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成立已有15年。借此机会,我想讲几件关于早年那些艰难岁月的事情。当时,1993年,在全国上下积极推行革新政策的氛围中,河内国立大学刚刚成立,原综合大学各单位都在思考扩大和发展,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历史学院,开设新专业的想法一直被提倡。 1993年增设东方学、国际学、旅游学3个专业。明年将增设档案学专业。历史系主任是教授。当时担任学院副院长兼世界史系主任的我,被武明江指派制定国际研究专业的建设计划。 1993-1994学年,历史系属下的国际学专业第一门课程并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称为第38门课程(K38),招生人数约60人。到了下一个学年(1994-1995),考生人数太多了,超过了200人,不得不分成两个班,分别叫做K39A和K39B。这表明,开拓新兴产业符合社会日益开放的需要。课堂不得不在水利大学租用,然后搬到常定校区上晚课,有时不得不在旧食堂学习或去美智学校。 1995年10月,国立大学正式决定成立国际研究学院、东方研究学院、旅游研究学院,不久后又成立了档案研究学院。这些学院均从历史学院分离出来,首批系主任也由历史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担任。因此,1997年、1998年K38、K39的学生毕业时,虽然“出身”于历史系,却立刻获得了国际研究学士学位。现有K55本科生、K7研究生。在最初的一步中,最困难的任务是确定训练目标和计划。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去哪里、能从事什么工作?当时越南只有国际关系学院(现外交学院)培养外交人员。那么国际学院的举措会是怎样的,会不会有重复?那么,这个行业到底需不需要开放呢?这是学院和学校始终需要向教育和培训部的管理层回答的一个紧迫问题,也是向学生和公众舆论解释的一个紧迫问题。基于国立大学的使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作为基础科学院校的任务,必须以构建国际研究的基础科学基础为主要方向。当然,那项研究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必须为学生找到“输出”。通过研究主要来自美国的外国国际研究专业的课程,并将其应用于越南的情况,该学院的培训计划逐渐成形,既进行了培训,又吸取了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首届毕业生均找到了与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并且他们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努力适应具体的工作环境,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结果表明,培训方向和方案的确定基本正确,并将继续进行调整和补充,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需求,提高国际融入能力。建校初期同样严峻的挑战是建立一支国际研究讲师队伍。这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还没有真正受过国际研究领域培训的讲师。因此,根据培训计划中的科目,最初的教学人员通常只是从历史、经济学、外语等领域毕业,并依赖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外部合作者。亟待解决的是,大学讲师的最低标准必须是硕士学位。面对这样的压力,全体年轻干部都下定决心,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学位,结果在4-5年的时间里,讲师们全部取得了硕士学位。此后,许多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派出不少人出国培训,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后来,新一代讲师由于有奖助学金的支持,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出国深造,知识基础更加扎实。作为国际研究学院,国际融入也是迫切的需求。一开始主要寻找国外的培训项目。许多美国教授热情地收集了一整箱书籍,其中包括美国和世界多所著名大学的培训课程资料,并送给学院教职工。这是为学院建立基础的急救。此后,系主任黎世贵博士和范光明副教授为拓展对外关系做出了许多有效贡献,特别是争取到亚洲基金会、福特基金会、KAS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用于培训人员、翻译参考书、举办培训班、科学研讨会等。教师参加国外科学活动、接待外国科学家到系也成为常态,为系的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通过这初步的尝试,可以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学院和整个学院内部达成共识,在培训和科学研究任务中努力实现共同目标。近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开设博士培养项目,这是很多校友翘首以盼的;提高部门能力、完成基础教材、专业教材等,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集中更多精力。作为在国际关系学院成立初期就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今学院已经稳步发展的人员,我要向学院的所有讲师和学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真正的贡献。我特别向杰出的 Le The Que 博士教师表示敬意,他是一位模范而谦逊的教师,一位敬业而公正的院长,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要对现任系主任范光明副教授表示好感和信任,他总是充满活力、聪明才智、有责任心和善于交际。所有这些美德都有助于塑造一个年轻、团结、在科学界享有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学院形象。最后,在国际学院建院1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所有的感受,但希望大家能接受我——一位退休老教师——最真挚、最深情的心意。
2010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