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辉黎教授的文章(刊登于《百年国立大学百位人物肖像》——2006 年)介绍了陶维英教授的肖像——他是为越南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之一。
陶维英教授简介
陶维英教授于1904年4月25日出生于清化,1988年4月1日逝世于河内。他的家乡是河东省清威县塔清威乡曲水村(现为河内市清威县)。他毕生致力于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研究,涵盖语言学、词典编纂、文化、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文本学等诸多方面。他曾任教于河内文学院,培养了多代学生。1945年至1946年,任教于河内文学院;1954年至1956年,任教于河内师范大学和河内文学院;1956年至1958年,任教于河内理工大学,并担任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史系主任。 1958年,陶维英教授调任教育部,1960年调任历史研究所。2000年,陶维英教授被追授胡志明奖。
*
我第一次见到陶维英教授是在1952年,当时我从河静省潘廷峰中学毕业后,前往清化省的大学预科学校就读。在此之前,我只在《法越词典》和《汉越词典》中听说过这位学者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记陶教授在清化省寿春市桥溪市场和都市场附近的公屋或民宅里,于夜晚讲授越南历史的情景。为了躲避敌机,我们只能在夜间学习,每人一张小折叠桌和一盏用墨水瓶改造的自制煤油灯,灯光昏暗,仅够记笔记。陶教授坐在高脚椅上,没有灯,他凭记忆缓缓讲授着课程内容。学生们抬头望去,却看不到他的脸,只能通过他沉稳、简洁而深刻的讲解来聆听。 1954年,我前往河内,在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历史与地理专业第二年。1956年毕业后,我留校担任越南古代史系助教,该系主任是陶维英教授(当时称为……)。
古代史系担任团队领导期间,我有幸与他一起学习,并在他的指导下工作,直到他调任教育部(1958年)和历史研究所(1960年)。那是我踏入历史教学和写作领域的第一步,在这个领域,教师的角色极其重要,他们不仅引导科学发展,还塑造了学生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风格。

陶维英于1904年4月25日出生于清化,1988年4月1日逝世于河内。陶氏家族原籍河东省清威县塔清威乡曲水村(现为河西省清威县)。自其祖父辈起,他迁居清化(农公县忠政乡)。1923年从顺化国立中学毕业后,他不愿成为殖民政府的公务员,而是选择了崇高的教师职业,在广平省洞海小学任教。当时,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兴起,1924年范鸿泰在广州投下沙田炸弹,1925年要求赦免潘佩珠的运动,1926年潘周桢的葬礼,以及各大城市进步报刊的活跃,都深深吸引了年轻知识分子陶维英的思想。1925年底,他出席了在广治东海举行的欢迎潘佩珠从河内前往顺化的会议。1926年,他辞去教职,前往岘港,打算前往西贡,在文化和政治中心生活,以“逃离牢笼”,“寻找一片天地开阔之地”,从而“增长见识”,并接触爱国活动。从此,他投身于政治和文化活动。在前往岘港的途中,他顺化停留,探望了被软禁在坡光寺(后被转移到滨五山坡的一处住宅)的潘佩珠;之后前往广南会见了越南中部人民代表大会主席黄叔康先生。他帮助黄先生找到了那份报纸。
人民的声音他曾担任编辑秘书一职。1926年夏末,他加入越南革命党(后于1928年7月更名为新越革命党),并成为该党总书记。同年,他与武廉山、陈廷南、潘登柳等进步知识分子合作创办了“全海通书”出版社,旨在出版科普读物,使读者熟悉科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该出版社在1927年7月停刊前的短暂时间内,共出版了13种出版物,其中陶维英编辑或翻译了多部著作。
经济理论史“,“
女性行动“,“
人类历史“,“
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种族?这些是学者道家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科学思想而创作的首批作品,旨在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斗争运动做出贡献。他使用了笔名。
守护石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知鸟,发誓要用一生去收集石头,填满浩瀚的知识海洋。1929年7月,陶维英被殖民政府逮捕,直到1930年初才获释。从那时起,他意识到“
“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承担革命赋予的艰巨任务”,以及“选择从事文化活动,为恢复在殖民统治下日渐衰落的国家活力做出贡献”。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也有着明确的方向:“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带到国家,去开发国家的文化资本,去选择好的事物,为国家的文化改革做出贡献。陶维英最初感兴趣的科学文化领域是
词典编纂他完成并出版了两部词典:
中文-越南语词典(1932)
法语-越南语词典(1936)。这些不仅是当时文化和科学发展所必需的研究工具书,而且作者还试图通过文字和政治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现代意识形态潮流,纳入进步的科学解释。陶维英是一位奠定越南现代词典编纂基础的词典编纂家。自1938年起,他转向文化和文学领域。已发表的研究著作有:
越南文化史概述(1938)
儒家对细则的批判“
(1938年),“
中国历史概述(1942)
关于金文桥的文章(1943)。作品
《越南文化史纲要》陶维英及其作品
安南文明“
阮文玄的《安南文明》(1944)是奠定现代越南文化研究基础的科学著作,它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陶维英致力于研究的科学领域是
历史这种科学取向是他1930年出狱后立即确定的,并且他为此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他认为“
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学习历史,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历史,我们才能分辨出哪些是传统因素,哪些是外来因素。“ 和 ”
出狱后,我决定专注于学习历史。他还意识到,进入这一科学领域所必需的是广博的世界历史、东西方历史以及哲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历史方法论和历史文献。他从保大图书馆、顺化古都之友图书馆、义安省奠州府盛美市曹氏龙强图书馆以及众多私人图书馆中,聘请抄录员并搜集了大量珍贵书籍,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韩喃书柜,其中不乏越南和中国的书籍。他花费大量时间走访从清化、义安、河静到广南、广义、平定等地的贵族家族和宗族,收集各种历史文献。1938年,他前往河内会见阮文祖和智谭小组,筹备出版著作。
历史图书馆”以及这套“
“文学图书馆”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项工作不得不停止。在历史方法论方面,他研究了《
《历史导论》查尔斯·塞尼奥博斯(Charles Seignobos)的《历史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aux Études Historiques)属于实证主义学派,借鉴了法国、中国、日本学者的宝贵学术著作,特别是郭沫若、卢振武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他尤其重视历史资料的评价,并尝试将汉代经济学家的教学方法、明清时期的参考方法与现代西方文本分析方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他开始了历史研究生涯,从事翻译和注释工作。
边境杂项记录陶维英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越南古代历史,从史前时期、民族起源到东山文化、抗秦史、瓯郸地区……1945年八月革命后,他应邀前往河内文学院任教,该学院于1945年11月15日与其他高校一同成立。他曾是1946年全国文化大会运动委员会成员。抗法战争期间,他曾在第四区文艺联谊会工作。1950年,他应邀前往越北,担任教育部文艺司历史地理系主任。1952年,他回到清化,在大学预科学校任教。1954年和平恢复后,他回到河内,先后在师范大学和文学院任教。 1956年,河内科学大学成立,他被任命为越南古代史系主任,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河内科学大学历史系工作至1958年,仅两年多。但这两年间,陶维英教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历史学领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凭借多年积累的资料,结合他自身的思考以及抗战时期撰写的一些手稿,如今他已具备补充、更新信息并参考相关国外学术著作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越南历史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在古代和中世纪历史方面,例如历史分歧、民族起源、奴隶制、封建制度、越南民族的形成等问题。陶维英教授完善了之前的草稿,并出版了两套教科书:
越南历史“
(1956 年)和“
越南古代史(1956年)。不久之后,他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改写,使其成为“
越南古代史(1957 年)包括 4 卷:
越南人的起源“,“
安阳王与瓯郸国的问题“,“
拉克越的青铜文化和青铜鼓“
,“
向封建主义过渡时期“在1957年至1958年间,他继续发表作品。”
越南民族形成问题(1957)并重写
越南历史 从起源到19世纪“
(两卷,1958年)。一位专家能在如此短的两年内完成并发表如此多的学术著作实属罕见。在这两年间,陶维英教授还致力于为历史系和河内科技大学建立长期数据库。他购入珍贵的中文文献,聘请人员抄写越南历史书籍和汉喃文献,收集有关越南的外国文献,并计划翻译必要的文献供学生参考。除了越南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系之外,还有一个由资深汉学家组成的翻译团队和一个地图绘制团队。同样在这两年间,陶维英教授也为历史系和河内科技大学建立长期数据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陶维英参与培养了河内师范大学和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三代学生(1954-1958年),他们是越南独立大学体系的第一批历史学家,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教授、副教授,并在越南现代史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陶维英教授调任教育部,1960年调任历史研究所。此后,他不再在大学任教,转而从事更适应新工作环境的研究,同时继续为国家的学术基础建设做出贡献。根据历史研究所的安排,他编辑和注释了许多被翻译成越南语的珍贵书籍,例如……
王朝编年史“
,“
戴南叔禄“
,“
边境杂项记录“,“
《大越史全集》“,“
戴南日通志“
,“
军事战略及虎营基地概述“,“
嘉定城堡信息“,“
阮廌全集“
此外,在此期间以及退休后(1965年),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例如“
越南历史(1964)
Kieu故事词典(完成于1965年,出版于1974年)
诺姆文字的起源、结构和发展(1975 年),翻译并注释
锁坏了(1974)
部门(1974)
仙女花的故事(1978)
阮攸的中国诗歌(1988)
诗集“
(未发表)
《道德经》和老子的学说(未发表)。晚年,他写了一部回忆录。
回想起这个下午“
(完成于1974年,出版于1989年)。从1928年到逝世,陶维英教授漫长的学术生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著作涵盖词典、语言、文化、文学、历史、考古、文本学、民族学、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意志。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其开创性的研究为现代越南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00年,陶维英教授因其两部著作被追授胡志明奖。
越南古代史和 ”
越南历史,从其起源到19世纪陶维英教授自文学院成立之初(1945年)便在此任教,之后先后在清化大学预科学校(1952年起)和河内师范大学文学院及河内理工大学(1954年至1958年)任教。他是文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学校乃至国家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写下这最后一句话时,我眼前浮现出这位敬爱的老师晚年的身影:满头白发,白须飘飘,额头高耸,面容慈祥睿智,饱经风霜,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历经艰辛。这就是陶维英教授的印记和榜样。陶维英在一代又一代学生和历史学家心中留下了自学、自查的精神,对知识的积累和不断补充更新的热情,以及在学术界探索和发现的意识。谈及他的事业,我们不能不提及他的伴侣兼忠实秘书陈氏如曼女士,她与他密切合作,为他完成科学著作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