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文焕的文章(刊登于《百年国立大学的100幅肖像》-2006年)介绍了教授的肖像。邓泰迈——为河内文学大学(现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最初基础做出贡献的人。
关于教授的传记的几句话。邓泰迈
1945年至1954年,邓泰迈教授担任河内理工大学校长。 1954年至1956年任河内文学大学校长。 1956年至1959年,他担任河内理工大学和河内师范大学文系主任。这位教授参与培养了好几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邓泰迈教授的主要科研方向是越南文学和中国文学。主要著作有:《文学概论》(1944年)、《潘佩珠的文学与诗歌》(1958年)、《20世纪初越南革命文学与诗歌》(1961年)。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和奖励:一级抗战勋章、胡志明勋章(1982年)、胡志明奖章(1996年)。
*
邓泰梅教授于 1902 年 12 月 24 日出生于义安省青章县梁田村(现青春乡),1984 年 9 月 25 日逝世于河内。邓泰迈出生于一个爱国儒生家庭,被殖民政府列为“敌子”,他很快就经历了命运的种种严酷考验:6岁时,他不得不跟随祖母和母亲到河静监狱探望父亲;这所简陋的监狱距离他熟悉的督察院不远,他曾与父亲一起住在那里。他的父亲是河静省代理督察院院长、后来的平顺省督察院院长邓阮詹,他在河静省被错误逮捕,因“宣扬新学叛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殖民政府利用这次镇压越南中部反税运动的机会,将他流放到昆岛达13年之久(1908年—1921年)。回国一年后去世。当时被流放到昆岛的还有潘周桢、黄叔康、吴德祺、黎文焕等许多著名学者。邓太梅12岁时,他的祖父已经75岁了。因支持越南光复会,他被判入狱3年。他回到家并于10天后去世。那是单身汉邓泰捷,当他担任安定县县长时,清化省官员打开城门向法军投降,他立即离开职位返回家乡。他的叔父邓硕华,出国到暹罗务工,加入越南革命青年协会,1931年在暹罗去世。他的姑母邓琼映也逃亡到暹罗,直到1953年才返回越南。她近百岁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抚养孙辈,让她的同志们有条件参加救亡运动。在那种家破人亡、国破家亡的境况下,幸亏还有我的奶奶,一个坚强的女人,在尽力坚持着。邓泰迈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没有祖母,我不知道我的童年会多么孤独。”对于 Dang Thai Mai 来说,她的祖母既是母亲,也是老师。她在家里组织学习班,为孙辈们寻找老师,按照同京义实的现代教育计划学习。尤其是她总是教育自己的子孙要勇敢、坚强地生活。她本人也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与经常到她家质问、骚扰和威胁她的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和西方人等“不速之客”进行冷静的“争论”。也许是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加上家乡义静省的好学传统,加上邓泰梅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记忆力,他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狼吞虎咽”地读完祖父命名为“三泰山风堂秋”的颇为丰富的家藏书室里的所有国语书籍后,邓泰梅开始钻研中文书架,并惊奇地发现,经过5年学习《论语》、《孟子》……他就能流利地阅读《三国志》、《水虎》、《水杨》等中国小说……然后慢慢地阅读康有为、梁启超、谭子同、严福等当时我国著名作家的新书……1915年至1928年,邓泰梅离开偏远家乡的学校,进入城里的公立学校就读:荣小学、荣小学学院和河内印度支那师范学院。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地平线;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新视野。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黎树、黎岩、裴基等模范老师,他们让他热爱民族文学,也热爱西方文学,首先是法国文学。后来,他长大后,经常批评法越学校只培养消极的追随者,但仍然对河内师范学院的一些法国教授如米隆教授表示深深的感激。 Houlié教授教会了他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并启发了他新的研究方向。他还结识了阮时萨、陈富、陈蒙巴赫、吴德奠、苏光碧、何东茂、陶维英、范绍、高文盛、范文同、武元甲等许多好朋友……并与吴德克、黎文欢等一些革命前辈有过接触。潘佩珠就读于师范学院期间(1925年至1928年),河内市掀起了要求赦免潘佩珠和为潘周桢举行追悼会的运动。他参与创立了福越协会,后来该协会更名为兴南协会,最后命名为新越咖梦协会。 Tan Viet 分手后,他被判处一年缓刑。这次破裂导致新越党内部出现政治分裂,但大多数成员转向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 1928年,邓泰梅毕业于河内师范学院。殖民政府似乎想对这个甚至有“前科”的“敌家”后裔表现出宽容,任命邓泰迈为当时著名中学——顺化国立中学的教授。但后来在他的祖国,义静苏维埃政权爆发了。法国殖民者采取白色恐怖,轰炸了所有农民示威游行。在顺化,邓泰迈负责红色救济工作,随即被捕。一名学生,后来的陈廷建教授回忆道:麦老师永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早上,顺化国立学校的老师正在上课,突然秘密警察来了并逮捕了他。他只是点头向我们打招呼,然后以他一贯严肃的态度上了秘密警察的车。另一位后来成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学生武顺如回忆道:“1930-1931学年,我在顺化国立学校跟随梅先生学习越南文学。我终生难忘他的作文。题目是:‘葫芦,请爱南瓜,虽然它们是不同的品种,但它们都长在同一棵藤上。’”我们班上那些加入了红色学生会的人,都明白他想激励我们思考同胞和爱国主义。但他没有批改并退回那篇作文,因为我们被捕了。一天早上,我站在顺化富道监狱的铁窗后,望向院子,突然看到他站在那里。他也在我们被捕一周后被捕。他被流放,我们感到惋惜,于是通过一些普通罪犯,向他转达了我们对他健康的问候,并表达了我们想继续跟随他学习的愿望。仅仅15到20天后,我们就收到了一个扎实的文件包裹:阿歇特出版社的维克多·雨果诗集。我们一首接一首地背诵和背诵着那首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记住并阅读着那句话:“活着的人就是爱的人。”(粗略翻译:活着的人就是战斗的人)。邓泰迈被监禁了一年,并被解除了教授职务。 1932年,他到河内,在嘉隆私立学校任教。 1935年,他与Phan Thanh和Hoang Minh Giam一起创办了升龙学校。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越南独立培养未来干部的摇篮。 1937年,法国人民阵线胜利后,印度支那民主阵线在越南成立。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帝国主义的牢笼中逃出来公开工作。长征同志前往河内直接指导党的新闻工作。

邓泰迈自幼刻苦学习,知识基础扎实,但他内心深处仍怀有一个愿望:如果没有思想自由,他就不写作!随后,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年近四十的他开始写作;第一批文章是用法语写的,发表在河内出版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报纸上,例如《劳动》(Le Travail)、《塔塔》(Rassemnlement)、《先锋》(Eu avant)和《我们的声音》(Notre voix)。翻译了黎文贤的报告文学集《昆嵩监狱》,并撰写了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发表在《小箭》两栏目中,由潘清负责。其中一些文章被翻译成越南语并刊登在《越南文学选集》第35卷(1983年)中。 1938年,他与王剑全、法国远东学派学者阮文思、河内师范学院教师裴基副教授等著名人士一起参与成立国家语言推广协会。 1939年,他的挚友、竞选中部地区众议院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代表潘成不幸突然去世。党立即提名 Dang Thai Mai 接替他,尽管他还不是党员;直到1949年9月,他才被接纳入党,介绍他入党的是他的家乡朋友何东茂。这表明党对他的信任。值此之际,1939年7月28日第24期《印度支那我党之声》周刊对他进行了如下介绍:“邓太梅喜欢引用托马斯·曼的一句话:我生来是为了安逸,而不是为了殉道。他不敢将自己与《欧洲警告》的作者相提并论,后者的伟大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或许,即使考虑到比例的差异,他仍然认为托马斯·曼的命运与他或多或少相似:他生来是为了学习,为了他的学生和孩子,但国家的处境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这个看似温柔脆弱的男人,至少对他自己来说,他不知道恐惧。因此,他是一位真正的乂安之子,但幸运的是,他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民阵线时期以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党泰梅工作的紧张时期:开会、写文章、编辑文章和校对,但他仍然以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了一名教师的所有日常工作。后来成为劳工部长的学生陶天诗回忆道:“老师经常熬夜批改作业,并且非常认真地备课。住在老师家里的学生之一、后来成为教育部副部长的胡竹回忆起老师的一句话:“无论多晚我都不介意批改试卷,只要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到你们的几句好句子,就像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时发现了一滩清凉可口的水一样。” 1944年至1945年,邓泰梅身患重病,不得不停止教学并在三山(清化)疗养。党的全国文化救亡协会秘密地向他转交了长征同志起草的文化纲要。根据这份文件的精神,他撰写了《文学概论》一书,出版于1944年。这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列主义指导解决政治与文学、内容与形式、典型性与个性、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文艺基本问题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此期间,他还翻译了鲁迅、高句丽等人的作品,把中国文学介绍到我国。自幼,邓太梅便熟悉中国文学,但那只是韩富和杨氏时期的中国文学。第一次听到陈笃生、毛顺、郭沫若、鲁迅这样的名字……邓泰梅感到自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 Dang Thai Mai 一开始也学的是汉字,但那是四书五经的汉字;为了理解和翻译鲁迅讽刺而深刻的句子,邓泰梅不得不向一位“逃到我国”的中国艺术家学习白话文。邓太梅把中国现代文学介绍到我国,正如张文政教授所说,是“开辟了一条新路”,进入了尚未有人涉足的领域。 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宣读《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紧接着,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便以同盟军入华解除日本法西斯武装的名义,大举入侵我国:北方有蒋介石的军队,后面跟着一大批越南各路反动派;在南方,躲在英军身后的法国远征军在西贡登陆并毫不迟疑地开火,开始了战争。面对危急形势,临时政府一方面筹备举行大选,选举国民议会,通过宪法,建立宪政政府,另一方面又要抗击饥荒、扫除文盲,完善刚刚成立的年轻国家机器。本着抗战与建国并行、建国需要人才的方针,1945年10月10日,胡主席签署第45号命令,成立文学大学理事会,与医学、科学、社会政治和美术理事会并立。本系的使命是培养中学哲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教授和研究专家。 1945年11月7日,国家教育部法令任命邓泰迈为中等教育总监兼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成员包括:越南文学系 Nguyen Duc Nguyen(又名 Hoai Thanh); Dang Thai Mai,中文系;阮孟祥;西洋文学学院;曹宣辉,东方哲学系; Nguyen Van Huyen,历史系。此外,还邀请了以下人士在文学项目中就专题发表演讲:Dao Duy Anh、Nguyen Huy Bao、Cu Huy Can、Ngo Xu Dieu、Tran Van Giap、Tran Khanh Giu(又名 Khai Hung)、Pham Duy Khiem、Bui Ki、Nguyen Dinh Thi、Doan Phu Tu。也是在此期间,邓泰梅被任命为胡志明主持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在1946年1月6日的大选中当选为国会议员。 1946年3月2日,第一届国会(1946-1960年)第一次会议上,胡主席提名他出任联合抵抗政府教育部长,并介绍说:邓泰梅“是一位在国家教育事业中工作多年的人,是国家可以信赖的人,如果把教育任务交给他,他一定会履行职责”。抗战爆发后,邓泰梅任清化省抗战委员会主席(1947年至1948年)、莲姑第四文学大学教授(1950年)、教育部主任、莲姑第四大学预科学校校长(1951年至1953年)。 1954年,邓泰梅在中国南宁康复后,被任命为河内黎圣宗街文学学院院长(1954-1956年)。 1956年,文理两所大学合并为总大学。邓泰梅曾担任越南人民大学文学系主任和越南人民师范大学文学系主任,直至1959年,调任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文学研究所所长兼越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邓泰迈一生从事过许多领域,但他从事时间最长、最专业的职业是教师。在法国殖民时期,他从公立学校任教到私立学校。 1945年八月革命后,他在大学专门教授文学。但无论他担任什么职务,即使身体不好,他总是尽职尽责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即使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就某个特定问题向他寻求指导。 Dang Thai Mai 以深厚的知识和生活、工作中的榜样进行教学。首先,她是好学的典范,渴望新事物,并总是努力收集信息以跟上新事物。诗人 Huy Can 在告别悼词中说道:Dang Thai Mai 以“传教士”的热情进行教学。作家阮廷氏称他为“绿地的守护者”,大概深意是想讲述他为培养年轻作家所做的贡献,从清化省关丁县的抗战文化班到河内的阮攸写作学校。邓泰迈对外国文学十分热衷,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莎士比亚、堂吉诃德、鲁迅……但可以说,他的热情仍然在越南文学上。他告诉学生们:我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回到越南,正确认识我们民族文学。他研究了李陈的文学、阮廌的《政富岩》、阮廷照的《五忠一行》、阮友的诗歌,特别是在《潘佩珠的文学与诗歌》和《20世纪初越南革命文学与诗歌(1900-1925)》两部研究著作中,他不仅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还倾注了自己的心灵,不仅倾注了悲伤的回忆,还倾注了与祖国、国家和家庭的悲惨时期相关的信仰和希望。我们还可以提到他在生命最后时期完成的《回忆录》。细心的读者或许还会对这本《回忆录》感到遗憾,因为他当时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在世界上日益辉煌的胜利的一个特殊见证者,没有时间完成《回忆录》第二卷,但无论如何,《邓泰梅回忆录》第一卷能够流传到广大读者手中,是因为作者的本意:如果不满意,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就把它烧掉,而不是“现场印出来”来打扰读者!在研究和写作方面,他对自己也非常“严格”,对学生也总是要求严格。他确实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以他一生敬仰的人的名字命名的崇高奖项:胡志明勋章和胡志明社会科学与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