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越南革命电影中关于胡志明的现实与虚构

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04:13
短短二十年间(1990年至2010年),越南革命电影涌现出许多非常写实生动的影片,描绘了胡志明主席的形象,给国内外几代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的形象、个性和精神,已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得以展现。在革命电影领域,尤其是在故事片领域,这位伟人的形象虽然尚未得到充分展现,也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已初见成效,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国电影业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的背景下,故事片领域迄今为止在塑造胡志明主席形象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功,我们认为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必须承认,塑造一位与越南革命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的领袖形象,一位其一生中“现实”与“传奇”始终交织融合的人物,要用其他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他的形象并非易事,电影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电影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贴近生活是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不同,观看电影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观众总能感受到自己与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仿佛这一切仍在发生。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胡志明除了是一位普通公民之外,还是一位国家主席,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因此,要令人信服地重现他的个性和灵魂,对于虚构艺术形式(例如故事片)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克服了上述挑战,在短短二十年间(1990 年至 2010 年),越南革命电影涌现出许多非常写实生动的影片,描绘了胡志明主席的形象,给国内外几代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90年至2010年间,越南革命电影共拍摄了五部以阮爱国和胡志明为题材的剧情长片。这些影片就是其中之一。西贡,再见!(1990年,导演:龙云,编剧:孙东)阮爱国在香港(2003年,导演:Nguyen Khac Loi、Vien The Ky,编剧:Nguyen Huu Mai)、1946年冬河内(1997年,导演:Dang Nhat Minh,编剧:Dang Nhat Minh、Hoang Nhuan Cam)、穿越上海外滩(2010年,导演:Trieu Tuan、Pham Dong Vu,编剧:Ha Pham Phu、Le Ngoc Minh、Gia Phi)、眺望大海(2010年,导演:武洲,编剧:阮氏红娥)。尽管上述影片尚未完全完成,也存在一些突破,但它们相对系统地描绘了阮爱国(胡志明)从爱国青年到成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领导越南人民成功进行抗法战争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的人格形成和革命生涯。

从时间顺序上看,上述五部电影虽然上映时间不同,但如果重新排列,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个……编年史这部作品相当完整地记述了胡志明从青少年时期到1946年冬天(他担任国家主席期间)的生平。在这五部作品中,眺望大海(最新拍摄的)这部电影描绘了胡志明(由演员明德饰演)早期的形象,当时他还是个高中生,还不为人知。

这部电影以阮必成在顺化国立学校就读,后在潘切德城德成学校任教的时期为背景,故事发生在顺化及周边中部省份。这段时间从1908年到1911年。这段时间虽然短暂,却对阮必成的一生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得以清晰地形成和确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胡志明的性格和精神——他敢于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后来)。影片的创作者巧妙地选择了这个时间和背景,旨在凸显像胡志明主席这样一位毕生致力于人民和国家的领袖的形象。眺望大海我们认为这完全合理。

通过这一选择,电影制作人始终如一的视角清晰地表明,阮必成自幼便对国家、人民和国情有着成熟且与众不同的认知。由于所处时代背景较为遥远,关于阮必成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文献资料稀少且质量欠佳,而电影制作人自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眺望大海必须主要依靠想象力。编剧阮氏红娥虽然在拍摄关于胡志明的电影方面经验丰富,但她仍然承认,当她接受这部电影的剧本创作项目时,除了在胡志明博物馆看到的一些信件以及与作家孙松(一位非常了解胡志明的人)的几次短暂会面之外,她手头并没有太多资料。因此,现实片段她唯一能依靠的,是阮必成在潘切省德成学校任教的那段时光。导演武洲和摄制组正是从这段珍贵的历史里程碑中汲取灵感,为影片的故事“注入了血肉”。眺望大海影片中关于爱国青年胡志明的描写,以及其他一些细节,例如他在顺化求学期间参与并帮助农民和小商贩抗议法国殖民者的高税收政策,在德成学校任教期间结识爱国学者的故事,与鱼露公司老板女儿的爱情故事,以及爱国青年阮必成在个人情感与共同事业之间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作者虚构的想象。尤其重要的是,影片中所有关于胡志明形象的虚构和想象都源于现实基础。正是由于这些合理的虚构细节,影片才得以成立。眺望大海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感受,产生了真正的艺术效果……

西贡,再见!这是一部延续故事情节的电影。眺望大海但就时间而言,在五部关于胡志明的作品中,这部电影是制作最早的。眺望大海从胡志明市的青年时代,也就是他读高中时开始,塑造他的形象。西贡,再见!这部电影的拍摄开始得稍晚一些,那时他已是一位青年,成熟稳重,能够就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做出自己的决定。对于创作团队来说,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在于,当时越南的电影产业还很薄弱,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在那之前,越南电影界还没有一部关于阮爱国——胡志明的剧情片(而世界电影界却有很多关于列宁、英迪拉·甘地等人物的杰出影片)。此外,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等)或纪录片很早就出现了关于他的成功作品。而故事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值此胡志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电影摄制组,特别是西贡市委(这座城市因胡志明而得名)的决心非常坚定。不久后,该项目正式启动:编剧孙松亲自执笔剧本,龙云执导,演员田会饰演阮必成。影片讲述了胡志明一家于1895年至1909年在顺化生活和学习的岁月,之后他前往潘切任教,并从那里辗转前往法国参与革命活动。关于影片的故事,西贡,再见!有一些会议场景眺望大海这是必然的,因为两部影片都着重描绘了他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尽管当时的电影预算极其有限(甚至编剧、导演和摄影师都没有获得任何报酬——这种令人敬佩的做法体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敬和塑造伟人形象的愿望),但这部电影在塑造胡志明主席的形象方面,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虚构层面,都被认为是最为成功的。就现实而言,它与……相似。眺望大海这一时期史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并不多。电影制作人必须调动所有才华、想象力和理解力,才能尽可能真实地展现阮必成青年时代的形象。这也被认为是故事片的优势之一。即使是重现像胡志明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如果技艺不够精湛、不够谨慎,艺术家也很容易将虚构变成一把双刃剑,失去人物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幸运的是,电影摄制组西贡,再见!他们并没有落入这个陷阱。基于“现实主义灵魂”,电影制作人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虚构,使观众始终能够保留对胡志明伯伯的真实印象。真实性始终得到保证。这源于胡志明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爱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信念。阮必成的所有行为、言语、姿态和思想都基于这一现实轴线。例如,在外貌方面,演员田会(Tien Hoi)通过他“明亮”的眼神展现了他的智慧,并成功地诠释了这一点;又如,由于他时刻牵挂着人民和国家,他显得瘦削修长,演员田会也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田会透露,这是他第一次出演关于胡志明的电影角色,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他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临行前,阮必成祭拜了他挚爱的母亲,表达了他深切的感情;又如,在虚构的场景中,阮必成(阮必成的情人)与家人共进晚餐,而阮必成的父亲(阮必成)却提议女儿与年轻男子相恋。阮必成在离开去拯救国家之前,机智而巧妙地回答道:“我的使命不能止步于此。”这完全符合当时一位年轻爱国者的灵魂和人格逻辑。这部电影堪称在刻画胡志明主席形象方面,将现实与虚构完美融合的佳作之一。

这两部电影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胡志明的革命活动。阮爱国在香港穿越上海外滩这两部影片均由作家协会电影制片厂与中国电影公司合作制作,虽然制作时间不同,但在故事背景和时间线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前两部影片相比,阮爱国在香港穿越上海外滩在重现围绕胡志明形象的现实和虚构画面方面,都更具优势。第一部电影阮爱国在香港(演员陈禄饰演何伯伯),这是1931年阮爱国(化名唐文素)在香港受审的历史性案件。第二部电影,穿越上海外滩(由演员明海饰演)讲述了阮爱国从厦门逃亡,途经上海,最终越过中苏国际边境,登上前往苏联(当时)的船只的故事。影片中还穿插了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的背景,例如童庆玲夫人、革命家阮良邦、作家陶五、法国著名记者保罗·瓦扬·库图里埃等。影片始终以真实事件为线索,讲述了阮爱国在1933年末至1934年初从上海“逃亡”的故事。这与上述两部电影并不完全相同(眺望大海西贡,再见!尽管影片重现了阮爱国与胡志明之间较为遥远的背景,但它是在越南的背景下,在胡志明尚未成名的时期,即使影片并不令人信服,对这一人物的虚构化也很少遇到观众的舆论阻力。阮爱国在香港穿过上码头 截然不同:影片的背景设定在国外,此时主人公已声名显赫,并投身革命活动多年。如何重塑他的形象,如何把握影片中现实与虚构的平衡,才能营造出真实感,说服国内外观众,这对编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两部影片都取材于胡志明的同一真实事件:1931年在香港的审判以及1933年末至1934年初从上海逃往苏联(当时的苏联)的壮举,因此两组电影制作团队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阮爱国在香港穿越上海外滩必须创造差异,使观者不会觉得对现实细节的“拙劣重复”阻碍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电影阮爱国在香港导演阮克利聚焦于两个引人入胜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一是英国政府捏造的阮爱国案,二是中国共产党营救被囚禁的胡志明。后者也是真实事件,即阮爱国的九次审判、法国秘密警察的阴谋以及英国律师洛斯比的真诚帮助。重要的是,影片正是基于这两个核心事件,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充满灵魂的胡志明形象,他始终与所有越南人民的思想保持一致。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爱国者,愿意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一切。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既伟大又平凡。尽管这是一部主题相对连贯的政治电影,但我们感觉影片节奏非常快,每个画面和镜头都剪辑得非常精细利落,人物对白也极其犀利,让观众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动作片。演员陈禄在片中成功地展现了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举一个贯穿始终的细节来说明陈禄在片中饰演的“天会”一角,这个细节也体现了他对胡志明精英阶层的刻画。西贡,再见!十三年前:那是一双锐利的眼睛,一个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冷静沉着”的人的“灵魂”。因为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政治题材,所以虚构的部分……阮爱国在香港(与其他同题材电影相比)虽然不多,但多亏了演员陈禄精湛的演技,观众仍然可以感受到爱国青年阮爱国生活中非常美好的部分。

穿越上海外滩这部电影延续了何鸿燊总统从香港到厦门,途经上海,最终抵达苏联(前苏联)的旅程,开启了他新的征程。与前作略有不同。阮爱国在香港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创作者们拥有更大的虚构和想象空间,也因此呈现出更多层次丰富的内涵。观众可以在以下网址观看:穿越上海外滩这部电影融合了多种类型:历史政治片、社会爱情片、侦探动作片……因此,它的故事不像传统政治片那样单调乏味、片面。为了躲避法国特工和蒋介石政府的追捕,阮爱国和他的保镖胡(虚构人物)暂时藏身于厦​​门一位善良富裕的华人家中(这是一个必要的虚构细节,暗示了胡志明在海外期间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另一个需要提及的虚构细节是,在阮爱国躲避法国特工和蒋介石政府的追捕期间,来自会安的女医生芳草和她失散多年的弟弟五郎与阮爱国之间的联系。导演通过芳草这个角色,想要表达远离故土的海外越南人对领袖胡志明的无限热爱。通过虚构芳草的形象,电影制作者也意在营造一种单恋(对芳草的单恋),以此“正常化”胡志明主席的形象(以及关于他的11个孩子、安南烈士子女、刺客五郎、女医生芳草的亲兄弟等细节),让观众始终感受到这位伟人其实和所有普通的越南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说,这部电影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穿越上海外滩非常脆弱。但我们认为这对于一部故事片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我们想强调,只有“敢于创作”的艺术家才能凭借一部以胡志明为主题的历史题材虚构电影获得成功。

尽快完成(事后立即完成)西贡,再见!在一系列五部关于胡志明大叔的系列电影中,1946年冬河内(演员田海饰演胡志明)重现了迄今为止最真实的场景。这部电影名为……1946年冬河内但影片的核心事件仍然是胡志明主席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那是他领导越南人民完成1945年八月革命的时刻。不久之后,在1946年冬天,越南刚刚诞生,还很年轻,面临着被法国殖民者入侵的危险。由于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比其他同题材电影更近,因此它在探索和塑造胡志明主席的形象方面也最具优势。为了构建这一背景,影片的编剧们……1946年冬河内由于这一时期的真实文献资料在许多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因此拍摄过程并未遇到太多困难。1946年底,尽管胡志明与法国政府在枫丹白露会议上竭尽全力,但谈判最终失败。为了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准备进行一场长期的全面抵抗战争,胡志明被迫与法国签署和平协议。这对越南国家和胡志明本人而言都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导演邓日明正是围绕着这场激烈的智力较量,清晰而鲜明地刻画了这位年轻越南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必须做出让步,但我们让步越多,法国殖民者的侵略就越严重,因为他们决心再次占领我们的国家。”“我们宁愿牺牲一切也不愿失去我们的国家,我们宁愿做奴隶。”(胡志明这种坚定的语气在他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八月革命之前就曾出现过:“即使要烧毁整个长山山脉,我们也必须争取独立”;“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导演邓日明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为了凸显胡志明的性格,主要聚焦于他在这一特殊时刻的内外活动。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将有助于展现他的灵魂和性格。在国内事务方面,胡伯伯必须说服各阶层人民,尤其是那些不具备充分理解他签署停战协定的条件的人民,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展现国家领导人的决心,维护民族独立。影片的许多场景都展现了越南革命在“千斤重担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的真实事件。在外交方面,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既坚定又灵活,彰显了胡志明主席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智慧。影片中现实与虚构的细节交织在一起,令观众难以分辨,却也因此突显了胡志明主席高尚的品格和从容不迫的风度。很难想象,在国家“命悬一线”之时,国家元首依然保持着冷静、从容、沉着,甚至出人意料地“正常”的形象:在北方宫殿,他卧病在床,接见法国高级专员赛特尼的代表;在忧心忡忡、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之时,仍与画家韩先生自然地、甚至幽默地交谈;关心律师林先生的私生活,询问其妻儿的近况;在抗战期间河内被夷为平地之后,同意让仆人的孩子随他前往越北……这部电影也可以被视为一部政治电影,它清晰地展现了胡志明主席几乎一生的个性。我们可以在电影《阮爱国》中找到这种独特的风格。在这部电影中,现实主义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虚构元素。而这在历史电影中也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即使仅通过几部越南革命电影,也很难全面而详细地分析阮爱国-胡志明形象构建中虚构与现实元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在伟人面前,总是交织着……现实传说就像胡志明市的灵魂、个性和情感一样,真实而令人信服地重现它们的美丽并非易事。我们完全赞同在影片中饰演胡志明市的演员陈禄的观点。阮爱国在香港拍摄一部关于胡志明大叔的电影,无论面临何种情况,因为“人物外部冲突的细节很少,困难重重。我们必须牢记,必须展现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物形象。”此外,拍摄一部关于一位深受人们喜爱和熟知的真实历史人物的电影,挑战更大。由于篇幅和篇幅的限制,我们无法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也无法探讨电影特有的其他艺术手法(例如画面、声音、表演等),尤其是在故事片领域。这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项目。最后,我们想强调一点:拍摄一部关于胡志明这样伟大人物的电影或许困难重重,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更确切地说,不可能不去拍摄。对于像胡志明主席这样一位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奉献一生的人来说,无论他做了多少,似乎都还不够。这是越南电影业,特别是第七艺术艺术家们所应承担的“责任”。

作者:Tran Hinh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