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3-2014学年,全国共有85所高校招收越南学生,招生名额超过6000个,其中本科和专科各3000个。学校数量与名额的分配比例在两大区域也较为均衡,北部区域有43所学校(3000个名额),南部区域有42所学校(3000个名额)。从数量上看,北部地区招生名额最多的学校是河内工业大学,招生名额为330人,南部地区招生名额最多的学校是胡志明市文化大学,招生名额为330人。其余学校中,约有一半的招生目标为每年80-150名学生;另一半学校每年招收30至60名学生。招生目标最低的学校是安沛文化艺术旅游学院,每年招生25名学生。
从培养经验看,第一所开设越南学课程的大学是大叻大学,从1994年至今共开设19个课程,毕业学生数千名。最近,自 2009 年起,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VNU) 开始在本科阶段培养越南研究专业,设有两个专业,即越南语专业 A 和外国人专业 B。这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为越南学生和国际学生提供越南语学习的培训机构之一。
但当前越南学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机构没有正确把握越南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培养需求,对培训质量没有严格把关,培训没有真正从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很多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条件不足,没有为培训服务的科研成果,国际交流有限等。
丁文德教授(原越南国立大学越南语系,现越南研究与越南语系)指出,我国越南学培训项目的开设是自发、自发进行的,尽管有教育培训部的框架计划,但“国内越南学”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在“谁懂,就怎么做”的认识上遇到很多困难。每个培训机构对于自己的课程的定位都是比较主观的,而且往往比较随意。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学校虽然表面上培养越南学专业,但实际上培养的专业是:导游专业、文化旅游或旅游学专业、民族文化专业。
河内国立师范大学越南学系副教授黎光雄博士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目前各大专院校的越南学培训项目“分化”较大。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在于,各个学校建设这个培训行业的起点都有很大差异。大多数越南学培训机构都是从自己原有的专业中构建培训项目,并依靠现有的专业人员。此外,课程的建设往往以工作需要为依据,也就是各地的“输出”。
阮光玉教授(原越南国立大学越南学与发展科学研究所所长)强调,许多培训机构不开展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或培训,但仍进行越南学培训。他认为,80多所高校开设越南学专业的数量令人担忧,因为这不仅不能反映越南学的发展,反而反映了越南学的“扭曲”。有些培训机构在毕业证书上标明是越南学学士学位,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培训人们从事旅游业,以满足当地和社会的需求,因为旅游研究行业目前没有教育和培训部的官方培训代码。
河内国立师范大学越南学系副教授陈乐宝博士认为,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越南学研究的“热”发展,从而导致了对越南学的不正确认识。在实践中,对越南研究的看法是多种多样且复杂的。在主观方面,我们必须提到在教育和培训部设施中开设越南研究专业代码的项目起草者的不同看法和概念。而且,开辟领域代码的人并非“出身”于越南学领域,而往往从其他狭窄的领域转入越南学研究,因此他们的越南学理念各有不同,且具有局限性。
针对上述情况,越南国立大学越南学与发展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阮光玉教授表示,必须首先正确认识越南学的概念和该学科本身的发展过程,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凡是研究越南国家、人民、文化,找出越南典型价值观的科学领域,都属于越南学的领域。越南学,按照其发展规律,都是从具体的专业开始的,如:历史、文化、语言、经济、社会……专业科学日益发展,在产生感知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局限性,因为当研究太深入、太详细时,整体视野就会薄弱。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逐渐由于对完整、综合认识的需要,专业科学趋于重新连接。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越南研究逐渐由专门的越南研究向跨学科的越南研究转变。因此,今天的越南学必须被视为一门跨学科科学,以整合和联系专门科学为基础,寻找文化和社会的共同认知价值和共同特征价值。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越南学就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学校会根据各培养机构的特点和身份,制定合适的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育培训部等管理机构将进行必要的“调整”,淘汰不具备该领域培训能力的培训机构。
河内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黎光雄博士也强调“跨学科”性质是越南研究的显著特点,他说跨学科不仅仅是教授有关越南国家和人民的许多领域。交叉学科的本质在于每一个具体问题都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为了可持续发展越南学行业,有必要提出建立该行业的标准课程的问题,其中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对越南国家和人民具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的越南学学士,同时必须具备在社会中一些特定领域工作的技能。
作者:清河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