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禄先生教授的课程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大约60课时。我们学习的时候,这本教材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1973-1974年,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论文(大三第二学期)和毕业论文(当时称为论文,后来改名为毕业论文)。有时他会让我去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李常杰街26号),对我的稚嫩文章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我看到他认真地整理文件、旧书和报纸,包括当时图书馆里还保存着的韩喃文书籍(我也经常在这个地址看到丁家庆先生在读书)。19世纪下半叶的越南文学阮禄的著作出版较早,于1974年出版,该书第一卷已出版。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本书于1976年首次面世,第二卷于1978年由大学及职业高中出版社出版,由梁文当先生编辑。他和系里其他老师撰写的数千页书籍,是1975年以前十余年古代文学研究的典型成果。

副教授、优秀教师阮禄
必须指出的是,撰写一部关于越南文学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并非完全是新鲜事。大纲好的草稿这些文献由前人于20世纪60年代初编纂而成。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首先,20世纪60年代中世纪诗歌和文学的翻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上述书籍所涵盖的文学资料仍然有限。此外,文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也尚未成熟。可以说,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在翻译和注释中世纪诗歌和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书籍和方法方面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投资策略。例如,……小说起源(科伊诺夫)中国历史小说(鲁迅),中国文学批评史(郭少宇),文学的核心(刘勰),诗歌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古俄罗斯文学诗学(利哈乔夫)等人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洛克先生和古代-近代-民族文学系的教师们(以及其他系的教师们)充分利用了汉喃文学翻译方面的成果,在世界文学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凭借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他们编纂了一套至今仍具有学术价值和国际声誉的越南文学史教材。
从阮禄先生的已发表作品数量来看,不难看出他很少为报纸或杂志撰写文章,尽管早在1957年、1958年,他就曾发表过文章。杂志 文学、历史和地理他写过一些文章。那时他二十多岁,还没上大学,在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做中文翻译。九年后,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字符语言 基乌的故事多于文学杂志。将近 20 年后,他才再次在该网站上发表文章。文学杂志讨论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我记得,因为我被聘用教授与这位老师相同的课程,所以偶然得知,这位老师很少在这份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原因是他与该期刊的一位负责人之间存在私人关系。
但不幸之中也蕴藏着幸运。如今,我们这一代年轻研究人员常年奔波于各种会议和研讨会,因此,像阮禄先生那一代人那样拥有高水平、大规模学术著作的人寥寥无几。正因为我们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事上,而是专注于研究,阮禄先生才留下了数千页宝贵的著作。在阮禄先生出版的数十部著作中,我们必须特别提及五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巨著:19世纪下半叶的越南文学(大学及职业高中出版社,1971年,1976年重印)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2卷,大学和职业高中出版社,1976年、1978年)泰山文学(义平省文化和信息厅,1986 年出版,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印)(越南文学集,第 9A、9B 卷,1993 年出版);越南歌剧艺术(文化与信息出版社,1994年)Hat Boi 艺术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主编,1997 年)。对他而言,撰写关于西山文学和《Tuong hat boi》的文章不仅是一件学术性的事情,也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中部地区之子的神圣职责。
阅读阮禄的作品,很容易看出……容量 非常细腻而敏感的诗意评论 理论与方法 新的、现代的研究凡是属于他研究范畴的作者或作品,经他之手都焕发出新的光彩。阮禄并不认同当时一些学者那种简单、轻松、甚至略显粗俗的社会学写作风格。他曾向我透露,他的研究方法是以评论家的敏锐洞察力和通才研究者的能力,探寻并凸显作者或作品的精神内核。这种写作风格乍看之下似乎简单,实则不然。阮禄先生经常用筛米的比喻来阐释他的研究工作。筛米者双手捧着装满米糠的筛子,略微向一侧倾斜(惯用手高于另一只手),均匀地旋转数圈,使米糠、一些未脱壳的米粒和杂质聚集在筛子中央,然后将它们捞出丢弃,只留下米粒。然后将米放入研钵中捣至米粒变白,最后将米和米糠倒入簸箕,像筛子一样操作,使米糠落到托盘上,得到干净的米粒。研究人员还要筛除混在米粒中的米糠和残渣,过滤出精华米粒。从大量工作中辨别次要部分、米糠和残渣、精华和核心部分的能力,是评价研究人员才能的标准。洛克先生还经常跟我讲毛线球的例子:一个好的编织者可以用一团5盎司的毛线织出一件漂亮的毛衣,而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即使毛线球重5盎司,也会缠成一团,毫无形状。
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第一个通过与以往文学时期进行比较,概括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越南文学基本特征的人,他提出的概括简洁、扎实、自信且易于记忆:10世纪至15世纪越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国家肯定;16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肯定封建国家;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发现人性,彰显真正的人类价值这位老师的论证往往清晰、简洁、自信,展现出对所论述主题的深刻理解。谈到何春香,老师将她视为一位女性诗人、一位讽刺诗人、一位热爱生活的抒情诗人;谈到曹伯屈,老师则概括他是一位勇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诗人。老师对阮攸的论述,是经过对这位伟大诗人创作素材的筛选和梳理后得出的结论。他对阮攸的历史题材诗歌的评述精辟而简洁,清晰地区分了其与儒家学者枯燥乏味的历史诗歌的区别……总而言之,阮禄是少数几位能够将理论思维与文本批判性分析能力完美结合的研究者之一。对我而言,老师的写作和教学风格是我多年来在大学讲台上默默效仿的典范,可惜的是,要达到他的水平并非易事。
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远胜于当今许多博士论文。可惜的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一项略显僵化的政策,人们要求教师必须对其发表的作品进行答辩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尽管文学院和两所综合性大学及师范大学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和教师都接受了这一规定,但我所在系的几位老师,如陈廷友先生、阮禄先生、朱春典先生和裴维新先生,却坚决反对这种形式主义(黄如梅女士、阮禄先生和陈友塔女士甚至邀请陈鸿泉部长到胡志明市文学研究与教学协会总部,质询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可惜的是,最终并无改变)。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就无法获得教授职称。正因如此,许多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成就斐然的前辈教师,最终也只能止步于副教授的职称。我不知道人们现在是否会纠正过去对教师过于形式化和机械化的政策。但归根结底,这对教师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从一开始,教师们就拥有自己的选择:尊重真理,而非谬误。我听说几年前,胡志明市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曾邀请阮禄先生准备一份授予“人民教师”称号的资料,但他拒绝了。朱春典先生似乎也是如此。我们这些在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古代-现代-人民系的年轻学弟,比如陈玉旺、阮雄伟和我,非常幸运地能与丁嘉庆、陈廷友、裴维坦、阮禄、朱春典这些严谨自尊的学者们一起工作和学习。
顺便一提,我们还必须提及过去的版税。在短篇小说中一位河内人阮凯(Nguyen Khai)是贤太太的丈夫,他撰写教科书,于1946年至1954年间出版。他用卖书所得的钱在河内买了两个房子。洛克先生(Mr. Loc)曾向我透露,这本书的版税收入……19世纪下半叶的越南文学加上卖掉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的钱,他得以在阮公竹公寓D1栋一楼买下一套两室公寓(此前,他家住在如今罗德-锦会巷的学校公寓)。他说,搬到胡志明市时,他以五六两金币(一笔不小的数目)的价格转让了这套公寓。如今,他的书印量在500到1000册左右,版税能有两三两金币就不错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洛克先生的书一直在不断再版。这一次,他将两套书合订成一本厚厚的合集,书名为《》。越南文学,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每版印刷3000册(截至2012年6月,已重印9次)。我认为这多少算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一种补偿,尽管与如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科学课题相比,这种补偿微不足道。
自从阮禄先生调任胡志明市大学文学院后,我很少有机会见到他。我只知道他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除了担任文学院院长之外,他还与黄如梅教授及其他教师共同创立了胡志明市文学教学研究协会。他也是第一所私立社会科学大学——万贤大学的创建者之一。然而,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性格正直坦率,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这究竟是“不光彩的私生活”问题,还是真正科研人员对残酷现实的认知不足?有一次我去拜访他时,对他说:“你只能在干净的环境下工作。”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遗憾:如果他能继续从事科研和写作,我们或许就能看到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了。
|
副教授,发现型教师阮禄
+ 工作单元: 河内科技大学语言学系。 + 管理职位: 文学院古代-现代-人类(越南文学)系主任。
1.19世纪下半叶的越南文学,大学与职业培训出版社,1971年;1976年重印 2.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越南文学(2卷),出版社 大学和技术学院,1976 年、1978 年;1992 年重印。 3.阮杜,这个人和他的生活,岘港出版社,1985; 1990年重印。 4.何春香的诗(研究,导论),文学出版社,1985年。 5.宫廷哀歌(研究,导论),文学出版社,1986年。 |
作者:副教授,陈若廷博士