵园。或许,在我国63个省市中,没有哪个地方的烈士陵园如此之多。战争带来的最大痛苦和损失似乎都汇聚在这里。
长山陵园安葬着10200多名烈士。陵园中心区域静静地坐落在一座树木繁茂的高山上。主纪念碑由白色石块砌成,巍峨雄伟,三面缺损,象征着巨大的损失。纪念碑后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据陵园管理员介绍,这棵神树自陵园建成以来便自行生长。一万多块墓碑按省市划分,分布在三座重叠的山丘上。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在过去的战争中,有多少将士葬身沙场。但站在这片墓地,面对他们的灵魂,我们能看到每一寸土地上都弥漫着痛苦和悲伤。代表团中的许多人回到这里时,都忍不住流泪,想起那些仍在某处、尚未被找到的亲人。人文社科大学的教职员工用真诚的心,为烈士的亡灵献上的每一炷香,也是为遍布全国数百万长眠的战友献上的一炷香。
告别挚爱的广治,一行人继续返回北方。4月21日上午,一行人参观了同禄丁字路口历史遗址——这座传奇的丁字路口,曾有十位年轻的女志愿军在解放南方的战争中英勇牺牲。她们英年早逝,无一人生还。我们为十座坟墓焚香,献上白菊花,心如刀绞,泪水缓缓流淌。离开同禄时,每个人都深受感动,默默地向姐妹们承诺,她们将以对得起她们崇高牺牲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结束四天的旅程,回到河内。虽然疲惫不堪,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这次旅程意义非凡,每个人都留下了共同的回忆和个人的回忆。这些经历和感受将永远提醒我们,要更加负责任、更有意义地生活。
作者:邓春康副教授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