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庆教授于1925年12月15日出生于宁平省的一个儒家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师(东方医学)。他本人拥有法学学士学位的专业背景。 1945年八月革命爆发,十八、二十岁的青年丁家庆从法学院辍学,投身革命。他曾担任过一名记者,教过高中生英语,后来在一所大专院校教授越南文学。 1956年,30岁的丁嘉庆成为河内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讲师,教授中世纪文学(当时称为古代越南文学)和民间文学。河内理工大学是越南最早、最负盛名的基础科学大学之一。他与许多其他科学家一起肩负起建立科学领域基础以及建立新政权第一所大学培训和研究机构的外观和威望的责任。
丁嘉庆教授以其聪明才智和博学而闻名。特别的是,在当时书籍和科学资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他却以难得的毅力和勤奋精神“刻苦学习”,使自己具备了“全面而博学”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虽然他接受过英语和法语的正规训练,但他还自学了俄语和汉语,并且对韩语的了解在当时属于专家级的。这个基础帮助他深入研究并获得独特、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为未来的专业领域铺平了道路。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是“把训练过程变成自我训练”的光辉典范。
他还以严谨的态度、对准确性的自我意识和对科学的严肃性而闻名,他只写和谈论他所了解和“彻底”了解的事情。丁嘉庆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资质还体现在他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意识上,而是不断学习、忧患意识,努力用新的、现代的知识更新自己。正因如此,他才克服了时代的局限,成为越南知识分子阶层的典型学者之一——既具有坚实深厚的东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功底,又能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多元丰富成果。
人们称他为“双料教授”,因为他是中世纪文学和越南民间传说领域的顶尖专家——很少有科学家能在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
为了服务河内理工大学的教学工作,丁家庆教授编辑撰写的教材直到21世纪初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丰碑,例如“越南民间文学”,“10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这本书“越南文学(10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越南中世纪文学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越南中世纪文学流派历史发展的文学史著作,自出版以来,该书已成为教授和学习越南中世纪文学人士的“手册”。
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员,丁嘉庆教授很快就意识到并重视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他的讲座科学含量很高。最初的教科书仅供学生学习,但其中包含的许多问题已成为浓缩的专著,例如“收集和研究越南民间文学”,“越南民间文学简史”。相反,他的专著最初也源于教学需要,就像他的专著《通过研究塔姆和卡姆的故事探讨童话问题在1968年首次将其结集出版(文学出版社)之前,他曾用那份手稿的提纲给河内理工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生讲授童话课程。在这部专著中,丁嘉庆教授以全面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童话问题:国际性和民族性;民族的斗争传统、道德传统和审美传统;童话的起源、传承、迁移、转变和变化。至今,这部作品仍然是越南民间文学研究的巅峰之作之一。
1983年起,丁嘉庆教授调任民俗研究所担任所长,并创办《民俗》杂志并担任主编。在新的岗位上,他有更多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越南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在该领域撰写“毕生”作品。
“了解民俗文化的路上1989年出版的《民俗文化研究所的学术宣言》被认为是研究所成立初期的学术宣言。丁嘉庆教授在书中阐述了理论问题、研究历史和民俗文化要素。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高度概括的著作,提出了一些问题理论与方法论对于这门科学来说,无愧于为越南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本书既概括了基本问题,也开启了作者对一些尚未深入或尚未分析其所有细微具体方面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复合性是否是所有民间文化类型的属性?它的强度在民俗文化元素中是如何体现的?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对当时及以后较长时期的民间文化具有规范性和经典性的著作。
连同专著了解民俗文化的路上,文章发表于杂志民俗学如“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和意义”、“何为民俗”、“民间视觉艺术在国家文化和民俗中的地位”、“在民俗整体中研究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民俗的社会政治意义”、“民俗与现代社会”……丁嘉庆教授不愧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奠基人。
“东南亚文化背景下的越南民间文化”出版于1993年的《越南民间传说》不仅是民俗学领域的典范,也是区域研究和比较文化领域的典范。本书帮助读者在东南亚的文化空间中,通过创作过程、文化交流和文化适应,识别越南民间传说。关于这本书的价值,正如潘玉副教授所评价的那样:“这是第一部不仅提供民间文化视角,而且在东南亚文化背景下提供越南文化视角的作品。它可以帮助对越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看到共同的基础,作为研究该地区和每个国家每种文化现象的前提。这对于那些习惯于将文化视为静态和狭隘的人来说尤其有帮助。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广泛的、因此也更深入的方法……”。
“越南民间文化与越南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研究》是另一部以时间顺序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作者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寻找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为维护和弘扬越南人民的文化特色做出贡献。他所写的关于村庄、村庄惯例、村庄节日和土著信仰的篇幅并非全新的问题,但却以灵活、基于证据且令人信服的分析清晰地呈现出来。
丁嘉庆教授在韩语作家和作品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Viet Dien U Linh、Linh Nam Chich Quai、Thien Nam Ngu Luc、Lam Tuyen Ky Ngo、Nguyen Binh Khiem 的诗歌和文学,对《翘传》中的词语和含义进行深入研究……
丁嘉庆教授的另一项杰出的科学工作是组织编纂《越南文学选集”(10世纪至1945年的文学部分)共42卷。他是发起并构思推出这套庞大文学丛书的人,也是越南从古至今编纂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丁嘉庆教授担任编委会主席,召集了数百名科学家、翻译家和研究人员,对十个世纪、数万页文字、数百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编纂、筛选和总结,编纂成40多卷本。这是一套科学性极强、精心制作的丛书,从1978年开始,到1998年结束,历时20多年。
丁嘉庆教授也是第一位提出和组织地方民间文化基础研究并组织编纂省县民间文化地理志的人。作为民俗研究所所长,他组织收集和编辑了《宜静省民俗地理志》(1995年出版)、参与编辑了《升龙-同都-河内省民俗地理志》(1991年出版)以及撰写和编辑了《越南文化区域》一书(1995年出版)。
在文学、民俗学研究领域,丁嘉庆教授不仅是理论观点的构建和总结、直接主持上述研究课题的人,而且是研究组织、新闻机构的创建者、研究人员队伍的建设者和培训者、课题体系的引导者和构建者。
丁嘉庆教授在担任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越南民间、古典、现代文学系主任近30年(1956年至1983年)期间,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系建设管理者。他认为该部门是一个学术单位,而不是行政单位。因此,他注重编写教材、建立专业文献体系和培训年轻员工。他不是通过命令或强加来组织和管理科学,而是以教育家和博学科学家的眼光和热情。
丁嘉庆教授作为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期1983-1987年)、《民俗文化》期刊的创始人,不仅对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方法论研究,而且还十分注重培养热爱科学的下一代高素质研究人员,从而逐步树立了研究所的科学声誉。此外,他还曾任越南民间艺术协会秘书长(1982年至1984年底);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文化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越南文学艺术联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84年至今)。
丁嘉庆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早在1980年就被授予教授称号; 1996年荣获国家主席颁发的一级劳动奖章和首届胡志明科学技术奖。
丁家庆教授的同辈友人、人民教师、劳动英雄武乔教授曾为丁家庆教授题写一对对句:“集万卷书之精华,传天下弟子之所长”。丁嘉庆对国家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不愧为具有诸多杰出贡献的文化人物,为越南文化和越南人民的认知做出了贡献。
作者:清河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