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吕氏梅莺
论文题目:半公共场所的谣言和谣言的形成(案例研究)页(河内的咖啡店)
论文方向: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 62 31 03 01
研究生培养单位名称: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
1.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1.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谣言传播的概念、社会媒体理论、网络理论、谣言理论等进行理论研究,描述河内市接收和讨论谣言的现状,阐明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路径,反映民众在接收谣言时的情绪和行为。
1.2 研究对象:
半公共场所的谣言和谣言的形成
2. 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民意调查方法;观察方法;深度访谈法和信息处理与报道法。
3.主要结果和结论
3.1.主要结果
- 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研究谣言的产生条件、传播渠道以及谣言传播活动等获取较为完整、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参考资料。
- 介绍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概述。
- 分析当前谣言内容接收和讨论的现状。
- 分析影响谣言接收和传播过程的信息来源。
- 分析半公共空间中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与私人和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机制相比,其复杂性。
-半公共场所谣言的泛滥,造成了谣言传播的倾向,引发了恐慌,降低了传播者和接收谣言的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信心。
3.2.总结
- 信息接收的现实表明,公众倾向于认为所有听到/读到的信息都是新闻。其中,公众讨论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别,但对具体信息领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谣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特征。
- 谣言的形成机制往往通过谣言的接受形式、谣言的起源和社会情绪来表现。其中,谣言的来源表现为公众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渠道,而非人际渠道,讨论与谣言相关的话题。
——半公共空间中谣言传播的路径和机制往往比公共和私人空间更加复杂、交织、难以控制。在半公共空间中,谣言传播活动往往不但没有减弱机制,反而更加强调规模、内容和严重性。媒体渠道的支持,使得谣言的传播过程更加彻底、迅速。
- 谣言基于主观情绪,因此具有自发性,并且一旦公众了解信息就会迅速传播。阅读大量不准确的信息或没有明确结论的信息,也会导致个人的困惑、焦虑、对社会失去信任,传播更多的谣言。
博士论文摘要
作者姓名: 吕氏梅莺
论文标题:半公共场所的谣言及其起源(在河内一些餐厅进行的调查)
论文的科学分支:社会学
主要的:社会学代码:62310301
研究生培养机构名称: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论文目的与目标:半公共场所的谣言及其起源
1.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根据河内谣言传播和讨论的现状,进一步阐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认知和反应。理论包括社会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谣言理论。
1.2 研究对象:
半公共场所的谣言及其起源
2.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咨询方式;观察方法;深入访谈法和信息处理与报告法。
3. 主要结果与结论
3.1.主要结果
- 回顾以前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关于谣言的起源、媒介和传播的具体理论证据。
- 展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 谣言媒介及传播分析。
- 谣言的产生及其对媒介和传播的影响分析
- 分析半公共空间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并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进行比较
-半公共空间谣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3.2.结论
- 我们的数据显示,大多数调查参与者往往天真地认为每条信息都具有新闻价值。他们的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但确切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属性,如性别、学历、职业、等人。
- 谣言的形成往往受到谣言接收者、谣言来源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具体来说,谣言起源理论表明,人们经常从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而不是私人交流中获取信息。
- 在半公共空间中,追踪谣言的传播方式相对困难。在这样的空间里,谣言往往会被强调其影响、细节和严重性,而不是被淡化。媒体在迅速、充分地消除谣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个人情绪,这有利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当人们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就会感到困惑、焦虑、无助,从而更容易相信谣言。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