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庆教授于1925年12月15日出生于宁平省的一个儒家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药剂师(东方医学)。他本人出身于法律世家。1945年八月革命爆发,十八、二十岁的丁嘉庆从法学院辍学投身革命。他做过记者,教高中英语,后来在一所师范学院教授越南文学。1956年,三十岁的丁嘉庆成为河内大学的讲师,教授中世纪文学(当时称为古代越南文学)和民间文学。河内大学是越南最早、最负盛名的基础科学大学之一。他与许多其他科学家一起,肩负起奠定科学基础的重任,并为新政权下第一所大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树立了形象和威望。
丁嘉庆教授是一位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著名学者。特别之处在于,在当时书籍和科学资料匮乏的环境下,他以难得的毅力和勤奋精神“刻苦钻研”,积累了“博学”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他精通英语和法语,同时也学习俄语和汉语,并拥有当时名列前茅的韩语知识。这些基础帮助他深入研究,并拥有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诠释,为他未来的专业领域奠定了基础。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是“将培训过程转化为自我培训”的光辉典范。
他还以严谨的态度、对准确性的自觉和对科学的严肃性而闻名,他只写和说他所了解和“透彻”掌握的东西。丁嘉庆教授的科学家品格还体现在他不满足于现有知识,而是不断学习、思考,并努力用新的、现代的知识更新自己。正因如此,他克服了时代的局限,成为越南知识阶层的典型学者之一——既拥有坚实深厚的东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根基,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多元丰硕成果。
人们称他为“双料教授”,因为他是中世纪文学和越南民间传说领域的顶尖专家——很少有科学家能在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
为了服务河内理工大学的教学工作,丁嘉庆教授编辑和撰写的教科书直到21世纪初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丰碑,例如“越南民间文学”,“10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这本书“越南文学(10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一书,首次有一部文学史系统地论述了越南中世纪文学流派的历史发展。自问世以来,该书已成为教授和学习越南中世纪文学人士的“手册”。
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员,丁嘉庆教授很快就意识到并重视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他的讲座具有很高的科学含量。最初的教科书仅供学生学习,但其中的许多问题如今已成为简明的专著,例如“越南民间文学的收集与研究”,“越南民间文学简史”。相反,他的专著最初也源于教学需要,例如专著《通过研究塔姆和卡姆的故事探讨童话问题“在1968年该书首次出版(文学出版社)之前,他曾用该手稿的提纲给河内理工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生讲课。在这部专著中,丁嘉庆教授以全面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童话问题:国际性和民族性;民族的斗争传统、道德传统和美学传统;童话的起源、传播、翻译、转化和变迁。至今,该著作仍然是越南民间文学研究的巅峰之作之一。
自1983年起,丁嘉庆教授调任民俗研究所,担任所长,并创办了《民俗》杂志,担任主编。在新的岗位上,他有更多机会深入研究越南文学和民俗,并在此领域撰写“毕生著作”。
“了解民俗文化的路上1989年出版的《民俗文化研究所的学术宣言》被认为是研究所成立初期的学术宣言。丁嘉庆教授在书中阐述了理论问题、研究历史和民俗文化要素。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高度概括的著作,提出了一些问题理论与方法论对于这门科学而言,它堪称一部奠定越南民俗学发展基础的著作。本书既概括了基本问题,也开启了作者尚未深入探讨或尚未分析其所有细微之处的问题的思考:复合性是否是所有民俗文化类型都具备的属性?复合性的强度在民俗文化要素中是如何体现的?从科学性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对当时乃至后世民俗文化具有规范性和经典性的著作。
连同专著了解民俗文化的路上,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民俗文化如“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和意义”、“何为民俗学”、“民间视觉艺术在国家文化和民俗学中的地位”、“在民俗学整体中研究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民俗学的社会政治意义”、“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丁嘉庆教授不愧为我国民俗学研究科学的奠基人。
“东南亚文化背景下的越南民间文化”出版于1993年的《越南民间文化研究》不仅是民俗文化领域的一部典型研究著作,也是区域研究和比较文化领域的一部典型著作。本书帮助读者通过创造、文化交流与适应的过程,在东南亚的文化空间中识别越南民间文化。关于这本书的价值,正如潘玉副教授所评价的那样:“这是第一部不仅探讨民间文化,更在东南亚文化背景下探讨越南文化的著作。它帮助对越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感兴趣的人认识到共同的基础,并以此作为研究该地区乃至每个国家各种文化现象的前提。这对于那些习惯于静态和狭隘地看待文化的人来说尤其有益。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更广阔、因而也更深入的视角……“。
“越南民间文化与越南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是另一部以时间顺序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作者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寻找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为维护和弘扬越南人民的文化特色做出贡献。他所写的关于村庄、村庄惯例、村庄节日和土著信仰的篇幅并非完全是新问题,而是以灵活的分析、证据和说服力清晰地呈现。
Dinh Gia Khanh 教授在汉语作家和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越南鬼庙、南方奇闻、南方传说、林中奇遇、阮平谦诗歌与文学,对《翘传》中的词语和含义进行深入研究……
丁嘉庆教授的另一项杰出的科学工作是组织编纂《越南文学选集”(10 世纪至 1945 年文学部分)共 42 卷。他是这套大型文学丛书的发起人和思想家,也是越南从古至今编纂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丁嘉庆教授担任编委会主席,召集了数百名科学家、翻译家和研究人员,对十个世纪、数万页文字、数百位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编纂、筛选和总结,编纂成 40 多卷。这是一套科学性极强、精心制作的丛书,从 1978 年开始,到 1998 年结束,历时 20 多年。
丁嘉庆教授也是最早提出并组织开展地方民俗文化基础调查、组织编写各省县民俗文化地理图的人。作为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他组织收集并编写了《宜静省民俗文化地理图》(1995年出版)、参与编辑了《升龙-同都-河内市民俗文化地理图》(1991年出版)、撰写并编辑了《越南文化区域图》(1995年出版)。
在文学与民俗学研究领域,丁嘉庆教授不仅是理论观点的构建和总结、直接主持上述研究课题的人,而且是研究机构的创建者、新闻社的创办者、研究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者、课题体系的定位和构建者。
丁嘉庆教授在河内理工大学语言学院担任越南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系主任近30年(1956-1983年),展现了其在系建设中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者风范。他视系为学术单位,而非行政单位。因此,他专注于编写教材、建立专业文献体系和培养年轻员工。他以一位博学的教育家和科学家的视野和胸怀,而非命令式地组织和管理科学。
作为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期1983-1987年)和《民间文化》期刊的创始人,丁嘉庆教授不仅为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著作,还高度重视培养一批热爱科学的高素质研究人员,从而逐步提升了研究所的学术声誉。此外,他还曾任越南民间艺术协会秘书长(任期1982年至198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文化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越南文学艺术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任期1984年至今)。
凭借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丁家庆教授早在1980年就被授予教授称号;荣获国家主席颁发的一级劳动勋章,并于1996年荣获首届胡志明科学技术奖。
丁嘉庆教授的同辈友人、人民教师、劳动英雄武乔教授曾为丁嘉庆教授题写对联:“集万卷书之精华,传四方弟子之所长”。丁嘉庆教授对民族文化做出了诸多宝贵贡献,不愧为多功文化人物,为越南文化和越南人民的认知做出了贡献。
作者:清河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