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分制培训是越南国立大学提高教育质量、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政策。作为该项政策的先行者之一,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VNU)已实施学分培训4年,并取得初步成效。副校长 Nguyen Kim Son 副教授分享了经验、教训并指出了新的挑战。
- 阮金山副教授,请您介绍一下社会科学人文大学实行学分培养方式四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社会人文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学年制转学分制政策,并于2007-2008学年起正式实行学分制。在对这种新型培训缺乏了解和经验的情况下,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决心。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教职工和教师对学分培训要求的认识。第一年的学习结束后,人们对恢复学年制产生了怀疑。在接下来的学年里,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师生的意识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大多数评论都集中在指出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改进什么以改善信用培训。第二,学院按照路线图顺利实施了大学培训转学分计划,尽管四年来组织实施工作量很大。三是学院在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大纲、课程学习指导、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是提高学生学分培养适应性和学习质量的条件得到保障。通过学习成果和质量评估活动可以看出,教学质量多年来逐步提高。
我们需要尽快使培训计划现代化。学分制培养方案运行两年后,明显存在学分数量、科目数量过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源于培养方案转换时的初始方向:横向转制。此外,目前的培训项目不仅可选时间很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培训项目之间是封闭的。在实施双学位培养项目建设时,双学位培养项目的学分大多在85至90学分之间,学分差高达总学时的65%。这限制了向学生提供“全年”课程的机会。要考虑按照“按需学习”的原则引入一定比例的选修科目,即学生可以从学校专业群或以上级别的“选修科目篮子”中进行选择。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筛选现有的科目,而且可以提高“培训项目资本”的有效性,而这些科目正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科目。順。 Dinh Viet Hai - 培训部副部长
——那么先生,转变训练方式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改变的恐惧,是旧习惯的惰性,也就是思想问题。第二个困难是缺乏广泛实施所需的一些重要设施和人力资源条件。
- 据悉,2011年至2015年是学院深入开展学分培训的时期,请副教授告知。请告诉我们更多有关这一阶段的目标?我们把过去四年称为过渡的第一阶段。转型初期主要在形式、技术、管理周期、培训思维等方面进行变革,初期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进行变革。 2011年至2015年将是深度转型的时期。深度培训转型的实施,正值良机,有利因素众多。信用体系运行四年来,为整个转换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学分制培训是当前的必然趋势,符合培训管理国际化、创新化的趋势。深入实施学分制,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考试与考核,特别是考试与考核、自学与研修指导等方面。这是真正发挥学分制培训优势,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一步:即激发学习者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 那么学校发现了哪些挑战并着重解决这些挑战?——有几个大的挑战:一是人的挑战,也就是人员的问题。自我认知、培训技术的熟练程度、讲师的专业素养以及讲师严格执行培训要求是学分培训的重要环节。另外,在第二阶段,我们计划每年组织注册选拔教师,并根据学科的要求、性质和作用安排科目,以便讲师有条件进行研究。但在对讲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繁重而收入却不增或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思想上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从以上问题来看,我们认为人员配备水平是一个突破口和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了培训问题,也决定了学院的其他活动。第二个挑战是基础设施和技术。 “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方便地查找文献”这个口号可能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故事。第三个挑战是培训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需要现代化和规范化。现行管理制度可暂时维持运行,但为保证稳定性、可持续性和不断发展,满足二期工程的要求,需要进行规范化建设。符合 IS 9000.2001 的操作系统可能是必须的。我们也面临着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是把管理集中到部门,还是把培训领域的部分管理分散到院系、培训单位。第四个挑战是提高整体训练质量的解决方案和针对团体的解决方案。必须重申,转学分培训是实现培训国际化、现代化的全面解决方案。发展国际一流、高质量培训的方针是一个很大的方针,是一个必要的方针,但是它也存在一个矛盾,就是整体解决和群体优先的矛盾。优质课程的投入与规模化实施存在诸多矛盾点。因此,学院面临的一个任务是:有适合学院特点的国际标准的培训解决方案,在学分制的培训环境下,有高质量的培训。
实施学分培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因素:师资、学生和组织机制,其中最需要重点改变的就是师资。这是信用培训中最重要的变量。教师改变了,会使比较被动的学生也发生改变。教师的变动也会影响机制的变动,因为机制是人创造的。简而言之,学分制需要从教师开始,这是转向学分制培训的主要驱动力。组织结构和学生的变化是好的,但如果教师不改变,这些变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根本的、持久的变化。黄克南博士副教授 - 国际研究学院
- 上一阶段,学生反映选择老师和科目的机会不多。下一阶段这个问题能被克服吗?——在近期的培养方式转型期,学生虽然可以选择科目,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科目,而培养方案中安排给学生选择的选修科目数量仍然不多。这需要时间和多方面的准备。至于选择老师,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老师,首先每个学科要有大量的教师,师资队伍也就是培训人力资源要充足。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大多数专业科目都只由一个人教授。另一方面,心理问题和传统习惯不利于这类工作。未来几年,人文社科大学将优先允许学生选择通识教育知识板块的科目教师。在专业课上,学生能否选择老师将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 有人认为,把旧课程改为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只是简单的横向转移,并不能真正满足学分要求?——当然,在转换过程中,训练计划的转换阶段极其关键。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变革并不是机械性的变革。整合了多门学科,创新了知识板块的分布,增加了选修科目,优化了课程的先修课程和顺序。为实施转换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大纲和课程指导文件体系,服务于适应学分制的新教学方法的实施。但现行培养方案仍存在科目数量过多、2学分科目比例过高、培养方案碎片化、管理执行难度大、人文社科领域培养方案之间兼容性较低等不足。
作为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之一,我们的经验是依靠小组学习、交换学习资料、分享学分培养方法等团结的力量来克服困难……我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疲惫和沮丧的时候互相鼓励。因为要达到快速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目的,没有经验,没有前人的先例,是比较困难的。Duong Thi Oanh Thanh - 哲学学院 QH-2007-X 课程前学生
- 学校对 VNU 有哪些建议,以支持在学校实施学分培训以及在 VNU 范围内推广学分培训?- 首先,VNU 需要在学分培训条件方面有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图书馆、学习材料、信息技术和其他培训设施。第二,要进一步提高讲师的自主性,同时对讲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路线图,与设施、学习材料的改善以及教学和管理人员专业化和教学方法的提高相适应。第三,VNU需要研究并制定合适的项目,将高质量的培训模式转变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培训,以适应基于学分的培训环境。四是要研究创新适应学分培训的团学联运行模式,避免年度培训期间的僵化、被动现象。五是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奖惩措施,直至淘汰,逐步提高训练质量。最后,VNU 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平衡增强单位之间的连通性和提高训练单位的自主性。
谢谢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