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的远东研究院,现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第一研究所在印度支那
1898年,印度支那总督保罗·杜美签署决议,设立一个名为“印度支那常驻考古团”的东方研究机构。1900年,该机构更名为“法国远东研究院”(简称EFEO)。1901年,法国总统埃米尔·卢贝签署法令,正式确认该研究院的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对印度支那半岛和远东国家的历史、考古、语言、民族学、地球物理学和人文地理进行科学研究。
1945年9月8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布独立仅六天后,临时政府主席颁布第13号法令,将法国远东学院并入国民教育部。1945年11月23日,胡志明主席签署第65号法令,成立“东方考古学院”,取代“法国远东学院”,负责在越南各地保存和传承法国远东学院的研究成果。上述法令体现了临时政府对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法国远东学院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越南历史、文化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工作所做出的科学贡献。
可以说,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越南远东考古研究所(EFEO)与越南历史的变迁一同经历了诸多起伏。然而,尽管殖民政府(从其成立到1945年八月革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EFEO始终坚持其科学目标,并在科学研究、出版和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短暂合作期间(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越南政府灵活的政策为法国外语研究会(EFEO)提供了行政自主权,使其能够管理总部。在接下来的十年(1947-1957年)里,由于法国和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无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越南缺乏法国研究人员,EFEO面临诸多困难。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EFEO将总部迁至西贡。1960年,EFEO正式关闭,结束了其在越南长达六十余年的工作。1993年,EFEO在河内重新设立代表处。目前,除位于法国巴黎的总部外,EFEO还在12个国家设有18个中心,其中包括在越南的两个代表处,分别位于河内和胡志明市。

法国远东学派——1926年法国在南越设立的印度支那研究中心
对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远东研究院(EFEO)对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EFEO在历史、语言、文学、民族学、宗教和考古学等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已在越南及世界各地出版。数以千计的历史文化遗产由EFEO妥善管理和保存,其中包括美山圣地等世界文化遗产。EFEO是连接越南学术界与世界(尤其是与法国)的众多知识桥梁中最坚实的一座。
EFEO对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典型方面:为越南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考古学、民族学、博物馆学、文本学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开创性的发现至今仍具有科学价值;推动传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现代化,同时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为建立一支国际化的越南学者团队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培养20世纪一代现代越南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做出贡献;组织了多项关于新石器时代(和平省)、青铜时代(东山省、沙黄省)、古代王国(富南省、占婆省)等的大型研究项目和计划,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东方法兰西学院公告(BEFEO)以及许多有价值的著作,例如《京北行政地理》(1996)、《历代越南禁忌词汇》(1997)、《同京义叔文学与诗歌》(1997)、《讹传世界》(1998)、《阮廌军事指挥文本研究问题》(1999)、《北方村庄地名与档案文献》(1999)……除了火灾EFEO 为越南的文物收藏与保护、现代博物馆建设以及遗产管理领域做出了实际贡献。
近年来,欧洲东方研究中心(EFEO)有效地引入了新的研究趋势、视角和学术流派,从而促进了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的领军机构,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与EFEO在诸多学术活动中开展了密切合作,例如:组织红河三角洲乡村研究项目、在红河三角洲举办研讨会、举办现代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等。这些合作活动旨在推动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朝着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乌什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