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的肖像、人格和灵魂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得到体现。在革命电影中,特别是在故事片中,这位伟人的形象虽然还未得到太多展现,也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国电影业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的总体背景下,我们认为,迄今为止,有关胡伯伯形象的剧情片所取得的初步成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首先,必须肯定和塑造一位为越南革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领袖形象,他的一生,“现实”与“传奇”始终交织在一起,要真实地反映这一点,用其他艺术形式很难,电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现实主义和贴近生活是这一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不同,当观众观看电影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他们总是感觉自己正在与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互动,就像生活中仍在发生的事情一样。而胡志明,正如我们上面所说,除了是一个普通公民之外,还是一位总统,一位非常特殊的人,要令人信服地重现他的个性和灵魂,对于虚构艺术形式(如故事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克服上述挑战,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从1990年到2010年,越南革命电影已经制作出相当现实、生动的描绘胡伯伯形象的电影,给国内外几代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90年至2010年间,越南革命电影制作了五部以阮爱国——胡志明为主题的故事片。这些都是电影西贡再见(1990年,导演:龙云,编剧:孙同)阮爱国在香港(2003年,导演:Nguyen Khac Loi、Vien The Ky,编剧:Nguyen Huu Mai)、1946年河内冬(1997年,导演:Dang Nhat Minh,编剧:Dang Nhat Minh、Hoang Nhuan Cam)、穿越上海外滩(2010年,导演:Trieu Tuan、Pham Dong Vu,编剧:Ha Pham Phu、Le Ngoc Minh、Gia Phi)、眺望大海(2010年,导演:Vu Chau,剧本:Nguyen Thi Hong Ngát)。上述影片虽然还不完整,有所突破,但也比较系统地展现了阮爱国——胡志明从爱国青年到成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领导越南人民胜利进行抗法战争的人格形成和革命生涯的过程。
从时间顺序来看,上述五部故事片,虽然上映时间不同,但如果重新排列,我们仍然有一个编年史相当完整地记录了胡伯伯从青少年时期到 1946 年冬天(就任国家主席)的一生。在这五部作品中,眺望大海(最近拍摄的)是一部最早描绘胡伯伯(演员明德饰演)形象的电影,当时他还是一名高中生,还不为很多人所知。
影片以顺化及越南中部一些省份为背景,讲述了阮必清就读于顺化国立学校,后来成为藩切德清学校老师的时期。那是1908年至1911年这几年。这极其短暂的一段时间,却是阮必清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时期。因为那是他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命运意识在心里清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将有助于阐释胡志明的整个人格和灵魂——一个敢于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后来)。电影作者如何选择时间和场景来凸显胡主席这样一位为民为国奉献的领袖人物的性格?眺望大海,我们认为是完全合理的。
电影制作人的一贯观点通过这样的选择,清晰地展现了阮必清从小对国家、人民、国家境遇的认知是成熟且与众不同的。由于场景重建的时间相当遥远,关于阮必清这一时期生活的现实文献资料稀少且贫乏,而电影的作者本人眺望大海必须主要依靠你的想象力。编剧阮氏红日虽然在拍摄有关胡伯伯的电影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她承认,当她接受撰写电影剧本的项目时,她手头并没有太多资料,除了在胡志明博物馆看到的一些信件以及与对胡伯伯非常了解的作家孙松的几次简短会面。因此,现实片段她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阮达清在藩切省德清学校任教的那段时光。从那珍贵的历史里程碑开始,导演武洲和摄制组为影片的故事“注入了血肉”。眺望大海爱国青年胡志明。其他一些细节,比如在顺化留学期间参与并帮助农民和商人抗议法国殖民者高税政策的故事、在德成学校任教期间与爱国学者的交往故事、鱼露公司老板女儿的爱情故事以及爱国青年阮必成在个人感情和共同事业之间的选择……都是作者虚构和想象的。这里尤为重要的是,影片中有关胡伯伯形象的一切虚构和想象,都源于现实基础。正是由于这些似是而非的虚构细节,这部电影眺望大海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感受和情感,产生了真实的艺术效果……
西贡再见是故事的延续眺望大海但从时间上来说,在有关胡伯伯的五部作品中,这是最早的一部电影。如果眺望大海从童年到高中时期树立胡伯伯的形象,西贡再见当他开始变得成熟一些,能够自己决定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时,他才开始变得成熟。作者在开始拍摄这部影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当时我国的电影工业还比较薄弱,各方面都还比较欠缺。至那时为止,越南电影还没有一部关于阮爱国-胡志明的虚构电影(而世界电影有许多关于列宁、英迪拉甘地等人物生平的优秀电影)。而且,其他一些艺术形式(比如绘画、音乐、文学……)或者纪录片,很早就已经有关于他的成功作品。同时,故事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胡志明诞辰 100 周年之际,摄制组,特别是西贡市委(该市很荣幸以他的名字命名)表现出了巨大的决心。不久之后,项目正式启动:作家 Son Tung 撰写剧本,Long Van 执导,演员 Tien Hoi 饰演 Nguyen Tat Thanh 的角色。影片讲述了胡伯伯从1895年到1909年与家人在顺化生活、学习的岁月。之后,他前往潘切任教,并从那里前往法国参加革命活动。关于电影故事,西贡再见有一些会议背景眺望大海。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两者都着重描绘了他革命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虽然当时的电影预算极其有限(甚至编剧、导演和摄影师都没有得到任何报酬 - 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情感,表明了对这位伟人的敬佩和塑造愿望),但这部电影在塑造胡伯伯形象方面无论在现实方面还是在虚构方面都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事实上也是一样的。眺望大海,这段时期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并不多。电影制作人必须调动所有的才华、想象力和理解力,尽可能真实地刻画阮必清青年时期的形象。这也算是故事片的一个优势。即使重塑像胡志明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如果艺术家没有足够的天赋和谨慎,也很容易把虚构变成一把双刃剑。这会削弱角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幸运的是,摄制组西贡再见没有落入这个陷阱。电影制作者在“现实灵魂”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虚构,让观众对胡伯伯仍保留着真实的印象。始终保证真实性。这就是胡志明的民族独立意志和“爱国主义”。阮必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言语、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想法都基于这一现实轴线。比如外形上,他的眼神“明亮”,体现出他的睿智,演员天海经过努力,将这一特点演绎得相当成功;或者说,他那瘦削的外表,因为时刻心系人民和国家,也被演员演绎得相当到位(田海透露,这是他第一次饰演胡志明的电影角色,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他必须经过大量刻苦的训练);临别前,阮必清到挚爱母亲墓前祭拜,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又或者虚构吴文(阮必清的爱人)一家吃饭的场景,以及楚顿(吴文的父亲)向这位年轻人求婚,让姑娘对这位年轻人产生爱意的场景,阮必清(在出国寻找救国之路之前)巧妙而微妙的回答“我的工作不能就此结束”完全符合当时这位爱国青年的灵魂和人格逻辑。该片堪称一部将现实与虚构完美融合,并成功塑造胡主席形象的剧情片。
两部电影按照胡志明革命活动的时间顺序阮爱国在香港和穿越上海外滩由作协电影制片厂与中国电影界合作出品,虽然制作年代不同,但在背景设定和故事时间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前两部电影相比,阮爱国在香港和穿越上海外滩在重现胡伯伯形象的现实与虚构画面方面都更具优势。第一部电影阮爱国在香港(演员陈力饰演胡伯伯)这就是1931年在香港对阮爱国(本名童文肃)进行的历史性审判。第二部电影,穿越上海外滩(演员明海饰演)讲述的是阮爱国从厦门逃走,经上海,最后到达中苏国际边境口岸,登上前往(前)苏联的轮船的故事。影片还以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出现的背景,相当丰富,如同庆灵夫人、革命家阮良朋、作家陶五、法国著名记者保罗·瓦扬·库蒂里耶等。坚持以片面的真实作为贯穿作品的情节线索,即阮爱国在1933年末、1934年初从上海“逃亡”的故事。与上述两部电影并不完全相同(眺望大海和西贡再见虽然影片重现了阮爱国——胡志明较为遥远的背景,但背景是在越南,在胡伯伯尚未成名的时代,这一人物的虚构很少遭遇观众的舆论障碍,即便影片本身并不令人信服。阮爱国在香港和穿越上码头 海完全不同:影片发生在国外,当时主角已经小有名气,并且已经从事多年的革命活动。如何将何先生的形象、现实与虚构的剂量与协调在影片中还原出来,营造出真实感,让国内外观众都信服,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这两部电影都取材于胡志明的真实事件:1931 年在香港的审判,以及 1933 年底和 1934 年初从上海逃往(前)苏联的壮观场面,因此这两个电影制作团队阮爱国在香港和穿越上海外滩必须要制造出差异,让观者不觉得现实细节的“拙劣重复”阻碍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有电影阮爱国在香港导演阮克利 (Nguyen Khac Loi) 坚持呈现两个真正令人着迷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这就是阮爱国案(英国政府捏造的)和中国共产党营救囚犯胡志明案。第二个情况也是真实事件,即阮爱国的九次审判、法国秘密警察的邪恶阴谋以及英国律师洛斯比的真诚帮助。重要的是,电影制作者在这两大核心事件的基础上,重塑了一个始终贯穿在全体越南人民思想中的、富有个性、有灵魂的胡志明形象。他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愿意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牺牲一生的一切乐趣。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极其伟大却又极其平凡的人。虽然是一部主题比较一致的政治片,但我们感觉影片的节奏非常快,每一个画面、每一帧画面都剪辑得非常仔细、犀利,人物的对话也极其犀利,让观影者感觉这是一部动作片。演员陈禄成功地在他的角色中塑造了这些特征。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个一致的细节,阐明演员陈力饰演的胡伯伯的精髓,延续了影片中田海的角色。西贡再见十三年前,那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泰然处之”的“灵魂”。因为主要基调是政治电影,虚构的部分阮爱国在香港虽然内容不多(与同题材的其他电影相比),但凭借演员陈力的精湛演技,观众还是能感受到爱国青年阮爱国生活中非常美好的一面。
穿越上海外滩电影延续了胡主席从香港到厦门,经上海寻找前往苏联的路,开启了新的旅程。稍有不同阮爱国在香港这部电影给了作者更多的虚构和想象空间。因此这部电影具有更多的细微差别。观众可以在穿越上海外滩多种类型的混合:历史政治片、社会情感片、侦探动作片......因此,影片的故事不像政治片那样单调、枯燥、单一。为了躲避法国间谍和蒋介石政府的追捕,阮爱国和他的保镖胡姓(虚构人物)暂时躲进了厦门附近一位善良富有的中国男子的私人住宅(这是一个必要的虚构细节,显示了胡伯伯在国外期间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另一个需要提及的虚构细节是女性角色 Phuong Thao 医生(来自会安)与她童年时失散的兄弟 Ngu Lang 之间的关系,当时 Nguyen Ai Quoc 正在厦门躲避法国秘密警察和蒋介石政府的追捕。影片导演希望通过冯草的形象表达远在异乡的越南人对领袖胡志明无限的爱戴。通过将 Phuong Thao 的形象虚构化,电影制片人也试图创造一种单相思(来自 Phuong Thao 角色),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正常化”胡伯伯的形象(以及 11 个孩子的细节,安南烈士的子女,刺客 Ngu Lang 的细节,女医生 Phuong Thao 的亲生兄弟),以便观众始终感觉到这位伟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就像所有其他普通的越南人一样。可以说,电影中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穿越上海外滩极其脆弱。但我们认为这对于一部故事片,特别是历史片来说,是必要的。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虚构电影,例如《胡伯伯》,如果能取得成功,我们想肯定,这只属于“敢于创造”的艺术家。
尽快完成(之后立即)西贡再见) 是有关胡伯伯的五部故事片系列之一,1946年河内冬(演员田海饰演何叔)重现了迄今为止最真实的场景。电影名称1946年河内冬但这一事件仍然是胡志明主席一生中的关键时刻。那时正是他领导越南人民于1945年完成八月革命,不久之后,1946年冬天,越南刚刚诞生,还很年轻,面临着被法国殖民者入侵的危险。由于该片的历史背景较其他同题材影片更为近期,因此也是在探讨和塑造胡伯伯形象方面最具优势的影片。为了创造这个场景,电影的作者1946年河内冬这并不太困难,因为这个时期的真实文献在许多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文献中都可以找到。 1946年底,尽管胡志明竭尽全力,与法国政府在枫丹白露会议上的谈判还是失败了。为了有时间集结力量,为长期全面的抗战做准备,胡志明被迫与法国签署了和平协议。对于越南政府,尤其是领导人胡志明来说,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围绕着这场极其激烈的斗智斗勇,年轻国家越南的领导人形象被邓一行导演刻画得清晰而突出。 “我们要和平,就要让步,但是我们越让步,法国殖民者就越侵略,因为他们决意要重新占领我们的国家”,“我们宁愿牺牲一切,也不愿失去祖国,我们宁愿做奴隶”(胡志明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伟大的八月革命之前就曾发出过这种坚决的口号:“哪怕烧毁整个长山山脉,我们也要争取独立”,“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本着这样的意图,为了凸显胡志明的个性,导演邓一行主要关注他在这个特别重要的时刻在国内外的活动。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每一种关系也将有助于厘清他的灵魂和性格。对内,胡伯伯要使各阶层人民,特别是那些没有条件充分理解他签署停战协定的艰难处境的人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展现国家元首的决心,肯定民族独立。许多场景都展现了越南革命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发生的真实事件。在外交领域,胡伯伯果断而灵活地开展外交活动,充分肯定了胡伯伯在历史决定性时刻的远见卓识和智慧。现实与虚构交织的细节,让观者难以分辨,却更凸显了胡志明的心灵之美和从容不迫的风度。很难想象,在国家“命悬一线”之际,国家元首却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出奇“平凡”的面貌:在北宫接见病榻上的法国高级专员赛特尼,在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之际与画家韩先生自然而然地、甚至有些幽默地交谈,关心蓝律师的私事,询问其妻儿的情况,同意仆人的孩子在河内被抗战烧成焦土后随他前往越北……这也可以说是一部最能体现胡志明主席几乎一生人格的政治电影。我们在电影《阮爱国在香港》中就能发现这种特殊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现实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虚构元素。这也是历史电影中令人鼓舞的一个方向。
即使仅通过几部越南革命故事片,也很难全面细致地分析阮爱国—胡志明形象建构中虚构与现实因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伟人总是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现实和传奇像胡伯伯一样,以现实和令人信服的方式重现他的灵魂、性格和情感之美并不容易。我们完全同意影片中饰演胡伯伯的演员陈力的想法。阮爱国在香港拍摄胡伯伯的电影,无论情况如何,因为“人物外部冲突的细节很少,困难很多。我们牢记,必须表达一个伟大而朴素的人的个性”。然而,拍摄一部关于如此多人熟悉和喜爱的真实历史人物的电影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由于文章的范围和要求,我们没有机会彻底分析这个问题,也无法深入研究电影特有的一些其他艺术措施(图像、声音、表演等),尤其是故事片类型。这需要更长期的研究。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只想再指出一点:拍摄一部关于胡志明这样的伟人的电影可能很难,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甚至不意味着不可能不做。对于像胡志明主席这样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牺牲了一生的人来说,无论他付出多少,都是不够的。这是越南电影界,特别是第七艺术艺术家们应尽的责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