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TTLA: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星期五 - 2018年11月16日 04:09

作者姓名:Huynh Thanh Loan

论文题目: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论文领域:历史

专业:世界史 代码:62 22 03 13

研究生培养单位名称:河内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1.1. 研究目的: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阐明1950-2014年期间边界问题的影响因素、解决进程以及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同时为越南在与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中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2.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灵活运用了历史和国际关系的专门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研究方法论文的展开将遵循问题的历史进程,结合原始资料(谈判文件、两国外交照会等)和第二手资料,分析边界问题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对两国关系中涉及的边界问题进行多方面评论。

本文将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与中印边界争端相关的主要因素,如地理、历史、政治等。除归纳法外,本文还运用叙述分析法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作者还将根据现实主义方法处理外部威胁和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解决边界争端问题。

专家访谈法也将由作者在实施论文的过程中融入其中。

3. 主要结果和结论

3.1. 主要结果

该论文是越南第一部研究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的专著,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论文站在越南研究者的视角,全面、系统、高度概括了中印关系(1950-2014)中的边界问题,指出了边界问题的起源和性质,两国实施的边界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功与局限性,解释了边界问题至今未能解决的原因。

-论文为越南发展与印度、中国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讲师、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印关系边界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3.2. 结论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也是1950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包括中国在1950年至1951年“解放”西藏、1954年中印签署《西藏协议》,以及更具体地说,印度在1959年决定给予达赖喇嘛在印度庇护。换句话说,1950年至1959年期间中印政治领导人的政策决定促成了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并使其伴随中印关系贯穿两国外交关系史直至今日。

- 两国之间发生的边境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影响中印边界政策决策的五个基本因素这五个因素分别是历史遗留问题、争议地区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中印战略竞争、大国民族主义以及西藏和巴基斯坦这两个“眼中钉”。然而,这些因素并非以原有的形式存在,而是在中印双边关系的各个阶段中,其强度和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 印度和中国的边界问题仍未解决,原因在于两国截然不同的方法 彼此边界争端。尽管印度基于历史和法律证据的观点,然后中国处理边界问题从政治和战略角度来看

——1950年至2014年边界争端期间,中印边界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1950年至1962年期间,中印边界关系可谓“虽有裂痕,但友好关系”;1963年至1987年期间,中印边界处于敌对状态“破裂”后“拼凑关系”的漩涡之中;1989年至2014年期间,两国通过谈判机制建立了各种稳定措施处理边界争端,但在谨慎处理矛盾、建立信任的同时,也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随着两国崛起,大国民族主义和战略竞争进一步加剧,加深了相互的不信任。

- 在寻求解决边界争端方面,印度展现出的善意比中国更多。这从英迪拉·甘地总理(1969年)、拉吉夫·甘地总理(1988年)和瓦杰帕伊总理(2003年)的行动中可见一斑。瓦杰帕伊总理承认无需以解决边界问题为先决条件,从而开创了中印边界谈判史上的“突破”,转而拓展了经济等领域等其他极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与此同时,东西方交流包是中国边境政策的一贯观点——一种对中国有利的潜在合作形式。

- 作者对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印边界问题历史的空白,为越南对印、对华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博士论文摘要

作者姓名:Huynh Thanh Loan

论文题目: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论文的科学分支:历史

专业:世界史 代码:62 22 03 13

研究生培养机构名称: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 论文目的和目标

1.1 论文目的:

本文旨在阐明1950年至2014年期间中印边界解决的因素、进程以及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并对越南对印、对华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1.2 论文目标: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1950年至2014年间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2.研究方法

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等。其中,历史研究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循着边界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一手资料(边界谈判文件、两国互换照会等)和二手资料,分析了边界问题从产生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边界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通过归纳法和逻辑推理,探讨了中印边界争端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主要因素。除了归纳法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叙述分析的方法。

与边界争端有关的国际关系方法论也用于现实主义的外部威胁方法和国际体系中国家联系的方法。

论文中还采用了访谈法。

3. 主要结果和结论

3.1.主要成果

本论文是越南第一部全面研究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的著作,研究成果如下:

- 这篇论文从越南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对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1950-2014)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概括的研究,指出了边界问题的起源、性质、两国采用的边界解决机制的成功和局限性,并解释了边界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的原因。

- 论文为越南发展与印度和中国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

-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讲师、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印关系边界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3.2.结论

-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也是1950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1950年至1951年,中国解放西藏;1954年,印度和中国签署了《1954年协议》,尤其是在1959年印度决定向达赖喇嘛提供庇护之后。换句话说,1950年至1959年期间,印度和中国的政策决定促成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出现,并使其成为中印关系中至今贯穿两国外交关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两国边界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五个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中印两国的边界政策决策。这五个因素是历史遗留问题、争议地区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中印之间的战略竞争、民族主义以及两根“刺”——西藏和巴基斯坦。然而,这些因素并非以其原有的形式存在,而是在中印双边关系的每个时期,其水平和性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 中印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也源于两国对边界争端的立场截然不同。印度的立场基于历史和法律依据,而中国则从政治和战略角度处理边界问题。

- 1950年至2014年边界争端进程中,中印边界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1950年至1962年,中印边界关系可谓“友谊与裂痕并存”;1963年至1987年,中印边界关系在敌对的“决裂”后陷入了不稳定的漩涡。1989年至2014年,两国通过谈判机制建立了不同的边界争端处理措施,但僵局与谨慎处理冲突和建立信任的努力并存。此外,两国崛起过程中大国主义和战略竞争的抬头,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

- 在解决边界争端方面,印度展现出的善意比中国更多。这体现在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1969年)、拉吉夫·甘地(1988年)和瓦杰帕伊(2003年)的举措中。瓦杰帕伊在拓展其他潜在合作领域,例如不以边界问题解决为前提的经济领域合作方面,在中印边界谈判史上取得了“突破”。同时,双边互换协议与中国边界政策的理念相符,是一种对中国有利的潜在合作形式。

- 对1950年至2014年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们对该问题历史认识的空白,为越南对印、对华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作者:乌什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最新新闻

旧闻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