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临近,文学院讲师陈兴先生分享了他对当前文学教学方式的看法,并就如何帮助考生在高考文学科目中取得好成绩提出了一些建议。 - 多年来,您一直在教授文学课程并批改大学入学考试试卷,您认为学生在目前的文学学习方式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要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很难,因为我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其他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允许我个人坦诚地回答,我认为长期以来文学教学中“最严重”的错误在于将学生变成“模型”,让他们学习“范文”。正如作家南草所说,文学,乃至整个艺术领域,“不需要熟练的工人去照搬几个现成的范例。文学只接受那些懂得深入思考、探索未开发的资源、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人。”尽管南草上述观点更多地侧重于虚构文学、创作者的文学,而非学生的文学,但我仍然认为,如今学生文学学习出现诸多“灾难”的原因在于,书籍、教师和文学教学方法往往倾向于将学生变成“机器”。当作家变成机器时,情感自然会消失,个性也会丧失,文学也就成了“灾难”。我们不能责怪学生。那么,老师在批改大学入学考试试卷时,文学考试中哪些错误会让老师感到担忧呢?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照搬范文写作。阅卷成千上万份试卷,它们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然而,仅仅依靠范文学习是不可能记住所有内容的。如果学生不去背诵范文,就会感到迷茫,失去自信。这导致他们写出的文章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结构混乱、论点含糊不清、句子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沦为口号……说实话,在我近40年的大学入学考试阅卷工作中,自从考题和范文出现以来,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文章。当然,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好文章。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而不是按照范文来写的。那是因为学生展现了真实的自我。他们思考、感受,写出了真挚的文字。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重拾这种文学教学方式。- 每年大学入学考试的文学专业经常会考到考生对诗歌、人物、问题等散文作品的感受。面对这类题目,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取得高分?的确,近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要求考生对一首诗、一段文字或一篇或几篇散文作品中的某个问题发表意见的题目。具体来说,2008年至今的文学类高考就出现了一系列此类题目:请对《大通维达》和《庄江》中的两首诗发表意见;请对《图昂图》和《越北》中的两首诗发表意见;请对散文《我爱多歌达》和《爱多南乔东歌》中的两段文字发表意见……总的来说,对于这种看似“奇怪”的考题,考生需要注意,它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的作文题,不必觉得“奇怪”。当然,当考生被要求对两部作品或两个问题进行关联分析时,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比较分析的考题。考生必须能够找出上述两首诗/两段文字之间的异同。至于考题中要求考察“感知”能力,这意味着考官想要强调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这类考试中,学生只需根据具体内容要求,运用分析、评述、论证或评论等写作技巧,表达出需要比较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优劣、异同即可。学生不必过于纠结于“感知”这个词。然而,我认为给高中生出这样的考题其实并不“规范”。因为高中课程中并没有“感知”这种类型的写作,只有分析、解释、论证、评述或评论等写作技巧,这对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多年来,大学入学考试的文学专业都包含一道要求考生就社会问题发表看法的题目。您如何看待这种出题方式?多年阅卷经验让您对学生的答题方式有何看法?您对如何帮助考生在这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何建议?这种类型的考试其实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2009年的考试开始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社会议论文题型。我参加高考的时候(1970-1971年),这种题型非常流行。现在它又被重新启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创新”。就我个人而言,我接受这种题型方向,但并不完全赞同。的确,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题目设置,可以考察学生的社会意识,了解他们的日常想法。然而,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我并没有看到这种积极作用。大多数学生的文章仍然沦为“范文”,喊着口号,重复着老师、书本和媒体灌输给他们的东西,而没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在关于“诚实、虚伪、谎言”的考题中,我在学生的作文中仍然看到的是“不诚实、虚假和虚伪”。因此,我认为,要想在这类作文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只需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尝试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组织文章:1. 引言,强调关键词(例如诚实、虚假、虚伪、信念、冷漠……);2. 解释关键词的概念(什么是诚实、信念、虚假……);3. 对关键词进行深入探讨;阐述与关键词的个人联系……- 您批改过很多文学考试卷,都取得了高分,那么您对一篇好文章的印象是什么?简而言之,这是一篇不拘泥于范文、文笔流畅、观点充分、具有文学性且与同类型文章截然不同的文章。如果您不介意篇幅较长,我可以提供一篇2006年河内国家大学D组入学考试学生的作文,您就能充分理解我对优秀作文的看法。- 你认为文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目的是教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阅读和理解特定的文本,并能流利、准确、热情且富有创意地表达越南语。我记得(但不确定是否属实),作家阮凯在世时曾给年轻作家们提出过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阅读时,努力记住;写作时,努力忘记。” 我反对文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先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该对大学年度文学考试做出哪些调整?我们应该恢复传统的出题方式,每次考试只出一个问题。而且,考题内容不应局限于课程大纲。我们应该鼓励出题方向,力求简洁明了,同时又能考察学生的文学知识。有三点需要注意:理解考题中的问题和文本;越南语表达流利清晰;以及写作具有创造性,而非照搬教材。感谢您上面的分享。。
作者:Thanh Ha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