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鉴于亚欧会议对新成员没有明确的地域标准,本文作者对亚欧会议的发展趋势提出疑问,并通过分析该组织扩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来寻求答案。
1. 问题陈述
2010年10月4日至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将正式获准加入亚欧会议,至此亚欧会议成员国增至48个。问题是,这三个国家都是以亚洲成员的身份申请加入亚欧会议的。三个亚洲以外国家申请以亚洲国家身份加入亚欧会议,引发了关于亚欧论坛成员地位、性质和未来的热烈讨论。 2004年,在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首次扩大了其范围。当时,亚洲方面接纳了东盟3个新成员,即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欧洲方面,欧盟有10个新成员加入该论坛。亚欧会议第二次扩大是在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接纳了印度、巴基斯坦和蒙古三个亚洲国家以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个欧盟新成员国。刚才提到的亚欧会议扩员进程,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论坛对新成员没有明确的地域标准。亚欧会议欧洲方100%是区域组织欧盟成员国,亚洲方也不仅仅是东盟成员国。因此,此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的加入,引发了亚欧会议是否会从
区域对话(区域间对话)以区域标准为基础的协调机制
全国对话(国家间对话)成员国多样性,且没有东盟和欧盟两个区域组织的协调,这又如何实现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亚欧会议扩大所面临的挑战来回答这个问题。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亚欧会议的扩大进程,第二部分分析了亚欧会议接纳三个新成员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对亚欧会议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亚欧会议扩大进程概述
1996年3月1日,2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在曼谷举行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亚欧对话论坛(ASEM)。当时亚洲方面参赛的仅有东盟7个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3个东盟伙伴国。在欧洲方面,统一的标准是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主席。首次峰会被视为两地区关系的历史性转折点。如果说第一届亚欧首脑会议是亚欧合作的奠基大会,那么1998年在英国举行的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则要面对1997年刚刚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话题。直到2000年在韩国举行的第三届亚欧首脑会议,两大洲的领导人才正式通过了《亚欧合作框架》,为亚欧合作进程制定了一系列原则和方向。但不久之后,2002年在哥本哈根(丹麦)举行的第四届峰会不得不讨论国际恐怖主义问题。 2004年在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东盟峰会上,扩员问题是最具争议的议题,当时欧洲方面“理所当然地”接纳了10个欧盟新国,而东盟则接纳了3个成员国: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其中缅甸的加入遭到了最多的反对。 2006年,为庆祝亚欧会议成立十周年,第六届亚欧会议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主要讨论了安全威胁和对多边国际体系的支持等问题。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会议第二次扩大,欧盟方面,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个新成员“理所当然地”成为亚欧会议成员,欧洲成员国增至28个。亚洲方面,印度、蒙古和巴基斯坦加入亚欧会议,其中印度既是东亚峰会(EAS)成员,又与蒙古、巴基斯坦同为东盟地区论坛(ARF)成员。东盟秘书处也加入成为成员国,至此亚洲成员国增至17个。第八届亚欧会议在布鲁塞尔(比利时)举行之前,亚欧会议成员国总数为45个,其中欧洲28个,亚洲17个。两大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欧洲,亚欧会议成员国必须是欧盟国家;而在亚洲,则没有这个要求,只能是东盟国家。欧亚论坛的制度关系虽然松散,但却反映了全球建立新世界秩序的现实,各种安排构成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该体系中有五个不同的政策制定层次:全球、跨区域、区域、次区域和双边,其中亚欧会议被视为跨区域层次。
(1)
表1:全球治理体系
TT |
等级 |
组织名称 |
1 |
全球、多边 |
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八国集团…… |
2 |
跨区域 |
欧盟-东盟、欧盟-南方共同市场、东盟-南方共同市场、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 |
3 |
区域 |
欧盟、东盟、南方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 |
4 |
次区域 |
欧洲区域、湄公河次区域 |
5 |
国家间双边关系 |
|
亚欧会议被视为一个非正式的跨区域对话论坛,讨论亚洲和欧洲共同关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当一种关系具有以下特征时,它被认为是跨区域的关系:1)它是两个区域组织之间的关系; 2)它是一个区域组织与一组区域国家之间的关系; 3)两组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
(2)。从这个角度看,亚欧会议显然属于第二类,因为在欧洲方面,欧盟或欧盟委员会及其轮值主席国充当着成员国利益的协调者,而在亚洲方面,区域机构并没有明确履行这一职能。亚洲方面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家集团,通过确定一个协调国,在亚欧首脑会议召开前提出共同议题。
3. 亚欧会议面临的挑战日益扩大
然而,随着2010年亚欧会议扩大,吸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加入,亚欧论坛的跨区域性质成为一个问题,其成员资格标准也变得更加复杂。亚洲国家多元化,超越了传统的地理界限和现有地区架构的限制。如今,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的加入,亚欧会议已成为一个对话进程,其成员国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组织,而是可以包括来自两个以上地区的国家。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加入欧盟的正式决定将于 2010 年 10 月 4 日至 5 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八届峰会上做出。为迎接亚欧会议的扩员,2009年5月25日至26日在河内举行的第九届亚欧会议外长会议就接纳新成员作出了如下指示:“外长们欢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加入亚欧会议的申请,并授权高级官员在2010年布鲁塞尔峰会上制定这两个国家正式加入亚欧会议的程序。鉴于其他国家加入亚欧会议的呼声日益高涨,外长们还指派高级官员在2000年亚欧合作框架基础上,就亚欧会议未来扩员问题讨论并提出标准、原则和程序。”
(3)
表2 亚欧会议扩员进程比较
|
1996 |
扩展包 1(2004 年) |
扩展包 2(2006 年) |
扩展包 3(2010 年) |
亚洲方面 |
东盟7国及中日韩3国 |
柬埔寨、老挝、缅甸 |
印度、蒙古、巴基斯坦和东盟秘书处 |
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 |
驱动因素 |
- |
东盟扩张 |
个别国家 |
个别国家 |
数量 |
10 |
13 |
17 |
20 |
欧洲方面 |
欧盟15国和欧盟委员会 |
10个欧盟新成员国(4) |
两个新成员国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
- |
驱动因素 |
- |
欧盟扩大 |
欧盟扩大 |
|
数量 |
16 |
26 |
28 |
28 |
回顾亚欧会议扩大的历史,亚欧会议成员国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原则。欧盟新成员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亚欧会议成员,但东盟成员国缅甸的加入却遭到欧盟的强烈反对,欧盟国家当时甚至“威胁抵制”2004年在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亚欧会议首脑会议。
(5)。第三次扩大再次表明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以及各集团内部的观点存在差异。经过多次讨论和交流,最终制定了“临时第三类安排”,以容纳所有三名新成员。
(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表达希望加入东盟亚洲区的愿望。很难想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亚洲国家参加此次比赛。从制度角度看,如果说这两个国家与亚洲有什么联系,那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自2005年以来都是东亚峰会(EAS)的成员。俄罗斯以亚洲国家的身份加入亚欧会议则更加难以解释。俄罗斯联邦于2004年11月29日签署《友好合作条约》(TAC),承认东盟的基本原则,并希望以亚洲成员身份加入亚欧会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参与亚欧会议的原因可以从欧盟的角度来解释。欧盟在成员国身份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很可能“迫使”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以亚洲国家的身份加入亚欧会议。事实上,欧盟对这三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并不反对,甚至表示欢迎。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欧盟的立场。
第一个欧盟希望吸纳所有主要参与者加入该论坛,以增强亚欧会议在国际舞台上的共同声音,无论其位于亚洲还是欧洲。
周一欧盟也希望通过在亚欧会议扩大问题上的统一立场,表明其正在朝着制定共同外交政策的方向迈进。
周二此外,成员向亚洲方向扩张也使得双方在数量上的差距缩小。目前的“比分”,如果算上亚洲区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欧洲队仍然以28比20的明显优势领先。在亚洲方面,一些国家认为,这三个新成员本质上是欧洲国家,但亚洲特征很淡。这三个国家被纳入亚洲方,表明亚洲国家在亚欧会议进程中比欧洲国家灵活得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等亚洲最具活力的地区安全架构日益重要,被视为东盟区域主义的延伸。
四、亚欧会议前景
亚欧会议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与亚洲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由于欧盟只允许其成员国参加亚欧会议,未来非欧盟国家将以亚洲国家或第三国的身份加入亚欧会议。不过,这也会遭遇一定的阻碍。首先,“新亚洲”成员国有可能同意“老亚洲”成员国的观点。到那时,亚洲的实力将远远超过欧盟国家。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对话将会继续,并且可能会出现“中亚”或“南亚”等新的国家集团。另一种可能性是,“新亚洲”成员不会同意“老亚洲”国家的观点。那么,亚欧两大地区之间的对话——亚欧会议的基础——就会受到威胁,国家之间的外交会取代两大集团国家之间的对话。如果亚欧会议继续按照目前的方向发展,且活力只集中在亚洲,那么以一个区域组织(欧盟)为一方,加上以东盟为核心的若干个地区的国家集团之间的对话机制,仍然是有效的。无论如何,亚欧会议仍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满足欧洲和亚洲领导人增进欧盟与非欧盟国家之间理解和对话的基本需求。事实上,扩大亚欧会议成员规模并不需要花费太多,也不会影响这一根本目标。 ___________
笔记
(1)Juergen Rueland,《亚欧会议进程的未来》,载于:Wim Stokhof 和 Van der Velde 编,《亚欧会议——机遇之窗》,伦敦 1999 年。
(2)Heiner Haenggi,《跨区域主义作为一种多面现象》,载于:Heiner Haenggi、Ralf Roloff 和 Juergen Rueland 编,《跨区域主义与国际关系》,伦敦和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 2006 年,第 31-62 页。
(3)亚欧会议,第九届亚欧会议外长会议,河内,5月25日至26日(www.aseminfoboard.org/content/documents/FMM9Chairs-Statement.pdf)
(4)2004年,十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
(5)范光明,《ASEM5——亚欧关系中的挑战》,《东南亚研究杂志》亚欧会议特刊,2004 年第 5(68)期,第 28-34 页。
(6)雅加达邮报 2009 年 6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