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鸿副教授出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世代师承儒家思想。他的家乡清朝是一片贫瘠而好学的土地,也是一片文化圣地,历代文人墨客、武术名家辈出。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我的家乡很穷,因为穷,我们只能努力读书、努力学习才能活下去。”。有一次,他告诉父亲,他不想继续从事家族教师职业。父亲看了儿子许久,说道:“
孩子,社会和时代会变,社会地位也会变。唯有教师这个称号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一个美丽而崇高的职业。“仅仅一句话,教书就成了他的命运,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1955年,他受国家公派前往中国北京大学学习历史。当天,由于家远且到校较晚,他被分配到中国代表团——最后一个代表团。出乎意料的是,这又是一次幸运的巧合,因为他学得越多,就越“吸收”并热爱这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邻国辛勤工作了六年后,他回到了越南,成为河内大学世界史专业的讲师。1965年至1967年,他回到中国,在中国南开大学学习。1996年至2001年,他担任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东方学院中国研究系主任。2001年至2007年,他担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在管理方面,他曾任副教授。阮文鸿副教授为越南国立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系,尤其是越南社会人文大学东方系中国学系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200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学系主任,并着手制定培养年轻科研人员队伍的计划。当时,该系的师资力量尚小,但阮文鸿副教授倡导与中国研究所、外交部以及其他参与该系科研教学的高校开展合作,并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的专家资源。阮文鸿副教授在与中国大使馆、台湾驻越南文化办事处以及众多中国科学家建立初步合作关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该系师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许多高素质人员在国外接受过培训,文献和参考书目体系也得到了扩充……最初,该系只有两三名人员,其中只有一两名是语言讲师。迄今为止,该系已培养出3名汉语博士、文学、历史、经济学硕士,并开始开展法律研究。1996年,阮文鸿副教授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提议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中国研究从一个新兴学科发展至今,已成为社会人文大学的品牌。他撰写的著作和教材数量不多,但都经过多次再版,成为世界史专业学生的课本,例如:
近代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明治维新教育史(日本),
关于亚洲历史和越南历史的一些问题——一种观点……从最初以世界史为基础,他的研究拓展到东南亚语言文化领域,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语言文化。虽然越南史并非他的强项,但他依然对此怀有特殊的热情。他常说:“
不了解越南史而研究世界史,如同无根之身。如果只研究越南史,脱离地区和世界的视角和视野,就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因此,他对亚洲和越南历史问题的研究,对文化交流的研究,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以及更狭义的对胡志明、潘珠贞、孙忠山、阮长寿等历史人物观点的研究……都深刻而令人印象深刻。学生们互相说道:听洪先生的讲座很“有意思”——那是世界史专家的广阔视野与东方文化研究者的深刻思考交融在一起。他以文学传达道德——他不喜欢枯燥的教学方式——
我喜欢用文学来教授历史。”——他经常与同事和学生分享这一点。因此,他的讲课总是深刻而细腻,蕴含着他的人生感悟。这并非偶然,自从他在中国留学期间,被指派为李家忠同志辅导越南语以来,他就成功地在学生中培养了对越南语的兴趣和热爱。几十年后,中国驻越南大使李家忠同志仍然回忆道:“
仿佛是为了激起我学习越南语的兴趣,洪先生从第一次辅导课开始就给我读了《金文侨故事》里的几句诗。虽然我什么都听不懂,但我感觉越南语就像法语一样优美动人。几十年过去了,阮文洪同志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听老师讲故事,我乐此不疲。学习中有人生的故事,讲人生的故事就是讲学习。老师说,科学和人生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总是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给我们带来难以言喻的喜悦。但科学和人生应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说科学需要热情和激情,那么人生则需要宁静和安详。我把自己比作一位有点儒家性格的人,有点“狂”,有点“傲”,有点“难”,但他一生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尊重他人。他不争不抢,也不着急,因为“功名不如意”——他相信命运,相信每个人的人生命运。而他一生的命运就是教书、做学生,以及历史科学。老师说:有人问我教书有什么损失,我说:一无所失,却收获颇丰。因为我有学生,站在……面前。在他们渴求知识的面前,我总是感到自己很渺小。学生是伟大的老师,因为他们总是鼓励、建议,并期待老师传授新知识和精彩的讲解。老师热爱书籍,喜欢读书直到“吸收”。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勤于思考。如果你想做科学,你必须有探索新事物的渴望,并基于令人信服的论据和证据来回答问题。当你回答完一个问题时,另一个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当你证明了一些新的东西时,我们就会享受到一种奇妙的幸福。除了教学和科研,老师的大部分爱和生命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关于祖国的诗歌,献给名人、朋友、同志的诗歌……有时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思绪和感受。老师用汉字写诗,亲自抄写和翻译诗歌。每首诗都是七言或五言绝句,充满唐韵。诗歌优美,蕴含着许多思绪和关怀,既深刻又不失韵味。博大精深。他情感深邃,对国家历史充满感悟,交际广度开阔,是一位善于交际、优雅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位老师的汉语诗歌一首接一首,饱含深情与沉思,浓缩在《大草》诗集中,甚至令评论家都为之惊叹。韩语与历史研究学者、学生阮光河先生评论道:“
阮文鸿副教授的诗集《大草》是他工作和学习的结晶。一首充满智慧的好诗,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付出许多努力。《大草》中的诗歌既优雅优雅,又富有现代感,同时又保留了唐诗的韵味,洋溢着亚洲传统。作为东南亚历史专家,他有机会游历许多国家,进行教学和科学交流。诗歌帮助他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对这位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越南教授产生了敬意。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庄教授有幸阅读了他的诗集《野草》,并慷慨地题词道:
南方的野草
秋冬不干燥
千年传统
万里粉红鸟
Hoa Viet 一起享受
山水同歌
为什么不哼?
胡伯伯有学生中国著名雕塑专家程江教授感同身受地表达了老师对生命的思考和豁达的胸怀,他写道:
创造者的形状
人之为人,心之为心!同为历史系的同事,章涛教授曾说过:“在旧综合大学,文学、历史、哲学密不可分的时代,唯一能代表这一时代的,就是阮文鸿副教授。”对于我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来说,我都十分喜爱他,在他身上,我发现他身上巧妙地融合了儒家渊博学者的品格和现代科研人员热情奔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