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社会科学人文大学将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仪式。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表达了对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学校的热爱,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1. 潘友达教授(河内理工大学前校长):发挥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优势,与世界接轨
我很高兴地看到,自从脱离普通科学大学以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 VNU 已经具备了许多条件来发展并保持在该国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和培训领域的领先地位。值此学校建校65周年之际,我想与大家分享河内国家大学过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第一,要保持一流、重点大学的地位,前提是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科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第二,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把培训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为了做到这一点,从招聘阶段开始,我们就必须严格要求,以便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学院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把培养过程变成自我培养的过程。三要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以科研作为教学活动的支点。

四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做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志向和学业成就感。肯定有很多人像吴宝珠一样,渴望征服科学高峰,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版图上的地位。第五,要实现在区域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占据前列的目标,需要明确融合的具体方向和领域。我认为,我们有机会为世界科学做出贡献的首先一定是越南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必须在越南历史、越南文学、越南哲学等学科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越南自己的科学领域开展大型研究项目,并将其转化为我们的优势。
2. 武氏凤副教授(档案学与办公室管理系主任):创造“社会人文”风格,为推广和宣传学校品牌做出贡献。
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了30多年,我一直感到很自豪,因为每次出差,只要介绍一下我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我就会听到称赞,看到大家在谈及学校,或者提到以前的综合科学大学、今天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大学的优秀教师时,都会投以钦佩之情。

我理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赞扬和自豪,是因为多年来,学校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一种“综合型”风格,一种“社会人文型”风格。这是学校极其宝贵的财富,是几十代人努力打造和延续的品牌。这就是热爱科学的教师的风格,他们总是用有理有据、有效的论据来研究和解释社会和人类问题,而不是片面的思考,总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然后,他们从深厚的研究中,为学生带来充满激情的讲座,用心教学,带领学生进入充满人文气息的迷人科学世界。这是始终将知识、理解和尊严视为核心价值的人们的风格。正是教师的风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风格,他们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总是以创造性的方式看待和解释问题,总是探索和参与新事物,懂得勇敢地拒绝和克服常见的诱惑。
3. 杜光雄教授(政治学系):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必须在培训和研究方面瞄准国际标准。
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决心与世界接轨。我想这也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像我们这样的一流大学也不能置身事外。融合不仅意味着为自身发展吸引资源,更重要的是,现在是越南人民为世界科学在具有人类意义的问题上做出贡献的时候了。问题在于明确定义达到国际标准的标准。我认为,需要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当今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必须能够回答既广泛又具体的人类和社会问题。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培养必须面向现代化,紧跟世界发展动态,既体现在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知识体系,也体现在学习和运用新的模式、方法和培养方案上。

第三,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领域并不是严格划分的,而是紧密交织、相互影响的。这种紧密交织必须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和培训中得到明确体现。目前,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社会人文科学的弱点之一是不能在研究和培训中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和手段,例如运用许多研究方法、数学测量或现代机械和技术……第四,社会人文科学研究除了国家目标外,还必须瞄准人类目标、全球问题。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确定研究方向时,要注意预见并将研究与全球性问题联系起来,如气候变化、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心理问题等。第五,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培训必须能够与其他国家“流通”。这也是越南面临的最困难的一点,因为现实中越南的融入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说还没有融入世界的研究源头。如今人文社科大学一个具体而又令人鼓舞的表现就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培训合作项目发展日益强劲。这将是一次有利于促进学院与世界接轨的有效活动。
4. 范青雄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解决多样化培养类型与促进基础研究的关系
在将河内国立大学建设成为多学科、多领域、高水平大学的同时,朝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显然需要一种和谐、辩证的结合,以克服多样化培养类型与促进基础研究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近年来,人文社科大学开发了不少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新型培养专业。这是一个依法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现实需要。学校已成为有序社会值得信赖的地址之一。新闻学、旅游学、图书情报、档案与办公室管理、社会管理、国际研究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较为方便。但与这种发展趋势相伴而生的是对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的或多或少的忽视。我认为,一些传统的培养院系,如文学、历史和哲学,曾经创造了前综合大学的特色和优势,需要更多的投资。

几十年来,这些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科研、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文化骨干队伍。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接受,也不是勉强适应,而是一种基础科学训练所铸就的力量。过去传统科系的文史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和解决科学、生活问题的技能。话虽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需要缩小和清理这个部门,扩大和发展那个部门。这里具体关注的是基础科学学科和专业,而不是培养单位。这些科学必须成为培训的先锋,必须转化为职业研究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