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不要把文学变成刻板印象

星期日 - 2012年1月7日 23:50
临近高考,文学系讲师陈兴先生分享了他对当前文学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看法。老师还给出了一些建议,帮助考生在大学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Đừng biến Văn chương thành những khuôn mẫu
不要把文学变成刻板印象

临近高考,文学系讲师陈兴先生分享了他对当前文学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看法。老师还给出了一些建议,帮助考生在大学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通过多年文学教学和高考评分,您认为当前学生在文学学习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因为我只是一个“小”个体,还有很多其他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让我以个人身份坦率地回答,我肯定长期以来文学教学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把学生变成“模范”,学习“模范文章”。正如作家南高所说,文学,乃至艺术,“不需要熟练的工人去遵循一些预先做好的模型。文学只接受那些懂得深入思考、挖掘尚未开发的资源、创造尚不存在的东西的人。”尽管南高上述概念更多的是侧重虚构文学、创作者的文学,而非学生文学,但我仍然认为,如今学生文学学习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灾难”,是因为书籍、教师和文学教学方法往往倾向于把学习者变成“机器”。当作家成为机器时,情感当然消失,个性消失,文学成为一场“灾难”。我们不能责怪学生。- 那么先生,在大学入学考试评分时,文学考试中的哪些错误会让老师担心呢?学生在写作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是试图模仿范文来写作。一次考试批改了上千份试卷,我发现所有的试卷都很类似。同时,通过样文学习永远不可能完全记住和记忆。当学生不了解和记不住范文时,他们就会迷失方向,失去自信。这就导致一系列作文经常出现如下错误:文章结构松散,论点不清,句子枯燥,“混乱”、幼稚、缺乏说服力、空口号……说实话,在我近40年的高考批改历史中,自从考试题目和范文出现以来,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作文。当然,在考试委员会中,我们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好的文章。真正的好,不只是形式上的好。那时,学生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富有感情地思考,写出真诚、真实的句子。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恢复教授和学习文学的方式。- 每年大学入学文学考试经常会出一些关于对一首诗或一个人物的感受、一个问题……在一篇散文作品中的问题。面对此类题型,考生在考试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取得高分呢?确实,最近高考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问的是针对一首诗、一段话,或者一篇或几篇散文作品中的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具体来说,从2008年至今的高考文学考试都出现过一系列这样的题目:写出你对《Day thon Vi Da》和《Trang giang》中两节诗的感受;表达你对《Tuong Tu》和《Viet Bac》两首诗的感受;表达你对《大河的摆渡人》和《谁给这条河命名?》这两篇散文的感受。总的来说,对于这种“奇怪”的考试类型,同学们需要注意,它只是一篇普通的作文,不要认为它“奇怪”。当然,当人们提出将两部作品或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时,这应该被视为一种需要比较的考试。学生必须能够找到上述两首诗/段落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至于考题中关于“情”的题目,说明考生想强调的是自己的感受。因此,在这类考试中,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的要求,采用分析、评述、论证或解释等操作,只要能表达出所需要比较的诗歌和文学段落的优点、美感、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即可。考生不必太担心这类考试中的“感觉”这个词。不过,我认为这样对高中生进行考试并不是很“标准”。因为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不存在“感觉”写作这种东西。它只有分析、解释、论证、评论或评述。这对学生来说会很困难。

- 多年来,大学入学文学考试都设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阐述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您对于这种写问题的方式有什么看法?从事大学入学考试评分多年后,您对学生的考试情况有何看法?您能给出什么建议来帮助考生在这类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这种类型的测试实际上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记得是从2009年的考试开始的。确切的说,这是一道社会论述题。我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1970-1971年),这种考试非常流行。现在人们再次使用它,很多人认为这是某种可怕的“创新”。就我个人而言,我接受这种方法,但我并不将其绝对化。确实,通过提出这样的开放式问题,人们可以测试学生的社会意识水平并了解他们的日常想法。然而,实际上,在评分此类测试时,我并没有看到积极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还停留在“模范作文”的状态,喊口号,重复老师、书本、媒体“喂”的东西,而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在有关“诚实、虚伪和谎言”的考试题目中,在学生的试卷上,我仍然看到了“不诚实、虚假和虚伪”。因此,我认为,要写好这类文章,同学们只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尽量按照以下4个步骤来组织文章即可:1.引言,强调关键词(如诚实、欺骗、虚伪、信仰、冷漠……); 2.解释关键词的概念(什么是诚实、信任、谎言……); 3.关键词的延伸讨论;将自己与关键词联系起来...- 您曾为高分文学考试评分,那么您对一篇好文章的印象是怎样的?总之,这是一篇不墨守成规,文笔流畅,观点充足,有文学性,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篇同类型文章的作文。如果您不介意我啰嗦的话,我愿意提供一篇2006年河内国立大学D组入学考试学生的作文,您就会充分理解我对好作文的看法。- 您认为在文学教学和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教会学生看到文学作品的美。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和理解特定的文本,并用越南语流利、准确、热情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我不知道这是否属实,但作家阮开曾经给年轻作家提过一条非常好的建议:“读书时,努力记住。写作时,努力忘记。”我反对文学方面的死记硬背。- 先生,应该对大学年度文学考试做出哪些调整以适应上述目标?应该回归以前的出题方式。考试时只问一个问题。而且测试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程内容。建议在测试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尽量使问题简洁。有3个标准需要注意:理解考试题目中的问题和文字;流利、清晰地表达越南语;作业富有创意,不是教科书式的重复。- 感谢您分享以上内容。

2006年参加VNU D组入学考试的学生的作文

问题表达你对阮辉祥戏剧《武如图》(选段学习)中武如图一角悲剧人物的感受(2006年D组考试,第3题) 任务: 我一直记得跟随父母去中国的时候,站在一个如此广阔、极其特殊的邻国的感觉,非常有趣。中国有无数著名的景观、名胜、遗迹……但也许,长城才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感动的奇迹。不知为何,当我驻足于此,踏上那座宏伟的建筑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涌现出第一次读阮辉祥戏剧《武如图》时的感慨。九重山与长城的对比,既自豪又遗憾。一边是世界奇迹(公认的),而另一边只是建筑师梦想中的“奇迹”,这是否太蹩脚了?一面仍然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而另一面只是书页中的灰烬?很蹩脚,但仍然有有趣的相似之处。焚毁九忠大,正如阮辉祥所说,是喜是悲?编剧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因为阮辉祥写这部戏是因为他“和丹蒂姆患了同样的病”。而对于我们这些读者和观众来说,我们只是在寻找作家所写悲剧的答案的人。武如苏的悲剧或许来自于他的天赋,建筑的天赋,像指挥官“指挥军队和将军”一样使用砖块的天赋,能够建造高耸的建筑,而一块砖都不会放错,能够在错误的时间安排正确的人的天赋。在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产生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人类的梦想与现实的不可逾越的限度之间的矛盾。武如多这个人物的悲剧就是这样的!如果武如苏没有出生在黎祥德暴君的时代,没有出生在国家动乱、人民饥荒的时代,也许事情会不一样,也许还会有九忠大?但这只是一个假设,如果武如苏复活,他可能仍会后悔。我们这些寻求答案的人只能肯定,自然有自然的道理,阮辉祥也有阮辉祥的道理。因为他很幸运(或者不幸)遇到了丹蒂姆(Dan Thiem),一个才华横溢、美丽动人但失宠的宫女,她敢于烧毁武如多(Vu Nhu To)的才华,尽管她知道这样做极其危险。我们该如何看待武如苏的悲剧,感谢他还是责怪他?阮辉祥本人似乎也没有答案。起初,武如苏坚决拒绝修建九忠大,因为他知道黎祥德是一位“暴君”。然而,丹·蒂姆 (Dan Thiem) 建议他借此机会建造一座九重天大桥,以“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武如苏听了,果然如戏一样,最后九忠大尚未完工,郑维山率领的叛军便起来杀了国王、单添、武如苏,并烧毁了九忠大。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多少能解释一下武如苏的悲剧,虽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阮辉祥自己也曾承认过自己的困惑:“唉,是武如苏还是杀害如苏的人?我不知道——拿着笔,简直和丹蒂姆得了同样的病”。武如苏的悲剧源于阶级悲剧,国王荒淫无度,人民苦不堪言。武如苏不属于统治阶级,但为了九忠大,为了美人,他必须借用权力之手。人们遭受苦难,悲惨不已,许多人因为“艺术作品”九忠大而失去了父亲和孩子。因此,在大家眼中,仇恨主要集中在武如苏身上。有些人还认为,当人们把愤怒发泄到错误的地方时,他们就被“误导”了。而对于过于追求美的武如苏来说,或许他并没有预见到这场悲剧。他的悲剧是美与现实矛盾的悲剧,是艺术家无法调和“天堂”与“苦难”的悲剧。武如苏只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九忠大上,而没有注意到“老百姓”和士兵的悲惨境况。甚至因为担心九忠大及其美丽,他下令处决那些逃跑的人。一边是阶级冲突,一边是艺术冲突,最终哪个冲突会得到解决?武如苏的悲剧,说到底,就是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就无法解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连作家阮辉祥都找不到答案的原因?剧的最后,国王被杀,同爵大学士阮武自杀,阶级矛盾被推向高潮,阶级问题无论如何都得到了解决。至于艺术家武如多的矛盾,似乎在他被处决时依然存在:“哦,丹蒂姆!哦,九忠大!”剧终时,武如祖痛苦凄厉的叫喊声依然萦绕在读者和观众的心中。确实,武如苏在艺术方面才华横溢,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当丹添诚恳劝武如苏逃跑时,只要不丢了性命,他还是坚决不走,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九忠大“我的灵魂在这里,我还能去哪里?”。所以,武如苏优于别人的地方,就是他不如别人的地方。艺术家不认识时代,即使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也分不清是非。那种绝美的容颜,如果用人民的鲜血和骨头来换取,值得吗?武如图只停留在纯粹的美,尽管那是永恒的美。但人们只欣赏与生活中的实用性相关的美。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美是永恒的,可惜人们无法理解它。他们执意要杀死害了那么多家庭的武如多,要毁掉武如多辛辛苦苦建造的奢华而昂贵的九忠大。悲剧没有结束,它暂时止步于无法解决的矛盾,如果不承认,那将是千年的悲剧。美丽必须与生活相伴,美丽不能脱离实用。我非常担心,想知道在来世,武如多会理解吗?您是否知道,当武如苏被捕并被捆绑时,他仍然梦想着建立九忠大?就连武如多的妻子 Thi Nhi 也认为他残忍并且背弃了自己的丈夫,这可以理解吗?将要...?将要...?但也许没有必要再问任何问题。不管怎样,大剧院已经被毁了,武如苏的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尊敬作家阮辉祥的读者,应该用丹蒂姆的话来记住武如苏:“哦,卡先生!让我们向您告别吧。”读完《武如土》,百感交集之中,我如释重负,叹了一口气。叹息就像一丝细弱的气息,轻轻一吹便会飞走。悲剧重演,悲剧发生在建设与未建设之间,生活与未生活之间,美丽与痛苦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对于武如苏、丹添、阮辉祥以及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是多么可惜:九忠大无法出生,阮辉祥无法找到答案,我们也无法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精美地描绘自然”的艺术作品。我想象有一天武如祖站在九忠台,那里暖风将再度吹来,高高的天空中,一只风筝在风中飞翔……

作者:清河

 标签:招生招生新闻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