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阮氏黄安
论文题目:1945年前慈廉县乡村韩侬习惯文本研究
论文方向:
专门:韩农代码:62.22.01.04
研究生培养单位名称: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对韩倭习俗文书的研究,对目前收藏于韩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图书馆的1945年前慈廉县的韩倭习俗文书及韩倭碑刻进行概述。由此探究各个历史时期习惯文本的时空分布及其内容特征。本论文研究的是习惯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学性和职业性特征。研究主题是慈廉县汉侬习俗文书的内容和内容价值,如社会管理的作用、村庄的“规范习俗”以及在当地现行文化习俗中继承和发扬古老习俗的积极价值。
-研究对象:韩侬风俗文书及记载17世纪至20世纪初慈廉县风俗习惯的石碑,现保存于韩侬研究所。该主题涉及目前保存在社会科学图书馆的慈廉县韩侬习惯文件。据调查,目前汉侬研究所收藏的慈廉县汉侬习惯文书共有82份,并有3层碑刻记载习惯文书。社会科学图书馆目前保存了慈廉县 56 份韩农习惯文献。
2. 研究方法
- 汉字文本研究方法
- 描述性、分析性、统计性和定量性操作
- 历史方法论
- 实地调查法
- 跨学科研究方法
3.主要结果和结论
3.1.主要结果
- 海关及韩农海关文书研究情况概述。
- 本论文对现藏于韩庶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图书馆的韩庶习惯文字文献,从时间空间分布、文本形式、文本类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 习俗文本所反映的职业特征研究
- 评估慈廉县韩侬习惯文书的内容价值。
3.2.总结
- 论文概括了越南汉侬习惯文书研究的总体情况、1945年前慈廉县汉侬习惯文书的研究情况以及慈廉县风俗习惯的研究情况。本论文引入了风俗习惯及汉侬习惯文献的概念,以汉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图书馆现藏的全部汉侬习惯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本论文选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 本论文在韩庶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图书馆对韩庶习惯文书的数量和习惯文书的制定日期、各个历史时期习惯文书的分布情况以及从传统习惯到改良村俗的习惯阶段进行了调查。本课题探讨传统习俗和改革后的村落习俗的形式和类型。
- 职业特征在习惯文本中的体现:农业村落的文本特征往往有关于作物保护、堤坝、灌溉等方面的规定。官家村落的典型文书有:鼓励学习、优待学生、优待进士、祭祀祖先和本村官等规定。手工业行会的特色文件是保护行会成员权益的规章和组织手工业创始人忌辰的纪念日。不同职业的共同点体现在习惯文本上,对祭祀、婚姻、丧葬都有规定。
- 论文探讨君主国家政策对乡村风俗的影响与冲击。通过习惯文书来落实君主制关于婚姻、丧葬、志向、饮酒等方面的规定。
- 慈廉县汉侬习惯文书反映了村庄的社会组织、村庄的风俗习惯、村民的义务和权利以及习惯在人民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同时,本文对习惯文书内容对于“正风”的价值进行了评价,使风俗习惯更加优良,消除了给人们带来不便和浪费的不良习惯。继承古老习俗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并在当前的地方文化习俗中继续发扬。
博士论文摘要
作者姓名:阮氏黄安
论文题目:1945年前慈廉县风俗档案探析
论文的科学分支:中诺
主要的: 中诺代码:62 22 01 04
研究生培养机构名称: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 论文目的与目标
-论文目的:
本论文旨在深入了解 1945 年前慈廉县收集的有关汉语言风俗的文献以及石碑(记录传统和习俗)(目前存放在河内汉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从而探讨这些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内容特征。本文对文献中所体现的职业属性及职业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文献内容与价值方面,本论文着重探讨汉挪传统文献在社会治理、“变俗”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现代地方文化习俗与契约所传承的积极价值。
-论文目标:
记录慈廉县风俗习惯的汉诺木文本和石碑,可追溯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现保存在汉诺木研究所。本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文献,同时也对社会科学院收藏的文献进行了研究。我们的调查显示,汉语言研究所有 82 篇文献和 3 块碑刻,而南京图书馆有 56 篇文献和 3 块碑刻。研究所的社会科学信息。
2. 使用的研究方法
- 汉名研究的文本学方法论
- 描述性、分析性和定量统计方法
- 跨学科研究方法
- 实地调查法
3. 主要结果与结论
3.1.主要成果
- 海关研究概述及中西海关文献。
- 对汉籍研究所、社科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风俗文献,从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形式、文本类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 对文件中反映的专业商标进行审查。
- 对慈廉中南海关文件内容的价值进行评估。
3.2.结论
-本论文概述了有关越南习俗的中南文献研究,以及有关 1945 年之前的慈廉习俗文献及其本身的研究。本论文引入“海关”的概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力图对中国民俗研究所、社科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所藏海关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
- 本论文以汉语言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所藏文献为基础,考察了汉语言习俗文献的数量、日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以及乡村习俗从传统习俗到改良习俗(法治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本论文探讨了这些传统惯例和改革惯例的表现形式和文本类型。
- 这些文件中反映出的职业商标:农业村庄通常在其公约中包括有关作物保护、堤坝和灌溉的规定。书香村、书香世家所制定的乡规民约,往往包含鼓励读书、奖励读书人、优待进士和文人、祭祀本村先贤和文人等内容。行会往往关注其会员的利益和对职业创始人的纪念。这些族群虽然职业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有着一定的祭祀、婚丧嫁娶等规矩。
- 论文评估了君主政府颁布的政策对乡村习俗的影响,以及这些政府关于婚姻、葬礼、个人晋升庆典、乡村宴会等的法律如何通过习俗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 慈廉乡的Sino-Nom风俗记录反映了该村的社会组织、风俗传统、村民的义务和利益,以及风俗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同时,论文也评价了这些文献在“改造”习俗方面的价值,使习俗更加实用、更加积极,减少不良、放荡习俗的滋扰。现代文化习俗体现了这些优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