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3-2014学年,全国共有85所高校招收越南学生,招生名额超过6000人,其中大学名额3000人,专科院校名额3000人。学校数量和招生名额在南北两地分布较为均衡,北部地区有43所学校(招生名额3000人),南部地区有42所学校(招生名额3000人)。就招生人数而言,北部地区招生名额最多的学校是河内工业大学,招生名额330人;南部地区招生名额最多的学校是胡志明市文化大学,招生名额330人。其余学校中,约一半的招生名额为每年80-150人,另一半的招生名额为每年30-60人。招生目标最低的学校是安沛文化艺术旅游学院,每年招收 25 名学生。
就培训经验而言,越南首个开设越南语专业的大学是达拉特大学,自1994年至今已开设19个专业,数千名学生毕业。最近,自2009年起,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VNU)也开始在本科阶段开设越南语专业,设有A专业(面向越南学生)和B专业(面向外国学生)。该校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同时面向越南学生和国际学生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院校之一。
然而,目前越南研究领域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机构未能正确界定越南研究领域的研究课题和培养需求;培养质量缺乏严格把控;培养并非真正源于该领域实际发展需求;许多院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缺乏足够的合格师资力量;缺乏服务于培养的研究;以及国际交流有限……
据丁文德教授(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越南语系原系主任,现任越南研究与语言系主任)所述,我国越南研究培训项目的开展是自发且自发的,导致“国内越南研究”体系碎片化,并因“各人自以为是”的理解方式而遭遇诸多困难,即便教育培训部制定了框架性规划。各培训机构主观地、有时甚至是刻意地定位自身课程。在培训目标方面,大多数院校虽然表面上教授越南研究,但实际上却侧重于特定专业方向,例如导游、文化旅游或旅游研究、民族文化等。
河内国家教育大学越南研究学院副教授黎光雄博士也认同上述观点,他指出,目前各高校的越南研究专业培养项目存在“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院校在构建该专业培养项目时所采取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大多数越南研究专业培养机构都以某个基础专业为基础,并依托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来构建培养项目。此外,课程设置往往以当地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即“产出”导向。
阮光玉教授(越南国家大学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强调,许多培训机构并不开展任何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研究或培训,却仍然开设越南研究专业。他指出,目前有超过80所高校开设越南研究专业,这一数字令人担忧,因为这并非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而是越南研究的“扭曲”。一些培训机构在毕业证书上标明授予的是越南研究学士学位,但实际上,他们培养的是从事旅游业的人员,以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因为旅游研究行业目前尚未获得教育培训部的正式培训规范。
据河内国家教育大学越南研究学院副教授陈黎宝博士(Dr. Tran Le Bao)所述,上述现象源于越南研究的“热潮”,导致人们对这门学科产生了误解。实际上,人们对越南研究的理解是多元且复杂的。就主观层面而言,我们必须提及教育培训部越南研究专业开放项目起草者们不同的理解和概念。此外,那些开放该专业的人并非“出身”越南研究专业,他们往往是从其他专业转学而来,因此他们对越南研究的理解存在差异和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阮光玉教授(越南国家大学发展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认为,首先需要正确理解越南研究的概念及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以满足实际需求。事实上,所有研究越南国家、人民和文化,探寻越南典型价值观的科学领域都属于越南研究的范畴。按照其发展规律,越南研究都始于历史、文化、语言、经济、社会等具体学科。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增强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局限性,因为研究过于深入、过于细致会导致整体视野的薄弱。基于这些专业学科,由于对全面、综合认知的需求,专业学科之间逐渐趋于相互衔接。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因此,越南研究也逐渐从专业性越南研究转向跨学科越南研究。因此,当今的越南研究必须被视为一门跨学科科学,在整合和联系各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认知价值、共同的文化和社会特征价值。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后,越南研究才能与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正确契合。各院校将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制定符合其研究领域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育培训部等管理机构将进行必要的“调整”,淘汰不具备该领域培养资质的院校。
河内国家教育大学副教授黎光雄博士强调“跨学科”是越南研究的显著特征,他指出,跨学科并非仅仅指教授越南国家和人民的诸多领域知识。跨学科的真正本质在于,每个具体问题都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估。为了越南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提出构建该领域的标准课程体系的问题。该体系应明确培养越南研究本科生的目标,即培养对越南国家和人民有相对全面系统了解,同时具备在社会多个特定领域工作的技能。
作者:Thanh Ha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